白豇2号豇豆

2020-07-31

品种名称白豇2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选育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长势强,株高2米以上。序成性好。主、侧蔓均结荚,主蔓从13~5节开始,侧蔓从1节开始有花序,结荚率高。春季平均每株结荚19.9个。嫩荚白色,先端紫红色,荚面平滑,荚壁纤维少。平均荚长73厘米,最长可达92厘米,荚宽0.8~1.2厘米,单荚重19~20克,单荚种子数。18粒,种子黑色。纤维少,味浓略甜,商品性好。早中熟,全生育期75~105天,播种至始收55~60天,可收获30~50天。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每公顷产量30000千克以上。

抗性:耐热、耐湿、耐旱、耐病。是晚夏和夏秋栽培的优良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施肥 施足基肥,每亩施果菜类复合肥75公斤,有机肥5000公斤,尿素20公斤。整地做畦,畦宽0.9米,沟宽0.4米,每亩喷施100毫升氟乐灵除草。

2. 适时播种 4月中旬至7月中旬陆续直播,早春播种用地膜覆盖,伏架豇5月中旬到6月底直播。

3. 搭架引蔓 豆苗开始抽蔓时搭人字架,架材高2.5米以上。

4. 肥水管理 始花前注意肥水调节,防止营养生长过旺造成落花落果。盛花结荚期需肥较多,应每亩追施豆类复合肥20公斤左右,还可以用0.3%磷酸二氢钾液叶面喷施。高温干旱及时浇水。

5. 整枝摘心 主蔓留2~3条侧枝,5叶左右摘心。夏季炎热会停止开花结果,适当增加肥水,注意防病,促进侧枝萌发生长,形成较多的侧花芽。主蔓长15~20节,达2米高时摘心。

6. 病虫防治 主要有锈病、煤霉病、豇豆螟、蚜虫、潜叶蝇、地老虎、斜纹夜蛾等病虫害,注意及时防治。

7. 嫩荚采收 荚果饱满,子粒未显露时及时采收,2~3天采收一次。

8. 种荚采收 选择生长好、开花早、结荚多、无病虫害的单株作种株,在种株上选荚,选择同一花序上两荚长短粗细一致,子粒排列整齐的豆荚留种,供第二年留种田用。其他种株,去杂去劣后,取用中下部豆荚留种,供第二年生产田用种。种子脱粒晒干后及时用磷化铝熏蒸,防治豆蟓。

适宜地区 江苏南京地区作伏秋豇豆栽培。

小编推荐

丰豇1号豇豆


品种名称丰豇1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选育单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地方品种V82的混杂群体中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长势中,分枝少,主蔓结荚为主。花紫色,荚果嫩绿色,长圆条形,荚长5.5~7.5厘米,横径0.8~0.9厘米,单荚重18~25克。嫩荚纤维少,品质好。每荚有种子18粒左右,种子紫红色。早熟,北京地区春露地直播约70天开始采收嫩荚。适应性广,对日照长短不敏感,春、夏、秋季均可栽培。

抗性:抗花叶病毒病,耐高温干旱。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播种前5~7天浇水润畦,当土壤湿润不粘时开沟或开穴点播,春季当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以下时可进行露地直播。开花结荚期适温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25℃左右,不同栽培方式和栽培季节,可依据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进行茬口安排。北京地区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平畦栽培,畦宽1.2~1.3米,栽2行,穴距25~30厘米,每穴播种3~4粒,留苗2~3株,6月下旬开始采收嫩荚,667米2产1600千克左右,生育前期注意防治蚜虫和潜叶蝇,开花结荚期注意防治豆荚螟。667米2用种量2~2.5千克。

适宜地区 适于习惯食用浅绿荚的地区种植。

早豇1号豇豆


品种名称早豇1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早熟。株高250厘米,侧蔓4~5个。主蔓始花节位第四节,侧蔓始花节位第一至第二节,花淡蓝紫色。荚长65厘米、横径0.72厘米,荚色淡绿,平均每荚种子数16.3粒,每株结荚数18个。3荚以上花序多。前期耐低温,耐豇豆锈病、豇豆黑眼病毒病和灰霉病。前期产量集中,占总产量近50%。

