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油20号油菜

2020-07-13

品种名称皖油20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2070340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品种来源90107324-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冬半性,甘蓝型,苗期半直立。生育期225天左右,株高15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9个,二次分枝3~4个,单株有效角数330个左右,每角粒数21~23个,千粒重3.6~4.0克。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68.9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9.0%;2000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0公斤,比对照增产7.35%。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81%,硫苷含量31.87微摩尔/克,含油量43.48%。

抗性

株型较紧凑,根系较发达,抗病毒病、抗(耐)菌核病能力优于中油821。经济性状协调。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淮北地区适当提早。一般移栽每亩1.0万~1.2万株,直播每亩1.5万株左右。施足基肥,重施蕾薹肥,施用硼肥。

适宜地区
适宜安徽省油菜主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7079

扩展阅读

皖油17号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1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1年

审(鉴)定情况200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1070329

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是由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3A与雄性不育恢复系H3C配组选育而成的甘蓝型三系双低杂交油菜(陈峰等, 200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偏春性杂交油菜品种,生育期223天左右。幼苗直立,叶绿色,侧裂叶1~2对。杆青或微紫,匀生分枝。花瓣侧叠,鲜黄色。角果粗大,斜生,成黄时为枇杷黄色,不易裂角。籽粒圆形,饱满有光泽,种皮红裼色。株高1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全株有效角果数350个以上,每角粒数20~25粒,千粒重3.5克。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60.6斤。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36%,硫甙含量34.52mol/g,粗脂肪含量42.18%。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油菜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605

皖油21号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2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2070343

选育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种子总公司

品种来源165AH2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半冬性,甘蓝型,春发性好,幼苗半直立。生育期226天左右,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0个左右,每角粒数25粒左右,千粒重3.5~4克。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187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2%;20002001年安徽省生试平均亩产170.34公斤,比对照增产6.45%。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1.04%,硫苷含量78.86微摩尔/克。

抗性

较耐菌核病,熟期适中,丰产、稳产、适应性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江淮地区育苗9月上旬播种,务必9月15日前播完;直播9月底到10月初播种。移栽每亩一般0.8万株左右。合理施肥,加强田管。

适宜地区
适宜安徽省油菜主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602

皖油16号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16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0年

审(鉴)定情况200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0070301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wesroona193(♀)]220(♂)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215~220天左右,株高145厘米,植株茎秆粗壮,分枝多,一般单株分枝10~13个,结荚多,单株结荚500个以上,每荚24粒,千粒重4.5克左右。籽粒黑圆乌亮,出油率高。

产量表现

199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6斤,1996~1998年省区试亩产275.1斤。

抗性

耐寒、耐肥、抗倒、易收割。抗病性强,特别是极少感染菌核病和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于9月中旬和下旬初播种,直播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培育壮苗移栽和越冬。移栽田每亩移栽6000株左右,直播田每亩留苗8000株左右。

2. 合理施肥。肥料运筹上,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中等肥力地块,一般移栽田每亩用磷酸二氨10公斤加5公斤尿素加1.5公斤硼砂穴施;直播田用5公斤磷酸二铵和1.5公斤硼砂穴施。4~5叶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穴施,足施早施腊肥,重施蕾苔肥,一般用尿素7.5~10公斤。

3. 病虫害的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适宜地区
长江流域和江淮丘陵油菜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437

皖油18号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18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引种编号豫引油2004001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890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半冬性双低油菜杂交种,全生育期224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春前幼苗生长较缓,春后生长加快;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6.5个,单株有效角数390~400个左右,每角粒数22~25个,千粒重3.5克左右;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引种试验产量幅度在256.5~278.6公斤,5点汇总均增产,平均亩产264.7公斤,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2.9%。品质分析:硫甙含量28.54mol/g,芥酸含量4.92%,粗脂肪43.04%。

抗性

植株健壮,生长势强,抗菌核病、病毒病,丰产性好。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信阳油菜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7C24

华皖油3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皖油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豫引油2004003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141A(♀)96-592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半冬性双低油菜杂交种,全生育期220天。植株高大,株高160厘米左右,分枝较多,一次有效分枝8~10个,结角性强,单株有效角数420个左右,每角粒数22个左右,千粒重3.3克;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省生产试验固始、光山、商城、唐河、遂平五点汇总产量幅度在136.4~193.1公斤,四增一减,平均亩产177.1公斤,比对照杂98009增产7.0%。

