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浙油1号油菜

2020-07-09

品种名称华浙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浙审油200400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45A恢-9926,2001年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熟期较早,株高适中,株型紧凑,一次分枝数较多,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实粒数较多,下粒重较低。品质优。耐肥能力较强。全生育期221.8天左右。株高154.6厘米,有效分枝位34.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5个,二次有效分枝8.6个,主花序长62.5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543.7个,每角实粒数22.7粒,千粒重3.41克。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49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9.48%,未达显著水平;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4.26公斤,比对照增产16.01%,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8.88公斤,比对照增产12.95%。20032004年度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1公斤,比对照增产9.97%。

品质分析

芥酸0.6%,硫甙32.52微摩尔/克,含油量38.79%。

抗性

抗性经浙汀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抗性较对照差,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全省推广种植。建议加强菌核病防治。

备注
原代号:H9926

扩展阅读

华湘油10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湘油10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湘审油2009001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Z15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核不育杂交种。生育期217天左右。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基叶为裂叶,裂片2~3对。苔茎粗壮,绿色,苗苔期生长一致。省区试结果:株高1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8个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00左右,每角粒数21粒左右,千粒重3.7~4.0克。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77.5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5.84%,增产极显著;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66.4公斤,比对照增产4.5%,增产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1.95公斤,比对照增产5.18%。

品质分析

经检测(商品菜籽):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7.01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3.04%。

抗性

田间表现抗倒伏,菌核病和病毒病发病轻。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宜9月中旬播种,每亩苗床播种量0.5~0.6公斤,苗龄30~35天移栽,10月底以前栽完,每亩栽植0.8万~1.0万株。直播栽培宜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5公斤,每亩留苗1.2万~1.5万株。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7公斤,氯化钾8公斤,必须施用硼砂1~1.5公斤。施足底肥,早追苗肥,轻追腊肥。冬前注意防蚜虫、菜青虫,春后注意清沟排水,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宜于湖南省种植。

东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东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苏审油200504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镇8901/湘油10号//镇8705/宁油10号杂交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叶色深绿,叶片较长上举,叶缘波状,越冬半直立,株高中等,株型紧凑,茎杆粗壮,抗倒性突出;全生育期245.3天,比对照迟1天,株高166.1厘米,分枝点高52.3厘米,主轴长度69.0厘米,一次分枝7.0个,二次分枝3.8个,单株有效角果335.5个,每角19.7粒,千粒重3.95克。

产量表现

20022004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度平均亩产172.50公斤,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0.88%。20042005年参加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00公斤,比苏油1号增产16.82%。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41%,硫甙含量19.72mol/g饼粉,含油量38.5%。

抗性

综合抗性较好(菌核病发病率22.1%、病指12.4;冻害率70.32%、冻指23.8,抗倒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北为9月10日左右、苏中地区9月15日左右、苏南地区9月20日左右播种。直播栽培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 适期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左右,苏北、苏中适时移栽期10月15日左右、苏南地区10月下旬移栽。每亩密度0.8~1万株;直播密度控制在每亩1.3~1.5万株左右。

3.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总施氮量的50%及磷、钾、硼肥作基肥施用),移栽活棵后早施苗肥,做到壮苗越冬;在苔高2~3厘米时及早施用苔肥。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

4. 病、虫、草害防治:移栽前在苗床上防治蚜虫、菜青虫一次,于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宜于江苏省油菜区推广种植。

备注
原代号:镇99S18

华皖油5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皖油5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707056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A(♀)7-2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H4-2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1.1天,比对照早熟2天。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黄绿色,顶叶中等大小,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株高150.5厘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8个,二次有效分枝5.1个;主花序长71.2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452.1个,每角粒数23.5,千粒重3.1g;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抗寒性较弱,耐菌核病强,耐肥,抗倒伏。

产量表现

20032004、20042005年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正式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167.79、183.11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5.54%、7.38%,增产皆极显著。

品质分析

20032004年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正式区试中芥酸含量为1.28%,硫甙含量20.7lmol/g,粗脂肪含量44.34%;20042005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芥酸含量为0.20%,硫甙含量15.82mol/g,粗脂肪含量42.38%。

