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假蜜环菌根腐病

2020-06-19

病害名称猕猴桃假蜜环菌根腐病

分布在我国南方多雨的省区最为常见。

发病症状
初期症状不易被发现,只有子实体冒出土表后才会被认知。发病时,先在根颈部树皮外呈现黄褐色块斑,继而皮层逐渐变黑软腐,韧皮部用手轻剥即从木质部上脱落。患病树抽梢细弱,叶小色淡,长势差。当土壤湿度大时,病势迅速发展,病部向下蔓延,导致整个根系变黑腐烂,流出许多棕褐色腐液,木质部由白色渐转变为茶黄色、褐色至黑色,叶片纷纷变黄脱落,植株萎蔫死亡。

病原
病原为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t Fr.) Karst.,异名为Armillaria mellea,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又称蘑菇目),伞菌科(口蘑科),假蜜环菌属。病原菌落乳白色,绒毛状,菌丝无色,先端稍弯曲,侵入木质层的菌丝有隔膜,根表生长的菌丝少有或无隔膜。后期,菌丝网织交错,彼此缩结成根状菌索,菌索1―3毫米粗,缠覆在根的表面。子实体(蘑菇)数个至十余个,幼体菌盖似球,边缘反卷,有薄膜与菌柄连接在一起。成熟子实体的菌盖直径4―28厘米,一般4―8厘米,盖面浅黄褐色至褐色,中区稍凹陷,密生暗色细小鳞片,边缘有放射状线条。菌褶初为白色,后产生浅污褐色斑点。菌柄直立,圆柱形,长5―10厘米,黄径5―10毫米,上端近白色,柄基浅黑色,菌环白色,担子大小为16.0―19.5微米7.0―8.6微米,顶生4个刺突状孢子柄。担孢子无色,倒卵形,单胞,大小为7.2―9.5微米5.2―6.5微米。将孢子悬浮液人工接种到健株根部伤口处,在土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的小气候环境下,7―10天便可产生根腐症状。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索或菌丝在土中寄主植物病残组织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菌丝从根颈、大根或小根伤口处侵入,向邻近组织蔓延发展。侵入根部的菌丝群穿透皮层,分解纤维素,致使根皮湿腐死亡。本病菌寄主多达数百种,在土中的存活期长,生长迅速,每年可延侵近百厘米。猕猴桃树病根或其他寄主的病根接触到健株根系时,即可传播侵染。耕作劳动和地下害虫的活动都可传播病害,因为松土、锄草或施肥常会机械伤根,造成伤口,锄上带的病菌随之可以侵入;病菌担孢子附于土居害虫体表,当其为害猕猴桃根系时,即可传播病害。在贵州等地,5-8月为发病高峰期。土壤排水条件不好,理化性差,特别是透气不好的园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参考猕猴桃疫霉根腐病。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