品质分析

硫甙含量19.32mol/g,芥酸含量0.23%,粗脂肪39.71%。

抗性

植株健壮,抗倒,抗菌核病、病毒病,丰产性好。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信阳油菜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H99-28

华皖油5号油菜


品种名称华皖油5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7070561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A(♀)7-2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H4-2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1.1天,比对照早熟2天。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苗期叶为园叶型,有腊粉,叶黄绿色,顶叶中等大小,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株高150.5厘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8个,二次有效分枝5.1个;主花序长71.2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452.1个,每角粒数23.5,千粒重3.1g;种子黑褐色,近园形;抗寒性较弱,耐菌核病强,耐肥,抗倒伏。

产量表现

20032004、20042005年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正式区试中,平均亩产分别为167.79、183.11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5.54%、7.38%,增产皆极显著。

品质分析

20032004年安徽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正式区试中芥酸含量为1.28%,硫甙含量20.7lmol/g,粗脂肪含量44.34%;20042005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芥酸含量为0.20%,硫甙含量15.82mol/g,粗脂肪含量42.38%。

抗性

20032004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菌核病发病率37.5%,病指20.3,病毒病发病率32.0%,病指17.02;20042005年安徽省正式区试中菌核病发病率15.24%,病指6.18,病毒病发病率6.10%,病指0.51。 综合两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73.68公斤,较对照皖油14'增产6.28%,芥酸0.74%,硫甙含量18.27mol/g,粗脂肪含量43.36%。菌核病发病率26.37%,病指13.24;病毒病发病率19.05%,病指8.86。抗倒性强,抗冻性和抗病性稍弱。 20052006年安徽省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162.71公斤/亩,较对照皖油14'增产1.39%。菌核病发病率12.60%,病指5.5;病毒病发病率0.00%,病指0.00。抗倒性强等,抗病性与对照相当,抗冻性较弱。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52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10月5日。 栽培密度:育苗移栽宜在6000~8000株/亩,直播宜在10000~12000株。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Kg硼肥作底肥。苔期喷施硼肥。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备注
原代号:H4-2

扬油7号油菜


品种名称扬油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苏审油200503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油1号//79128/315杂交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苗期长势强,叶色深绿,叶片较长,叶头大,越冬半直立;全生育期244.6天,与对照相当,株高175.7厘米,分枝点高51.3厘米,主轴长度66.8厘米,一次分枝8.3个,二次分枝3.8个,单株有效角果368.1个,每角20.5粒,千粒重2.81克。

产量表现

20022004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度平均亩产176.8公斤,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3.39%。20042005年参加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68公斤,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5.52%。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8%,硫甙含量23.83mol/g饼粉,含油率41.46%。

抗性

综合抗性较好(菌核病发病率29.89%、病指19.78,冻害率70.58%、冻指24.2,抗倒性中等)。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苏中为9月1520日、苏南地区9月2025日;直播栽培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 合理密植:育苗苗龄控制在35天左右,移栽前在苗床上防治蚜虫、菜青虫一次。中等肥力栽培水平移栽密度每亩1万株左右,肥力较高田块0.8万株左右;直播密度每亩1.5万株左右。

3. 肥水管理:遵循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必施硼肥的原则(总施氮量的50%及磷、钾、硼肥作基肥施用)。苔肥、花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肥量30%、20%。田内开好三沟(厢沟、围沟、腰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降。

4. 病、虫、草害防治:苗期、越冬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重点防治菌核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于江苏省淮河以南油菜区推广种植。

适宜地区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备注
原代号:扬鉴8

蓉油13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1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5002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蓉A0464为母本、蓉C2514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1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单株角果数506.9个,每果粒数15.4粒, 千粒重3.04克。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50.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31%,两年参试点次17点,增产点次15个;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7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66%。

品质分析

含油率37.8%,芥酸含量0.08%,硫苷含量22.94umol/g饼,全生育期220天。

抗性

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感-中抗病毒病,低感-低抗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与对照相当,抗倒力、耐寒力比对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5日,直播10月上旬。