抗性

20032004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菌核病发病率37.5%,病指20.3,病毒病发病率32.0%,病指17.02;20042005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菌核病发病率15.24%,病指6.18,病毒病发病率6.10%,病指0.51。 综合两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73.68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6.28%,芥酸0.74%,硫甙含量18.27mol/g,粗脂肪含量43.36%。菌核病发病率26.37%,病指13.24;病毒病发病率19.05%,病指8.86。抗倒性强,抗冻性和抗病性稍弱。 20052006年安徽省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162.71公斤/亩,较对照皖油14'增产1.39%。菌核病发病率12.60%,病指5.5;病毒病发病率0.00%,病指0.00。抗倒性强等,抗病性与对照相当,抗冻性较弱。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52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10月5日。 栽培密度:育苗移栽宜在6000~8000株/亩,直播宜在10000~12000株。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Kg硼肥作底肥。苔期喷施硼肥。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备注
原代号:H4-2

华湘油9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湘油9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湘审油2007003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科学院

品种来源湖南亚华科学院,17AC155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4天。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籽黑色,千粒重3.8克。

产量表现

2005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69.4公斤,比对照湘杂油2号增产19.12%,增产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171.1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9%,增产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169.4公斤。

品质分析

种子含油量41.61%,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28.51mol/g饼。

抗性

田间菌核病、病毒病发病率低,抗倒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

9月中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播种量0.6㎏。直播栽培宜9月下旬播种,每亩播种量0.2~0.25kg。三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叶面喷施,直播栽培于五叶期亩用15%的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叶面喷施,培育壮苗。一般每亩栽植0.6~0.8万株,直播栽培一般每亩留苗0.8~1.2万株。每亩大田用25%复合肥50kg(或45%复合肥25kg),拌硼砂1kg作底肥施入。移栽返青时(栽后约7~10天)早追苗肥,一般亩施尿素10kg。移栽后中耕除草1~2次。苗期注意抗旱排渍,并抓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后期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治菌核病等。

适宜地区
适宜全省种植。

浙油28油菜


品种名称浙油28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09014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SE046浙双6号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直立,叶绿色,心叶淡,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波状,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黄色,中等大小、侧叠。角果斜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69.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2.9个,每角粒数19.29粒,千粒重3.69克。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公斤,比对照减产1.5%;平均亩产油量68.7公斤,比对照增产0.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8公斤,比对照增产5.7%;平均亩产油量73.4公斤,比对照增产1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0.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9个试点,9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1.0公斤,比对照增产6.7%,19个试点,13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2.1公斤,比对照增产7.9%。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1.04微摩尔/克,含油量44.26%。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5.25%,病指3.35;病毒病发病率1.26%,病指1.6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早播种:移栽油菜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天,直播10中下旬播种。

2. 合理施肥: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

3. 合理密植:移栽每亩密度0.7万~0.8万株,直播每亩密度1.5万株左右。

4.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

5. 与非双低品种隔离种植,并注意增施硼肥。

适宜地区
适宜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浙油19油菜


品种名称浙油19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8年

审(鉴)定情况2008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沪农品审油菜(2008)第003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以浙双72为母本,浙优油1号(原代号92006-7)为父本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双低油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幼苗半直立,叶色绿,植株中等高度,株型紧凑,有效分枝位低,单株角果数多,荚果长,种子粗,褐色圆形。株高165cm左右,有效分枝位43cm,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二次有效分枝数6.8个,主花序长62cm,单株有效角果数397 个,每角粒数19.5粒 ,千粒重3.80克。

产量表现

二年市区试平均亩产165.7公斤,比对照沪油15增13.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1.8公斤/亩,比对照沪油15增10.7%。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76%,硫苷含量20.42umol/g,含油量43.59%。

抗性

耐菌核病能力弱、抗病毒病能力差、抗寒性偏弱,抗倒性较好。全生育期237~243天。

备注
原代号:H40

浙油50油菜


品种名称浙油50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0032

原审定编号浙审油20090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油15浙双6号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顶裂叶圆形,叶色深绿,裂叶2对,叶缘全缘,光滑较厚,叶缘波状,皱褶较薄,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中长,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1.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6.6个,每角粒数20.7粒,千粒重3.96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0kg,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9.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2%。两年平均亩产175.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9%。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7.29微摩尔/克,含油量47.17%。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21.22%,病指8.94;病毒病发病率3.32%,病指1.06。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宜于9月2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5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

