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油14油菜

2020-07-14

品种名称蓉油14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6年

审(鉴)定情况200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6003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464/蓉C1975(三系双低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03厘米左右 ,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单株角果数540.4个,每果粒数12.8粒,千粒重3.18克,全生育期226天。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57.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18%,两年参试点次18个,增产点次17个;2006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73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 24.16%。

品质分析

含油率40.32%,芥酸含量0.47%,硫苷含量18.91mol/g饼。

抗性

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强,抗倒力比对照强,耐寒力与对照相当;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抗-中抗病毒病,低感-低抗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0~15日,直播10月1~5日。

2.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6500株左右,直播12000株左右。

3. 施肥:参照当地甘蓝型油菜高产栽培管理。

4. 适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地区。

小编推荐

蓉油13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1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5002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蓉A0464为母本、蓉C2514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1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单株角果数506.9个,每果粒数15.4粒, 千粒重3.04克。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50.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31%,两年参试点次17点,增产点次15个;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7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66%。

品质分析

含油率37.8%,芥酸含量0.08%,硫苷含量22.94umol/g饼,全生育期220天。

抗性

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感-中抗病毒病,低感-低抗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与对照相当,抗倒力、耐寒力比对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5日,直播10月上旬。

2.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6000~6500株,直播12000株。

3. 施肥:参照当地甘蓝型油菜高产栽培管理。

4. 适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四川省平丘冬油菜区。

蓉油8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8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11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蓉A068与恢复系蓉C960813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杂交种,全生育期219天左右。株高230厘米,匀生分枝,分枝高度70厘米左右,一次分枝11个左右。单株有效果438个,每果15.3粒,千粒重4.09克,籽粒黑色,圆形。

产量表现

在20002001年区试中,两年试验产量均位列中熟B组之首,两年16点次试验亩产176.1公斤,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15.63%,其中15点次增产。在2002年组织的省生产试验中,6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171.2公斤,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8.12%。

品质分析

商品菜籽含油率39.53%。

抗性

与蓉油4号相比,低抗病毒病,低抗菌核病,耐寒力较强,抗倒力稍弱。

栽培技术要点

川西平原区育苗移栽适宜播期9月15日前后,亩植6000株左右,磷肥和硼肥作厢肥,亩施纯氮13公斤左右,底肥:追肥是1︰1,多施有机肥。注意防治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地区种植。

蓉油12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1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4001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油12(原代号杂0111)系用蓉A0464作母本,蓉C2156作父本,组配育成的甘蓝油菜中熟双低雄不育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组合株高20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509.6个,每果15.6粒,千粒重2.94克,商品油菜籽含油率39.24%,种子芥酸含量0.12%,商品菜籽硫苷含量15.69umol/g饼。全生育期222天。

产量表现

在2003年、2004年两年省区试中,该组合17点次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153.0公斤,比双低对照蜀杂6号增产13.07%。在2004年全省四点生产试验中,该组合一致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平均亩产162.44公斤,比对照增产17.28%。

抗性

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能力和抗倒能力强于对照,抗病毒能力和耐寒力与对照相近。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在成都平原育苗移栽适宜9月1015日播种,10月15日前后移栽。

2. 密度:成都平原移栽密度每亩6000株左右。

3. 施肥管理:成都平原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2~14公斤,重底早追,底追肥比例1:1,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

4. 病虫防治:苗期和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种植地区:四川省平丘区种植。

蓉油9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9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12

选育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胞质雄性不育系蓉A970012作母本,蓉12971242恢复系作父本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三系杂交种。株型扇形,株高220厘米左右,叶绿色,叶缘锯齿形,叶柄较长。有效分枝高度50~60厘米,一次分枝12个左右,单株角果数469.4个左右,每果15.3粒,角果枇杷黄,种子黑色、圆形,千粒重3.34克。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四川省区试,16点次平均亩产153.2公斤,比对照种蜀杂6号增产1.59%,2002年四川省6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8公斤,比对照种蜀杂6号增产6.99%。

品质分析

含油率(干基)35.78%,芥酸含量0.36%。

抗性

全生育期218天左右,低感低抗菌核病,低抗中感病毒病,抗寒力强于对照。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9月15日左右播种,直播10月上旬播种,亩栽密度6000株左右,直播8000~12000株,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重底早追,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黔油14号油菜


品种名称黔油14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2001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不育系黔油4A为母本,恢复系8907为父本组配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二系杂交油菜组合。全生育期210天左右,属半冬性中熟组合。株高190厘米左右,分枝高度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个以上,二次有效分枝11个左右,主花序长度85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380个左右,每角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4克左右,籽粒黑褐色。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51.23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0.95%;19992001年两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5.37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1.73%。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3%,硫苷含量63.2微摩尔/克,含油率40.3%。

抗性

试验中未发生较大病害。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以9月上中旬播种为宜,苗龄以30天左右,直播以9月下旬、10月上旬为宜。大田种植密度0.8万株/亩左右,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配施硼肥。

适宜地区
贵州省甘蓝型油菜适宜区域种植。

备注
原代号:黔杂96007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