2.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6000~6500株,直播12000株。

3. 施肥:参照当地甘蓝型油菜高产栽培管理。

4. 适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四川省平丘冬油菜区。

陕油9号油菜


品种名称陕油9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4003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作所

品种来源以自育双低不育系203A与自育恢复系1186C组配而成(203A1186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甘蓝型一代三系杂交种,成熟期比秦油2号早3~4天,比秦优7号早2~3天,全生育期242天左右,属中早熟品种。株高170~180厘米,主花序长度65厘米,主花序有效角数75个。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有效角果数400个以上,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2克左右,角果较短。苗期叶色深绿,冬前出叶12片以上,耐冻性极强。返青后生长缓慢,初花期灌浆速度快,生长势强,抗倒伏。

产量表现

试验亩产196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经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测定:芥酸含量小于0.1%,硫苷含量21.57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2.72%。

抗性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耐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二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

2. 关中9月15~20日,陕南9月5日育苗,移栽10月下旬。

3. 用犁通沟溜籽,明沟浅播覆土,也可采川谷物施肥沟播机播种。每亩播量0.25~0.5公斤,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播前可有辛硫磷拌种。

4. 每亩6000~8000株左右,单株移栽。

5. 油菜出苗后要及时用4.5%的甲敌粉或1.5%的1605粉每亩1.5~2.0公斤撒施,防治油菜的黄曲跳甲等害虫。油菜4叶期时一次定苗清行,并及时松土,保证全苗,同时用甲敌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防治黑缝叶甲等害虫;11月下旬油菜越冬前培土,并根据苗情结合培土,每亩施尿素3~5.0公斤。油菜返青后,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4.5%甲敌粉或1.5%的1605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或用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菜茎象甲。初花期和灌浆期要加强以蚜虫的重点防治,成熟时适时收获。

适宜地区
适于陕西省关中、陕南油菜种植区及陕西省内同类生态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2001

蓉油8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8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11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蓉A068与恢复系蓉C960813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左右。株高230厘米,匀生分枝,分枝高度70厘米左右,一次分枝11个左右。单株有效果438个,每果15.3粒,千粒重4.09克,籽粒黑色,圆形。

产量表现

在20002001年区试中,两年试验产量均位列中熟B组之首,两年16点次试验亩产176.1公斤,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15.63%,其中15点次增产。在2002年组织的省生产试验中,6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171.2公斤,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8.12%。

品质分析

商品菜籽含油率39.53%。

抗性

与蓉油4号相比,低抗病毒病,低抗菌核病,耐寒力较强,抗倒力稍弱。

栽培技术要点

川西平原区育苗移栽适宜播期9月15日前后,亩植6000株左右,磷肥和硼肥作厢肥,亩施纯氮13公斤左右,底肥:追肥是1︰1,多施有机肥。注意防治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地区种植。

宁油12号油菜


品种名称宁油1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苏审油200303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

品种来源丹31288-205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240天左右。越冬半直立,株高147.3厘米,株型紧凑,分枝上举,熟相清秀,一次分枝7.7个,二次分枝1.53个,单株有效角果320.3个,每角19.53粒,千粒重3.68克。

产量表现

20002002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区域试验;20002001年度平均亩产182.06公斤,比对照宁油10号增产2.07%,不显著;200l一2002年度平均亩产132.98公斤,比对照减产2.89%,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57.65公斤,比对照减产0.08%,不显著。20022003年参加江苏省常规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3.16公斤,比宁油10号增产0.4%。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22%,硫甙含量23.97微摩尔/克饼粉,含油率37.92%。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43.12%、病指17.85,病毒病发病率25.35%、病指11.2。抗倒性中等,品种一致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

1. 苏南地区9月20日左右,苏中地区9月15日左右,苏北地区9月10日左右。用种量0.25公斤/亩,直播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用种量0.5斤/亩。

2. 每亩8000~9000株左右,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适当扩行距、控株距,改善田间小环境,便于田间作业。直播密度每亩1.2万~1.3万株,株行距为20厘米40~48厘米。

3.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使用速效肥,缺硼地区要补足硼肥。磷、钾、硼肥作基肥投入。氮肥在基肥中的比重占65%左右,蜡肥占15%~20%,薹肥占20%~25%。也可根据土壤肥力、菜苗长势等变化,在保证基肥用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蜡、薹肥比例。

4. 抓好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苗期、移栽后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清等喷雾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油菜区推广种植。

