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褐蝽

2020-06-22

害虫中文名: 瓜褐蝽
害虫别名: 九香虫 、 黑兜虫 、 臭屁虫
害虫学名: 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Coridius chinensis (Da1las)
害虫英文名: Chinese pocket bug
分类地位: 昆虫纲半翅目,蝽科,瓜褐蝽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6~20(mm),宽9~11(mm),紫黑或黑褐色,稍有铜色光泽,密布刻点。头边缘稍上翘,侧叶长于中叶,并在中叶前方融合。复眼棕褐色,单眼红色。触角5节,基部4节黑,端节橘黄或黄色,第2节长于第3节。喙深褐色。前胸背板及小盾片上有近于平行的不规则横皱。背板前侧缘斜直,具狭边。小盾片末端钝圃,膜质部黄褐色。侧接缘及腹部腹面侧缘区各节黄黑相间,但黄色部常狭于黑色部,足紫黑色或黑褐色。雌虫后足胫节扩大,内侧有一个椭圆形凹陷的灰黄色斑。翅革质部刻点细密,深紫色稍具光泽。腹部腹面显著隆起,侧区铜褐色,中央深红色。卵腰鼓形,横卧,长1.2~1.3(mm),宽0.9~1.1(mm)。初产时白色转天蓝色,后变暗黄绿色。卵壳表面被白绒毛,近中部1/3处假卵盖周缘具粒状精孔突36~42板。若虫共5龄。未龄若虫长11~14.4(mm),宽7~8(mm),头、胸部背板和侧板、腹部背板均具铜黑色斑块,具金属光泽。腹背面及腹面两侧黑褐色,腹面中央黄白色。头中叶短于侧叶,在中叶前相接,末端有1小缺口,侧缘上卷。触角1~4节黑色,第5节黄色,第2、3节较扁。喙末端黑色,头及胸背横皱明显。胸部侧缘具白边,中线淡黄。小盾片两侧角处具数条光滑的黑色条痕。翅芽伸达第3腹节基部

为害症状: 为害作物名: 节瓜、冬瓜、南瓜、丝瓜、豆类、茄、桑、玉米、柑桔
为害状描述: 小群成、若虫栖集在瓜藤上吸食汁液,造成瓜藤枯黄、凋萎,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发生为害规律: 该虫在河南省信阳以南,江西以北年生一代,广东、广西年生3代。以成虫在土块、石块下或杂草、枯枝落叶下越冬。发生一代的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开始活动,随之迁飞到瓜类幼苗上为害,尤以5、6月间为害最盛。6月中至8月上旬产卵,卵串产于瓜叶背面,每雌产卵50~100粒。6月底至8月中旬幼虫孵化,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羽化,10月下旬越冬。发生三代的地区,3月底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代多在5~6月间,第二代7~9月间,第三代多发生在9月底,11月中成虫越冬。成、若虫常几头或几十头集中在瓜藤基部、卷须、腋芽和叶柄上为害,初龄若虫喜欢在蔓裂处取食为害。成、若虫白天活动,遇惊坠地,有假死性。
为害分类: 吮吸式害虫
防治办法: (1)利用瓜褐蝽喜闻尿昧的习性,于傍晚把用尿浸泡过的稻草,插在瓜地里,每667㎡插6~7束,成虫闻到尿味就会集中在草把上,翌晨集中草把深埋或烧毁。(2)必要时喷洒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4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2500倍液、10%醚菊酯(多来宝)悬浮剂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使用敌杀死的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