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梨

2020-07-06

品种名称鸭梨

分类 仁果类-梨

品种来源原产河北省,是我国最古老的优良品种之一。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树冠阔圆锥形,树姿开张;主干暗灰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裂痕;1~2年生枝多为深褐色,幼树有屈曲生长的特点,皮孔椭圆形、较大、稀疏;嫩叶浅红色,茸毛多;叶片卵圆形,长12.2厘米,宽9.3厘米,深绿色,较厚,叶尖长尾尖,叶基圆形,叶缘具细锯齿;叶柄长4.5厘米,叶柄弯曲生,无托叶;平均每花序8朵花,花蕾白色,花冠白色;花瓣圆形,柱头与花药等高;花药紫色,花粉量多。

幼树生长旺盛,大树生长势较弱,枝条稀疏,开张而近于水平;10年生树高3.49米,干周40厘米,冠径392厘米435厘米;一年生枝长85.6厘米,粗0.63厘米,平均节间长4.33厘米;萌芽率强,成枝力弱,长枝适度短截后,剪口下抽生2个左右的长枝;以短果枝结果为主,但在初果期,长果枝、中果枝占30%左右,并有一定数量的腋花芽;随树龄的增长,短果枝比例增大,长、中果枝和腋花芽比例减少,盛果期90%以上的果枝为短果枝,如10年生树,短果枝、中果枝、长果枝、腋花芽及短果枝群比例分别为79.9%、14.5%、1.6%、2.4%、1.6%;果台枝连续结果能力较强;自然授粉条件下每花序坐果1~3个,花序坐果率在80%以上,花朵坐果率30%~40%;鸭梨开始结果较早,通常定植后第三至第四年开始结果,第七至第八年进入盛果期。

果实性状

果实倒卵圆形,近果梗处有一似鸭头状的小突起(鸭突),故名鸭梨;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230克,最大单果重280克,果实纵径9.64厘米,横径7.78厘米,果面绿黄色,果皮薄,靠果柄部分有锈斑,微有蜡质,果实美观,果梗先端常弯向一方,果点中大、稀疏;果梗长5.14厘米,粗2.43毫米;几乎无梗洼,萼洼深广,萼片脱落;果肉白色,肉质细腻脆嫩,石细胞极少,汁液丰富,酸甜适口,有香气,果心小,冀中南地区9月中旬成熟。果实耐贮性较好,一般自然条件下可贮藏至翌年2~3月。

品质分析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品质上等。

物候期

在冀中南地区花芽萌动期一般为3月中旬,初花期4月上旬,盛花期4月上、中旬,终花期4月中旬,花期为7天左右;新梢4月中旬开始生长,6月上、中旬新梢停止生长;果实于9月中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50天左右;落叶期为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

抗性

鸭梨适应性广,宜于在干燥冷凉地区栽培。抗旱性强,在干旱山区表现较好;抗寒力中等;抗病虫力较差,对黑星病抵抗力弱,食心虫危害较重。

栽培技术要点

1. 定植及配置授粉树

株行距以3米5米为宜;因自花不结实,必须配置授粉树,可用京白梨、胎黄梨、金花梨等花期略早的品种,以便低序位花朵坐果,从而保证其独特的品种特性鸭突。一般授粉品种与鸭梨的距离以不超过40米为宜。

2. 加强土肥水管理

通过清耕、生草、间作、覆盖、深耕等方法改良土壤;为提高品质,需根据土壤条件、产量高低、树龄等因素平衡施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梨产区,盛果期鸭梨树每生产100千克梨果需施纯N肥0.3~0.45千克,N、P、K比例为1∶0.5∶1,叶面喷肥可作为土壤施肥的辅助措施,于开花前后、新梢和幼果生长期、果实膨大和花芽分化期、采果后喷施;并根据各物候期的生长特点,结合施肥及时灌水;地势较洼的园片,雨季需及时排水。

3. 整形修剪

树形可采用疏散分层形、高位开心形等;但依其生长、结果习性,幼树应适当多短截、少疏枝,以迅速增加枝叶数量,为早期丰产打下基础;骨干枝外的枝条应缓放或轻剪,用以培养较多结果枝;结果枝组的培养与维护是连年丰产稳产的先决条件,连续几年结果后的中、小枝组应适当回缩,以防早衰。

4. 疏花疏果、合理负载

鸭梨易形成花芽,疏花疏果可提高果实品质,维持树势健壮。河北省中南部产区在5月上旬开始疏果,5月底以前完成,留果标准以幼果空间中距离25~30厘米为宜。

5. 果实套袋

河北省中南部产区多于5月上、中旬进行,以外黄内黑双层纸袋的效果最为显著,复合纸袋、报纸袋亦可起到提高外观品质的作用。套袋应在5月底前完成。

6.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以梨黑星病、梨小食心虫、梨木虱、梨茎蜂、轮纹病等为主;对套袋栽培,应注重黄粉虫、康氏粉蚧等入袋虫的防治,可选用吡虫啉、齐螨素等高效低毒药剂。

适宜地区
鸭梨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古老优良品种之一,也是白梨系统中重要优良品种。当前,除河北省中南部产区外,山东、河南、辽宁、山西、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也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亦有少量栽植。20世纪50-70年代又被四川、云南等地引种,且均能正常生长结果。但因易感黑星病,长江以南的高湿地区不宜大面积发展,其最适宜区为华北和辽西温带梨区。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