黔油15号油菜


品种名称黔油15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200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以不育系7005A、保持系7005B和恢复系7005C组配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组合。全生育期213天左右,与油研七号相当。株高186.7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23个左右,主花序长度60.4厘米,角果较大,每角粒数22.75粒,千粒重4.17克。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度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64.95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6.1%;2000200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13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5.47%。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16.23%,硫甙含量35.5微摩尔/克,含油率40.1%。

抗性

试验中未发生较大病害。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五叶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土每亩0.8~1.0万株,中下等田土每亩1.0~1.2万株。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适宜追施腊肥和苔肥,注意补施硼肥。早匀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时施肥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

适宜地区
贵州省甘蓝型油菜适宜区域种植。

荣华油2号油菜


品种名称荣华油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9003号

选育单位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汉A11(♀)603R(♂)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双低杂交种。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叶片大而薄,有蜡粉,有裂叶,有刺毛, 叶缘锯齿伏;花黄色,瓣大,侧叠;花蕾光滑,饱满,花粉量大; 角果中长,粒多、早熟,杂种生长势强,整齐一致,恢复率高。茎杆粗硬抗倒伏。育苗移栽在6000 ~ 8000株密度下,株高183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7个,有效分枝部位高5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17.2个,主花序长86厘米,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8克,籽粒黑色。区试生育期平均238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天。

产量表现

陕南区试两年平均亩产208.1公斤。

品质分析

杂交种种子芥酸含量0.1~0.0%;商品籽硫苷含量28.23~19.73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0.29~45.42%。

抗性

经2007、2008两年抗病性鉴定:感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播期:陕南育苗移栽9月初至9月上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播量:育苗移栽每亩0.1公斤,直播每亩0.3公斤。密度:移栽大田亩6000~8000株,直播亩9000~12000株。育苗:苗床与本田面积按1:5~6配置,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 ~ 1500公斤,尿素3~5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硼砂0.5公斤,均匀施入苗床中,出苗后1叶1心期间苗,3叶1心期定苗,苗龄25~35天,5~7片真叶时选壮苗移栽。施肥:一般亩施碳酸氢铵40~5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或磷酸二铵20~25公斤,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硫酸钾8~10公斤,普通硼砂0.75 ~ 1公斤。管理:元月上旬结合冬灌追施腊肥每亩7~8公斤,蕾苔期培土壅行防止倒伏,并每亩用磷酸二氢钾和硼砂各100克叶面喷肥保角增粒;初花期清沟排湿降低田间湿度,终花期摘除三叶减少病源,可有效防止菌核病的发生; 或在初花期及初花7~10天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病。结角期蚜虫较重时,可用10%低毒高效杀虫剂吡虫琳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适时收获:全株70%角果呈浅黄色,主花序基部角果现批杷色,种皮变黑褐色时及时抢晴天收获,并堆垛促进后熟,及时脱粒晾晒,防止发芽考霉变。大田收获的油菜籽不能作种用。菌核病重发区慎用。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陕南汉中、安康地区种植。

黔油17号油菜


品种名称黔油1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3002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98-116AZW00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11.7天,比对照(油研7号)晚熟0.5天,株高194.72厘米,分枝部位高81.64厘米,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8.2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1.71个,角粒数22.52粒,千粒重3.72克,单株产量23.05克。芥酸含量1.83%,硫甙含量39.18微摩尔/克饼,优于国家双低油菜标准。种子黑褐色,籽粒圆滑光亮,幼苗叶色浓绿,蜡粉层厚,叶片大而厚,叶柄较长,生长势强,整齐一致。试验中未发生较大病害。

产量表现

在贵州省区域试验中,20002001年度平均亩产172.55公斤,较对照(油研究7号)增产13.2l%;20012002年平均亩产142.81公斤;两年平均亩产162公斤,较对照(油研7号)增产9.64%。2002200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5.3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17.13%。

栽培技术要点

9月上、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亩移栽种植密度5000~7000株,直播密度为8000株/亩。合理施肥:亩施氮肥20~25公斤,氮、磷、钾配合施用,同时应用农家肥1000公斤与三元复合肥一起作底肥,要强调施用硼肥。

适宜地区
适宜贵州省甘蓝型油菜地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黔杂ZW99004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