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黑粉病

2020-07-17

病害中文名: 茭白黑粉病
病害别名: 茭白灰茭病
病害英文名: Water bamboo rhizome smu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茭白黑粉菌
病原学名: Ustilago esculenta P. Henn.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茭白黑粉菌
病原介绍: 孢子堆生于茎内 , 纺锤形或长圆形 , 长 12mm, 黑褐色。孢子球形或近圆形 , 壁暗褐色 , 密生细刺 , 大小 6~12 4.6~7 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茭白

侵染部位: 叶、叶鞘、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被害茭株长势减弱 , 叶片较宽 , 叶色深绿 , 叶鞘发黑 , 长到老也不开裂。 病茎显著膨大 , 交肉变短 , 切开可见黑色孢子堆。有的整个茭肉充满灰黑色粉 , 即病菌厚垣孢子堆。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变白体内发育产出厚垣孢子 , 再由厚垣孢子产生小孢子侵入茭白的嫩茎 , 随着茭白的生长扩展到生长点。发病及症状显示程度与病菌侵入时间、数量有关。当茭白抽薹后 , 花茎内产生的黑点程度不同 , 严重的茭肉全被厚垣孢子所充满 , 成为一包黑粉不能食用。该病多由种变带菌 , 分囊过多或肥力不足及灌水不当而导致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健壮、不带菌的优良茭种 , 春季要割老墩 , 压茭墩 , 降低分囊节位。 (2) 在老墩萌芽初期 , 疏除过密分囊 , 使养分集中 , 萌芽整齐。 (3) 分藤前期灌浅水 , 大量施肥 , 猛促分囊生长。 (4) 高温期控制追肥 , 防止植株徒长 , 并宜深灌水 , 抑制后期分囊。夏秋季节 , 摘除黄叶 , 改善秋茭株间环境。 (5)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500~7 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1:1.5:250 倍式波尔多液、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灰茭病。被害茭株长势减弱 , 叶片较宽 , 叶色深绿 , 叶鞘发黑 , 长到老也不开裂。 病茎显著膨大 , 交肉变短 , 切开可见黑色孢子堆。有的整个茭肉充满灰黑色粉 , 即病菌厚垣孢子堆。病原 Ustilago esculenta P. Henn., 称茭白黑粉菌 , 属担子菌门真菌。孢子堆生于茎内 , 纺锤形或长圆形 , 长 12mm, 黑褐色。孢子球形或近圆形 , 壁暗褐色 , 密生细刺 , 大小 6~12 4.6~7 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在变白体内发育产出厚垣孢子 , 再由厚垣孢子产生小孢子侵入茭白的嫩茎 , 随着茭白的生长扩展到生长点。发病及症状显示程度与病菌侵入时间、数量有关。当茭白抽薹后 , 花茎内产生的黑点程度不同 , 严重的茭肉全被厚垣孢子所充满 , 成为一包黑粉不能食用。该病多由种变带菌 , 分囊过多或肥力不足及灌水不当而导致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健壮、不带菌的优良茭种 , 春季要割老墩 , 压茭墩 , 降低分囊节位。 (2) 在老墩萌芽初期 , 疏除过密分囊 , 使养分集中 , 萌芽整齐。 (3) 分藤前期灌浅水 , 大量施肥 , 猛促分囊生长。 (4) 高温期控制追肥 , 防止植株徒长 , 并宜深灌水 , 抑制后期分囊。夏秋季节 , 摘除黄叶 , 改善秋茭株间环境。 (5) 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500~7 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1:1.5:250 倍式波尔多液、 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延伸阅读