产量表现:一般产量为2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 地区春季大棚育苗3月上中旬,小拱棚直播3月中下旬,露地直播4月上旬,穴播每穴3~4粒,定苗2~3株,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25厘米,株距15厘米,栽植密度4000~4500穴/亩,用种量2千克/亩。如育苗移栽,则在子叶展开后带土定植。栽培地块适当施用腐熟有机质肥,开花前控制肥水,使叶片深绿厚实,开花后加大肥水供应,每5~7天浇1次水,中后期多施速效性氮肥,防止早衰,促进后期结荚。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春季苗期以防治灰霉病为主,秋季以防治锈病和病毒病为主。

适宜地区 适宜全国大多数地区栽培。

珠豇3号豇豆


品种名称珠豇3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
品种来源以P20花籽白豇豆为母本,珠豇1号油青豇豆为父本,对杂种后代进行3年6代定向系统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早中熟,春季播种后55天可初收。秋季播种至初收43天。蔓生。生长势强.主蔓第一豆荚着生于6.1节,叶片较绿。商品荚长圆条形,青白色有光泽.荚面平整,尾部圆滑,商品性好,荚长70cm,荚宽1~1.5cm,单荚重30~35g,商品荚率95%;荚肉紧实,纤维少,品质优良;种子红白相间,红色部分有褐色条纹,遗传性状稳定;667m2产量2000k左右。

抗性:田间表现抗枯萎病,耐锈病,耐寒性强、耐涝性强,人工接种枯萎病达抗级水平(病情指数为33.5)。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前准备。在华南地区适宜春、秋季种植,春种24月。秋植89月。土壤宜选择微酸性的沙壤土。基肥宜用有机肥,起畦前可667m2施土杂肥2000 kg、麸肥50 kg,畦面包沟1.3~1.6m,播种时,可采用两行穴播种植。每穴2粒,穴距15~20cm,秋植可适当密植。

2. 肥水管理。前期防止肥水过旺。造成徒长.后期要防止早哀。苗期少施肥.可视具体情况在齐苗后适当进行一次叶面追肥,667m2用尿素2 kg对水喷施。7~10天后进行第二次叶面追肥,667m2用复合肥4~5kg对水喷施。在第一花穗坐荚后开始增施肥水.促进多开花。多结荚。盛收期可每采一次追施轻肥一次。大约667m2 用复合肥15kg、钾肥5kg。该品种翻花能力强,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可促进第二次盛收。提高产量。春季种植要注意排水.可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搭架引蔓。在豆秧抽蔓时,可插竹引蔓,一般采用人字架。引蔓宜在晴天下午进行,早上和雨天刚过不宜引蔓,以免弄断枝条。

4. 病虫害防治。春季主要防治白粉病.秋季主要防治锈病。可用粉锈立克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白粉病和锈病:播种前用25%多菌灵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2%~0.5%。可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

5. 主要虫害有豆荚螟。其幼虫蛀食豆荚的蕾、花和嫩荚.中后期钻入荚内,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低劣。其防治比较困难.要抓住防治时机。从开始现蕾开花就必须进行防治.可用阿维菌素1000倍液。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大神功800~1000倍液喷施。一般在早上花闭合前进行喷药,每3~4天喷施1次,这样可保证在采收期无虫害、药害。

镇豇1号豇豆


品种名称镇豇1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苏审菜200308

选育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之豇282变异株系统选育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早中熟蔓生豇豆。生长势强,株型紧凑。4~5节始花,主蔓长约2.7米,节间长约14厘米,叶形小;双荚、3荚率高;商品荚绿白色,平均荚长约61.0厘米,横茎约0.7厘米,平均单荚重约23.7克;籽粒红色。田间调查较抗锈病,耐寒、耐涝及耐热性较强,耐旱性稍弱,后期易早衰。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参加江苏省豇豆品种中间试验。2001年区试平均前期产量1260.0公斤/亩,比对照之豇282增产17.9%,总产量1984.0公斤/亩,比对照增产5.1%。2002年区试平均前期产量168.2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6.0%,总产量1946.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1.2%。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9.1%。

栽培技术要点

1. 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3~7月均可播种,春播3~4月,夏播5~6月,秋播7月。早春保护地栽培2月下旬采用营养钵育苗。

2. 忌与豆类作物连作,整田作垄时施有机肥3000公斤/亩,追肥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施用,采收前期重施,采收后期轻施。

3. 前控后促,在开花结荚前宜控制肥水,结荚后增加肥水,促进生长,多开花,多结荚,阴雨天防止田间渍水。

4. 及时上架,及时采收:架材要高,一般应在2.5米以上,及时采收,同时应注意防病、防虫。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各地种植。