2. 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7000~8000株,宽行窄株种植。

3. 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瘁倒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注意防冻保苗。

华油2790油菜


品种名称华油2790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豫审油200200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8908AR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29天。植株半直立,苗期长势快,长势强,叶色深绿,叶缘深裂,顶裂叶较大,植株175厘米左右,分枝高度4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8~12个,单株有效角果360个左右。每果粒数17~21粒,种子黑褐色,籽粒较大。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度参加河南省优质油菜杂交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10.1公斤,比第一对照豫油2号增产17.6%,比第二对照秦油2号增产4.3%,20012002年度继试,平均亩产170.4公斤,比第一对照豫油2号增产21.2%,比第二对照秦油2号增产13.1%,20012002年度在河南省生产示范中,平均亩产182.6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4.75%。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26%,硫甙含量20.45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1~42%。

抗性

病毒病发病率和病害指数都是0,抗性优于对照,属抗病类型。菌核病平均发病率和病害指数分别为1.65%和1.12,属抗(耐)类型。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河南省育苗应9月上、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中、下旬播种。

2. 合理密植:育苗移栽每亩1.1万株左右,直播1.5~1.8万株。

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进口复合肥50公斤左右,硼肥1.5公斤左右;根据苗势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

4. 防治病害:初花期后一周内每亩用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喷施。

适宜地区
适宜豫南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

科源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科源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8

选育单位四川省什邡市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应用中心、四川科源农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种业分公司

品种来源以W06A作母本,F06作父本配组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核不育两系双高中熟杂交种。幼苗半直立,茎叶绿色,株高207.9厘米,全生育期213天,有效分枝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3.1个,每果14.9粒,千粒重3.74克。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区试,16点次平均亩产159.2公斤,比对照种蜀杂6号增产11.09%,2002年生产试验5个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73公斤,比对照种蜀杂6号增产12.41%。

品质分析

含油率40.79%。

抗性

抗(耐)病毒病、菌核病能力较强,较抗寒、抗倒。

栽培技术要点

成都平原9月16~22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亩栽密度一般6000~7000株,亩施纯氮10~12公斤,配合施用磷、钾、硼肥。底追肥比例3︰2,注意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直播10月上旬播种。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区种植。

万油杂1号油菜


品种名称万油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重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渝审油2002002

选育单位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29A与恢复系99R7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生育期215.6天。幼苗半直立,叶缘锯齿,叶片心脏形。株高193.9厘米,分枝部位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匀生分枝型,株型紧凑。主序长80厘米左右,单株有效果数为449.1个,每果粒数16.9粒,花色黄,角果着生密度较大,种子圆形、饱满,黑褐色。千粒重3.75克。单株生产力25.6克。比中油821早1天左右。

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重庆市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7.18公斤,比对照增产21.54%。在2002年重庆市油菜区试中,6个参试点平均亩产138.17公斤,比对照种中油821增产14.12%。在2002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27.15公斤,比对照增产25.02%。

抗性

低抗病毒病、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与中油821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时间9月20日左右。苗龄25~30天。种植密度0.7万~1.2万株/亩。亩施纯氮17公斤,纯磷9公斤,纯钾13公斤。其中底肥占65%,追肥占35%。苗期用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用乐果和敌杀死防治蚜虫、菜青虫等食叶害虫,青荚期防治蚜虫。在油菜生长过程中注意抗旱排渍、中耕培土,增强植株抗倒力。拔除中心病株,预防和减轻病害发生。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市地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8006

湘杂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湘杂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浙审油20040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浙江凤起农产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油11466,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苗期生长旺,植株较高,茎秆粗壮,分枝位低,角果着生密,角果粗长,丰产性较好。全生育期222.8天左右。株高155.9厘米,有效分枝位34.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个,二次有效分枝5.8个,主花序长61.1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22.3个,每角实粒数22.1粒,千粒重3.75克。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度参加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4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8.5%,未达显著水平;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1.43公斤,比对照增产0.88%,未达显著水平;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95公斤,比对照增产20.85%,达极显著水平;三年区试平均亩产150.59公斤,比对照增产10.70%。20032004年度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增产15.49%。

品质分析

芥酸0.4%,硫甙44.24微摩尔/克,含油量40.73%。

抗性

抗性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抗性较对照差,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全省推广种植。建议生长后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