茭白反季节早熟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
茭白是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沼泽地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在龙海市作常规栽培,最早也要在5月才能零星上市,而若采用反季节栽培,提早在12月下旬移植,则2月底即可批量供应市场,不但缓解了蔬菜春淡市场需求,且大幅度提高了菱白的经济效益。经多年探索,总结了一套茭白的反季节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选好种苗
上一年采收期选择母株,将植株分蘖性强、孕茭早而整齐、菱肉粗壮洁白、薹管短、无病虫害的茭墩作为翌年的种墩,严格剔除雄茭、灰茭。10月中下旬精选种墩,及时把茭墩逐一分体,让阳光晒干炼苗、催芽,晒至植株外叶干透,苗体脱水5%左右(见中间凹进一个洞)。
2. 精选苗地,培育壮苗
选择避风向阳、排灌便利、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水田作育苗地。苗地翻犁灌水后耙烂,结合耕地每亩施基肥腐熟水肥250~500千克、过钙和碳铵各25千克或碳铵、过钙各50千克。整成宽1.2米的苗畦,沟宽20厘米,保持1~2厘米浅水层。栽植行株距为5厘米5厘米,深度2~3 厘米。然后在苗桩上铺一层薄稻草,喷一次杀虫农药,待稻草晒干后,放火烧苗,烧去茭苗老叶、除去病虫害,以减少病虫源并提高苗圃温度。然后加盖地膜,以提高萌芽率。育苗期约25~30 天,20 天后揭开地膜炼苗,在育苗期间需保持1~2厘米浅水层护苗,遇低温气候时应多施草木灰,以利于提高地温,促进壮苗。
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冬至前翻犁、灌水整地,每亩施碳铵、过钙各50千克,有条件的再施腐熟水肥250~500 千克。12月下旬茭苗高达25~30 厘米时,选择冷尾暧头天气及时带土移植。栽植规格为行株距120 厘米50 厘米,每丛有效苗数3~5株,每亩栽4 000~5000株,栽植以南北行向为宜,以利于避风向阳,提高地温,增强透光性,提高光照利用率。
4. 科学管水
分蘖初期采用浅水勤灌,保持3~5 厘米浅水层,避免水深导致徒长。当平均每丛苗数达8~10株时,采用深水控制无效分蘖,一般保持水深10~15 厘米。孕茭期保持充足水分护笋,但不能淹过茭白心叶,以提高茭白品质。
5. 合理施肥
分蘖期每亩施肥量为纯氮15千克(相当于尿素33千克、碳铵94千克)、纯磷7 千克(相当于过钙50千克左右)、纯钾10千克(相当于氯化钾17千克),以确保产出茭白前每亩有效基本苗数达1.5万~2.0万苗,并防止旺长而推迟孕茭时间。分蘖期施肥原则上掌握少、勤、快、短。少:每次肥料施用量不能太多,一般每亩施复合肥10千克左右或碳铵10千克.过钙10千克.氯化钾2.5~3千克;勤:每7~8天施肥1次;快:施用速效肥料;短:选用肥效短的有机肥或化肥。2月中旬当分蘖苗达到预期基本苗数时,一次性每亩施尿素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或复合肥30~35千克),以促进孕茭迅速膨大,并维持下批幼茭生长。4月下旬补施1次壮尾肥,每亩施尿素15千克、氯化钾5千克,以利于提高各批茭白的产量和品质。
6. 做好中耕除草及剥叶
移植后7天要进行中耕,若分蘖势太强,需实施第2次深中耕,抑制分蘖。封行前剥除1次老叶,以后采收茭白时,结合剥除老叶,控制高节位无效蘖和去除田间杂草。
病虫害防治
为害茭白的害虫有大螟、二化螟和蓟马等,在3月中旬、田间见蛾时,就要开始用药防治,可每亩施杀虫丹4~5千克或25%杀虫双250 克+40%乐果50克对水50 千克喷雾防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锈病,应增施钾肥,剥除多余分蘖和老叶,并及时用12. 5%特谱唑粉剂2000倍液喷药防治。在生长期间,应重点防治田间鼠害。由于茭白属无性繁殖,应特别注意不能喷施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药。

冷浸田槟榔芋-茭白轮作栽培技术


冷浸田是指地表常年受冷泉水淹灌或终年积水,土体存在冷、渍、烂、锈等障碍特征的一类水田。该类型田块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间山垄低洼地,坡脚泉眼涌出处或山脚低地。据福建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冷浸田面积达9.11万公顷,占水稻土面积的8.52%。

由于冷浸田特殊的自然条件,水稻分蘖和灌浆均受影响,因而冷浸田成为福建省最主要的中低产田。槟榔芋、茭白都是耐阴喜渍的作物,冷浸田种植槟榔芋、茭白,既可利用冷浸田丰富的水资源,变水害为水利,又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此外槟榔芋、茭白都忌连作,连作易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失衡和土传病害的发生,因此在冷浸田中开展槟榔芋一茭白轮作,也是培肥地力、实现高产的具有可持续性的耕作模式。