之豇28-2豇豆


品种名称之豇28-2

分类 豆荚类-豇豆
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用红嘴燕和杭州青皮豇豆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生长势强,主蔓结荚为主,叶形小,适宜密植。叶色淡绿。花淡紫色,主蔓第四至五节始花,7节以上连续着生花序,结果集中。荚粗而长,一般6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左右,荚横断面圆形,嫩荚浅绿色,荚长60~75cm,横径0.8~1cm,单荚重20~30克。种子肾形,种皮紫红色,稍有光泽,种子千粒重150克。早熟,春播60余天采收嫩荚。对日照不敏感,适应性广,耐高温、干旱,高抗病毒病,不抗煤霉病、锈病。

产量表现:丰产,春播每公顷产量30000千克以上,夏播每公顷产量为22500千克左右,但肥水不足时后期易早衰。耐热,较抗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早熟栽培于3月中旬进行育苗移栽,亩用种量150~200克,4月中下旬可直播,亩用种量1.5~2.0公斤;高畦双行栽培,畦宽1.3~1.4米,行距0.6~0.7米,穴距20~25厘米,亩栽4500穴,每穴2~3株,夏秋播种密度可适当增加;基肥一般亩施有机肥4000~5000公斤,复合肥30~40公斤或过磷酸钙25~3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苗期追施氮肥2~3次,结英盛期不能脱水脱肥,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以促进开花,提高结英率。该品种以主蔓结英为主,主蔓第一花序以下各节位侧芽一律打掉,第一花序以上各节位既有花芽,又有叶芽,及时将各节位叶芽摘除,主蔓长2米左右时打顶,促进开花结英。注意防治煤霉病、白粉病、锈病及豆英螟、蚜虫、小地老虎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应性广,除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珠豇一号豇豆


品种名称珠豇一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审(认)定年份2004年

审(认)定情况200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粤审菜2004003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
品种来源从揭上2号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常规品种。中熟,春植播种至采收69天,秋植播种至采收50天。蔓生,生长势强,主茎第一豆荚着生节位5~6节,叶片较绿。商品荚长圆条形,荚色浅绿,有光泽,荚面平整,外形美观;荚长55~60厘米,荚宽0.84厘米,单荚重23~26克,荚肉紧实,纤维少、品质好,商品荚率90%~95%,种皮黑色。

产量表现

2002年秋季参加广东省区试,亩产842.7公斤,比对照种丰产二号增产13.4公斤,增幅1.6%,增产不显著,前期亩产373公斤,减产10.5公斤,减幅2.7%;2003年春季复试,亩产1213公斤,比对照种丰产二号增产110公斤,增幅10.0%,增产不显著,前期亩产394公斤,增产8.5公斤,增幅2.2%,增产不显著。

抗性

耐热性中等,耐寒性较强,耐涝性强,高抗枯萎病,耐锈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春植2~4月,秋植7~8月。

2. 选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种植,以砂壤土为好。

3. 通过深耕,适当埋入基肥,双行植,每亩用种1.0~1.5公斤,秋种可适当密植。

4. 苗期少施肥,掌握好抽蔓前控、结荚期促的原则,防止徒长及早衰。

5. 注意防治病虫害,要及时防治豆荚螟,从现蕾开始每隔7天喷药1次。

适宜地区
适宜广东省春、秋季种植。

成豇3号豇豆


品种名称成豇3号

分类 豆荚类-豇豆
审(认)定年份1999年

审(认)定情况1999年通过成都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年育成。是选自1982年开始搜集的原始材料,并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蔓生,主蔓长300~400厘米。叶为三出复叶,小叶心脏形,绿色,节间长10厘米左右,花中等大,第一花序70%~80%着生于2~3节,每花序成荚2~3对。果荚长条形,长60厘米,嫩荚浅绿色,荚尖端呈暗红色,单荚重约30克,质地细嫩,商品性好。每荚含种子约18粒,种子肾脏形,种皮黑色。极早熟,较抗病毒病。

产量表现:一般产量为2000~25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早熟性,可采用地膜覆盖、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栽培以及育苗移栽等措施,提早上市。成都地区适宜播种期为3月底至4月初。畦宽含沟150厘米,种2行,每穴栽双株,栽植密度8000~9000株/亩。

2. 科学施肥。基肥应氮、磷、钾配合施用,沟施或撒施。追肥应重施花期肥,多施磷、钾肥。

3. 及时搭架引蔓。以人字为好,及时引蔓理蔓。

4. 病虫害防治。成豇豆3号不抗虫,所以应随时检查,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适宜种植豇豆的地区均可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