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白腐病

2020-05-18

病害名称苹果白腐病


寄主英文名:Apple tree white rot

发病症状
主干和枝条的侵染表现为围绕皮孔的小粉红色凹陷斑或伤口边缘凹陷褪色斑。以后,皮层细胞崩溃,树皮凹陷,形成疮痴状突起,疮突常开裂,突破表皮,溢出液体。表皮变成棕黄至焦褐色,成纸状剥落。初生的溃疡斑边缘紫色,下面皮层坏死,4~8周后溃疡斑产生分生孢子器,在老溃疡斑上可生出假囊壳,随着溃疡斑的扩展,边缘开裂。几个病斑合并可环绕大枝一周。

采前4~6周果实上的病斑变得明显可见,但是,侵染可能在生长季节的早期发生。病斑开始为小圆、微凹、褐色至棕褐色斑点,它的周围可能有红晕圈。在红色的品种上,晕圈为暗紫色至黑色,有些侵染是潜伏的,表皮下面形成木栓区将病原菌围隔在侵入点处,随着病斑直径的扩大,腐烂区域以圆状向果心扩展。这是区分白腐病与炭疽病(横断面为V形)的标准。病情进一步发展,果心腐烂,并向外扩展,使整个果实腐烂。在温暖条件下(25~30℃),腐烂的果实为黄褐色至淡褐色,软化呈水渍状。在冷凉条件下,腐烂斑坚硬,深棕褐色,与黑腐病的病斑相似。随着腐烂的发展,成群的分生孢子器散生在果实表面。腐烂果实常脱落,但有时萎缩,仍悬挂于树上。

病原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Moult.) CeS.et de No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形态特征:病菌子囊座中,假囊壳单生,侧面融合或多少埋于垫状子座内,子囊孢子单胞,无隔膜,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稍具褐色。

生物特征:在美国东南部,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中都能产生。但接种体的产生与释放取决于温度,在冬季很少扑捉到孢子。雨季孢子释放量与雨量及降雨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分生孢子远远多于子囊孢子,两者都在雨天释放。不过前者以子囊壳及菌丝体在枝干上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蔓延;后者随空气传播。伤口不是侵染果实的必要条件,但是伤口侵人可能是最主要的侵染方式。

发生条件:分生孢子与子囊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8~32℃,28℃时,90分钟孢子即可萌发,在有自由水时萌发最佳,但在缺乏自由水时,相对湿度在96%时,部分孢子亦可萌发。

发生时期:采前4~6周果实上的病斑变得明显可见,但是,侵染可能在生长季节的早期发生。

地理分布:侵染循环和流行在美国东南部,1919年南非报道了白腐病的溃疡阶段,但是直到1952年在印地安纳州、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也报道了此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药剂防治

(1)生长期喷洒菌立灭、安泰生600倍液等常用杀菌剂。

(2)刮除病部,再用1%五氯酚钠溶液涂抹伤口进行消毒。

(3)必要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600倍液,此外也可喷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喷药时,如在配好药液中加入0.05%皮胶可增加粘着性,提高防效。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