1. 槟榔芋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①适宜土壤

槟榔芋适宜在有机质含量高的砂壤土种植,除深脚烂泥田不宜栽种外,浅脚烂泥田、冷水田、锈水田及青泥田等均可栽种,但是在种植前需翻耕晒土和土壤改良。

②开沟排水

在田块四周开挖环沟,沟深30~40厘米,沟宽30厘米。对于冷水田,应在地下冷泉水溢出处,开挖导泉沟,排出冷泉水;对于锈水田,应在田块锈水渗出内侧,开挖截水沟,排出毒锈水。

③高畦栽培

畦宽1.2~1.3米咆沟)、垄高25~30厘米。

④施足基肥

冷浸田土壤质地一般为粘壤土,由于土壤粘重,槟榔芋块根膨大受影响,因而增强土壤疏松性是冷浸田槟榔芋实现高产种植的关键技术,建议每亩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腐熟有机肥1000~1500千克,配施复合肥(18~5~22)20~30千克或用尿素8~12千克、硫酸钾9~13千克、过磷酸钙9~13千克,进行全层施肥。

(2)种芋选择

选择顶芽充实、芋身肥壮、外观圆滑、无病虫斑、无损坏的子芋,种芋单株重在50克左右,白头、露青和长柄球茎均不宜作种。

(3)种植期

选择在2月底到3月中旬种植,采用双行垄栽,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种植前晒种1~2h,以利萌发出齐苗。

(4)田间管理

①苗期管理

出苗前后应多次中耕、除草、疏松土层,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生根;若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若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当幼芽出苗时,应进行人工破膜,使幼芽露出土面,同时应防止高温灼伤。

②养分管理

槟榔芋生育期需肥量大,根系分布密但分布浅,因此应在生长阶段分期追肥。具体结合中耕培土,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上旬,追施复合肥(8~5~22)20~30千克或尿素8~12千克、硫酸钾9~13千克、过磷酸钙9~13千克。

③水分管理

槟榔芋喜湿忌干旱,前期维持土壤湿润即可,同时应防止积水,以免影响根系生长;中、后期苗高70~80厘米)生长旺盛及球茎形成发育时需充足水分供应,应及时灌溉,保持半畦沟水,有利于防止白蚂蚁侵害;采收前15天排干沟水。

④中耕培土

培土是实现槟榔芋优质高产种植的重要环节,培土可降低土壤粘性,促进不定根生长,增加母芋的发育肥大,控制子芋萌发。全生育期结合除草和松土,一般培土2~3次,并逐渐加厚,土层厚度达40~50厘米,分别在5月、6月及7月各培土1次。

⑤病虫害防治

槟榔芋主要病害有芋疫病、芋软腐病。芋疫病用72%甲霜灵锰锌300~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防治,软腐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或77%氧氯化铜(可杀得)防治。槟榔芋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蚜虫。斜纹夜蛾用2%甲维盐微乳剂,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

(5)适时采收

槟榔芋叶片发黄,根系枯萎,即可采收。一般在翌年1~2月采收,最迟可在翌年3月底到4月初采收。

2. 茭白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①适宜土壤

茭白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适宜在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粘重的壤土种植,因此冷浸田的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直接种植。

②开沟排水

排水措施同槟榔芋。

(2)育苗

在2月中旬进行,整地拉平,挖健壮的茭白苔管根,平铺或散在田面上,保持水层。

(3)移栽

一般于4月前移栽,从秧田或留种田连泥将母株丛挖出,顺着分蘖方向劈成若干小墩,每小墩要求带有苔管,每亩栽种1600墩左右。移栽时,若茭苗植株过高,可于栽前割去叶尖3~5厘米,留株高30厘米左右。一般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栽植深度以根茎和分蘖基部入土、分蘖苗芽稍露水面为度,宜在阴天或傍晚时进行。

(4)田间管理

①水层管理

茭白为宿根水生草本作物,全生育时期都需要水分,但在不同时期对水层深度要求不同。移栽定植、活棵和分蘖前期,宜保持3~5厘米浅水层,有利于促进茭白分蘖和根系生长;分蘖后期将水层逐渐加深,达到12~15厘米,有利于控制茭白无效分蘖,促进孕茭;在孕茭期至采收前,根据主茎茭白生长情况灌好养胎水,以后逐渐加深到25厘米,使整个茭白浸入水中,但以不超过茭白眼为度,否则会引起茎基部节间拔长、茭肉缩短。采收期间,宜保持5厘米左右浅水层。

