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饼菜榨菜

2020-08-04

品种名称柿饼菜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品种来源重庆涪陵地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60~65厘米,开展度65~70厘米。叶片较大,深绿色,阔卵圆形,成熟后叶上端自然向外披垂,叶柄长3厘米左右,具1~2对裂片,叶缘有锯齿。膨大瘤状茎扁圆形,上下扁平,纵径9.5厘米,横径13.2厘米,表皮绿色,肉瘤较大而钝圆,间沟较深,瘤状茎鲜重300~350克。适应性强,耐肥,抽薹晚,丰产性好.瘤茎皮薄筋少,易脱水,加工品质好。在重庆栽培,从播种到瘤状茎采收约160天。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2500~3000千克。

抗性

较耐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当地沿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9月上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翌年2月下旬收获。行距35~40厘米,株距33~35厘米。单产瘤茎每公顷37.5~40吨。

适宜地区
该品种主要在涪陵栽培。

精选阅读

缩头种榨菜


品种名称缩头种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品种来源浙江省余姚的一个地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中等大小,半开展,株高48厘米,开展度63~55厘米,叶色绿,半碎叶。瘤状茎圆球形,纵横径分别为10.5厘米和10.2厘米,茎形指数1.03,单个瘤状茎鲜重175~200克,瘤圆浑,瘤沟浅。在浙江省全生长期175天左右,中熟,质地柔嫩,加工性状优良。

产量表现

亩产2500~3000千克。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合作春榨菜栽培。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的余姚、慈溪、萧山一带,在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也有栽培。

惠圆早榨菜


品种名称惠圆早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集团
品种来源浙江大学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集团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的一个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在杭州生育期约172天。半碎叶,叶展度5850厘米。叶片短椭圆形,叶黄绿色,叶面微皱,叶缘深皱。瘤状茎近圆形,茎形指数1.04,瘤茎表皮淡绿色,瘤沟浅,瘤状茎鲜重355克左右。瘤茎下部陷泥少,不易发生基腐病。杂种优势强,生长势旺盛,不易抽苔,适宜加工。

产量表现

瘤状茎亩产约2650千克。

抗性

耐病毒病,耐肥,耐湿,不易发生软腐病。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宜在浙江省以及其他春榨菜产区栽培,目前已经在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台州及温州种植。

涪丰14榨菜


品种名称涪丰14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审(认)定年份1992年

审(认)定情况199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
品种来源涪陵农科所以涪陵地方品种柿饼菜为原始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的常规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55厘米~60厘米,开展度65~70厘米。叶倒卵形,色深绿,叶面微皱,叶缘细锯齿状,裂片1~2对,叶柄长2.5~3.5厘米,中脉上无蜡粉,刺毛稀疏。瘤状茎呈扁圆形,纵径9~10厘米,横径12~13厘米,皮色浅绿,瘤茎在每一叶基外侧着生瘤3个,中部瘤稍大于侧瘤,瘤大而钝圆,瘤沟浅,瘤状茎重350克左右。在重庆地区栽培,从出播种至采收需160天左右。瘤茎含水量较低,皮薄,脱水速度较快。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2000~2200公斤,高产栽培亩产3000公斤以上,较蔺市草腰子增产20%以上。

抗性

较抗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适宜我市长江两岸海拔500米以下地区种植。白露至9月中旬播种,10月中旬移栽,亩植6000~7000株。增施基肥,稀播匀播,培育壮苗,苗床期注意治虫防病;本田前期施肥3~4次,前期轻施,中期重施,后期轻施,2月中旬收获。

适宜地区 该品种在四川省及重庆市各榨菜产区均能种植。春榨菜产区引种必须先作适应性栽培。

浙桐三号榨菜


品种名称浙桐三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浙江大学园艺系(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桐乡榨菜课题组
品种来源浙江大学园艺系(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桐乡榨菜课题组联合选育的一个优良榨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较大,半直立,株高50厘米,开展度68~55厘米,叶色绿,板叶。瘤状茎圆球形,纵横径分别为11.8厘米和11.2厘米,茎形指数1.05,单个瘤状茎鲜重210克,瘤圆浑,瘤沟浅。在浙江省栽培从播种到采收165~170天,早熟,加工性状优良。

产量表现

亩产3000千克左右。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合在浙江省冬榨菜产区栽培,也适合春榨菜产区栽培。目前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海宁、桐乡、温州等地。

备注1993和1996年分别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和验收。

桐农三号榨菜


品种名称桐农三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浙江桐乡农经局
品种来源浙江桐乡农经局从地方品种琵琶叶经多年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又名琵琶叶,株形开张、株高40~45厘米,开展度33厘米41厘米,叶片上部不裂,下部深裂达中脉,瘤状茎比1.05∶1,瘤沟圆浑,瘤状突起排列2~3层,单个瘤状茎重300~450克,空心率80%左右。晚熟、不易先期抽苔,生长期185天左右,不耐寒。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2500千克左右。