②适时追肥

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及促进孕茭。在分蘖期,即移栽后20天,每亩施水稻专用肥(13-5-7)50千克或碳酸氢铵5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6千克。高产的田块,距第1次施肥后20天左右再施1次,用量减半。

③病虫害防治

茭白的主要病害有胡麻斑病、茭白纹枯病和稻瘟病,稻瘟病用40%稻瘟净600倍液喷雾防治,茭白纹枯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喷雾防治,胡麻斑病用40%异稻瘟净600倍液喷雾防治;茭白主要虫害有蚜虫、二化螟,蚜虫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或10%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防治,二化螟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

(5)采收

适时采收是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掌握成熟度,一般在9月上旬开始采收,到9月下旬结束。以心叶短缩变黄、3片外叶长齐、茭白显著肥大、叶鞘裂开、茭白露白1厘米时采收为宜。采收过早,肉质茎尚未充分膨大,产量低;采收过迟,则茭肉变青,质量下降,且易形成灰茭。

茭白丽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名称茭白丽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水生菜类-茭白
栽培技术
茭白(Zizania latifolia L.)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也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近几年发展迅猛,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超过3万公顷,已成为浙江省效益农业的一个新亮点。2000年7月,在浙江省缙云县大洋镇高山茭白产区种植的吴岭茭白(美人茭)中发现2个茭墩,其采茭时间较其他茭墩早12天左右,2000-2003年进行对比、选种试验,表现性状稳定,品质优,极早熟,命名为丽茭1号,2004-2005年开展品种比较和试种,2006-2007年示范推广。于2007年7月通过了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1.特征特性

(1)生物学特性

丽茭1号属单季茭品种,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240-250厘米,叶片披针形,长180-190厘米,宽3.8-5.3厘米,叶鞘长50-60厘米,植株分蘖力中等;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质嫩品质好,长12-25厘米,直径3.5-4.5厘米,壳茭质量140-210克,肉茭质量100-150克;生长适温15-28℃,孕茭适温20-25℃。在丽水海拔800米左右的地区种植,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采收,7月下旬、8月初进入盛收期,熟期比美人茭早12-14天。

(2)产量表现

经2005-2006年生产性试验,丽茭1号壳茭产量23.84-30.16吨/公顷(表1),平均27.58吨/公顷,比对照美人茭平均增产6.50%。一般大田产壳茭27吨/公顷左右。
 (3)品质及抗性

丽茭1号茭体4节,茭肉长16.7-18.6厘米,其中第2节和第2节纵、横径分别为7.43,4.66厘米和4.84,3.57厘米;单茎壳茭质量142.5-178.6克,茭肉净质量105.6-128.6克,净茭率71.8%-74.1%;茭肉白嫩、光滑、品质好。2004年对丽茭1号、磐安单季茭和美人茭进行田间抗病性调查。表2结果表明,丽茭1号的胡麻斑病和锈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都小于磐安单季茭和美人茭,表现出较高的抗病能力。

2.繁种育苗技术

茭白采用无性繁殖,种性极易退化分离,因此在栽培留种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田间的提纯复壮工作,及时去除雄茭和灰茭,淘汰不良植株。
 (1)精选茭墩

茭白收获时,在大田中选择产量高、生长一致、品种特征明显、无病虫害的茭墩,挂牌标记,作为种株。

(2)薹管扦插

在茭白采收结束后,准备好扦插育苗田。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剪取长度20-40厘米薹管作为扦插材料。扦插时,秆要露出水面,扦插后田间保持一层薄水,以促进成活。次年3月中旬,茭白移栽前10-15天,留种田撒施尿素75-150千克/公顷,促进秧苗早发,培养壮苗,一般清明前后移栽,并做到随挖、随分、随栽。

(3)冬季管理

茭白茎叶逐渐枯萎后,及时处理枯枝残叶,在冬至前把茭墩齐泥割平,结合清田再次剔除杂株和受病虫危害的茭墩,留种茭墩在种苗田内浅水湿润越冬。

(4)适时移栽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做好翻耕平整土地,施好基肥的前提下,掘取上年选中的茭墩移入种苗田,密度5.25万穴/公顷,每穴3-4苗。

(5)田间去杂

种苗田进一步选择生长整齐、茎紧缩,结茭多、茭白嫩而油光洁白,成熟一致性好,长足后包裹的叶梢一边稍有开裂,茭白眼成乳白色,母株丛中没有灰茭和雄茭的茭墩留种。

(6)供苗前管理

第2年春季,茭苗萌发时,要及时做好水浆管理,施好分蘖肥,促进茭墩分蘖生长,当茭苗长到30厘米时,再次淘汰萌发时不整齐的、长势过旺或过弱的、叶色过绿的茭墩,选择生长一致的茭墩作为种苗,供应农户。一般种苗田面积:大田面积为1∶10-12。

3.栽培技术

目前,单季茭白在生产上提倡一年一种,有利于保持种性一致和优良品质,提高结茭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秋栽,9-10月直接用薹管扦插;春栽,3-4月采取小苗定植。秋季栽培技术如下。

(1)整地、施基肥

茭白生长期长,植株庞大,需要大量肥料。一般施腐熟有机肥22.5吨/公顷,浅水翻耕,耙平备用。

(2)栽植

9-10月挑选当年结过茭、种性好的薹管进行扦插。由于丽茭1号较早熟,生育期较短,宜适当密植,一般采用宽窄行定植,宽行80厘米、窄行38厘米,株距30-35厘米,1公顷栽茭白薹管5.25万根。

(3)田间管理

①水层管理:萌芽期水层宜浅,保持水位3-5厘米,以利于提高土温,促进萌发。分蘖前期仍宜浅,保持水层4-6厘米,促进分蘖和发根。茭白分蘖后期到孕茭前宜采取干湿管理。5月底到6月初,开始第1次搁田,时间约7天左右,以稍露泥面为限,促进根系生长,抑制无效分蘖。第2次搁田,时间掌握在出梅前抢早搁田。通过此次干湿管理,平衡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为茭白早产、高产打下基础。孕茭期宜灌深水,促进孕茭,使茭白保持白嫩。最高水位不宜超过假茎的2/3高度。当盛夏30℃以上高温时,应灌深水降温,并做到定期换水,防止土壤缺氧引起烂根。休眠期保持浅水或湿润状态越冬。

②肥料管理:茭白基肥、追肥各占50%。首先要重施基肥,一般用腐熟有机肥22.5吨/公顷,碳酸氢铵750-1 20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750-1 200千克/公顷,氯化钾225-300千克/公顷,或茭白专用肥1 125千克/公顷。二是适施分蘖肥,分蘖肥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施用,此次追肥应特别注意根据茭苗长势而定,否则易引起长势过旺,雄茭率上升;弱苗多追一些,强苗少追一些,一般用复合肥75-112.5千克/公顷。三要巧施孕茭肥,孕茭肥要施得准而猛。准是指施肥时间上不能过早或过迟,一般是在植株生长减缓,部分分蘖发扁,孕茭初始时施用为宜;猛就是施肥量要足,一般用尿素150-300千克/公顷或茭白专用肥300千克/公顷。

③植株管理:茭苗分蘖高33厘米左右时,进行疏苗,将细小密集的分蘖除去,同时在茭墩根际压泥壅根,使分蘖散开,改善营养状况,一般控制有效分蘖数28.5万-33万/公顷。大暑到白露期间,应摘除植株黄叶2-3次,以利通风,促进孕茭。采收后,将地上部枯叶齐泥割去,留下地下根株。

④采收:采收时,于薹管处割断,留叶鞘0.4厘米,切去叶片,然后包装。茭白最好鲜收鲜销,如运销外地,应将壳茭放置阴凉处,浸入水中,可贮存1周。剥出的茭肉,每20-30支为1捆,浸入1%-2%的明矾水中,可贮藏5-7天。
茭白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病虫防治方法。在冬季及时销毁遗株残叶,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虫源、菌源;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锌肥;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当茭白受病虫危害时,使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锈病可用世高2 000倍液防治,长绿飞虱可用吡虫啉1 000倍液防治,蓟马、螟虫可用三唑磷1 000倍液防治。但应注意,孕茭前后不宜施用杀菌剂。

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区种植应预防倒春寒危害。应加强锈病防治。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