适宜地区 该品种主要在浙江北部栽培。

桐农一号榨菜


品种名称桐农一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浙江桐乡农经局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桐乡地方品种一半碎叶,由浙江桐乡农经局经选择优良单株、混系繁种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型较直立,株高42厘米,开展度42厘米57厘米,叶片深裂,瘤状茎长圆形,纵横茎比1.1∶1,瘤间沟不明显,瘤状突起常排列成3层,平均单个重300~500克,空心率70%左右,中熟偏迟,生长期180天左右,耐寒、耐肥性好。

产量表现

亩产量2500~3500千克。

适宜地区 适宜浙北、江苏、安徽等地栽培。

浙桐二号榨菜


品种名称浙桐二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浙江大学园艺系(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桐乡榨菜课题组
品种来源浙江大学园艺系(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桐乡榨菜课题组联合选育的一个优良榨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中等大小,较直立,株高45厘米,开展度63~55厘米,叶色绿,板叶。瘤状茎圆球形,纵横径分别为11.5厘米和10.8厘米,茎形指数1.06,单个瘤状茎鲜重200克左右,瘤圆浑,瘤沟浅。在浙江省栽培从播种到采收160天左右,早熟,质地柔嫩,皮薄,加工性状优良,并适合鲜食。

产量表现

亩产2500~3000千克。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合在浙江省冬榨菜产区栽培,也适合春榨菜产区栽培。目前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的海宁、桐乡等地。

备注1993和1996年分别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和验收。

桐农四号榨菜


品种名称桐农四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桐乡市农经局
品种来源该品种是1996年从余姚引入,余姚缩头种品系,桐乡市农经局选育优良株系,经混合繁种,经过连续多年的提纯复壮。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株型半开张,株高39~45厘米,开展度34厘米44厘米,半碎叶深裂,瘤状突起排列成2层,单个重300~500克,空心率90%,瘤状茎紧贴土地,遇雨水多年的份,表皮易发生软腐病,中熟、生长期175~180天,较耐寒,耐肥,平均亩产量2500~3500千克。

适宜地区 适宜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栽培。

潮丰一号榨菜


品种名称潮丰一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选育单位 海宁市农经局
品种来源海宁市农经局从地方半碎叶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半碎叶,长势中等偏强,瘤状茎圆球形,单个瘤状茎重300~350克。耐寒、耐病,空心率低,在浙江北部栽培从播种到采收175~180天。

栽培技术要点

行株距为2515厘米,亩栽18000株左右,可以提高产量。同时,提高种植密度,通过菜叶的遮盖,可以有效降低下部温度、保持土壤湿度,减轻病毒病发生。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合在春榨菜产区栽培。

涪杂一号榨菜


品种名称涪杂一号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审(认)定年份1999年

审(认)定情况1999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重庆市涪陵农科所
品种来源以榨菜雄不育系118-3A作母本,以地方良种自交系永安小叶(代号154)作父本配组的杂一代榨菜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52厘米,开展度58厘米。叶长椭圓形,叶色绿,叶面中皱,蜡粉中,少刺毛,叶缘波状,裂片2~3对,叶柄长3.5厘米。瘤茎近圆球形,皮色浅绿,瘤茎上每一叶基外侧着生肉瘤3人,中瘤稍大于侧瘤,肉瘤钝圆,间沟浅。在重庆一带栽培,从播种到瘤状茎采收约155天左右,较蔺市草腰子长3~5天。抽薹较晚,丰产性好。瘤状茎含水量低,皮薄,脱水速度快,适合加工。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2500~28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选在9月上中旬(白露前后),高海拔偏早,低海拔偏晚。

2. 亩栽培地用种20~30克,亩苗床地用种400~500克。

3. 苗期抓好病虫害的防治,及时间苗,确保栽培用壮苗。

4. 4.5~5.0尺开厢,厢沟深6寸,每厢栽4行,退窝1尺,亩栽约5000株。

5. 栽前施足底肥,亩用腐熟人畜粪6000斤,40%含量高钾复合肥100斤,窝施。幼苗5~6叶时定植。在生长过程中根据长势灵活掌握追肥,当瘤茎长至2~3两时重追肥一次,亩追腐熟人畜粪5000斤,碳铵、过钙各100斤。

6. 榨菜病害主要有病毒病、根肿病等;虫害主要有猿叶虫、黄条跳甲、菜螟、菜蛾、蚂蚁等,注意各种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合在重庆市和四川省各榨菜产区栽培。

灰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灰菜,拼音:huīcài

拉丁学名:

别称:粉仔菜、灰条莱、灰灰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4~2米。茎直立,粗壮,有楼和绿色或紫红色的条纹,多分校;枝上升或开展。叶有长叶柄;叶片菱状卵形至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宽楔形,边缘常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生粉粒,灰绿色。花两性,数个集成团伞花簇,多数花簇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状花序;花被片5,宽卵形或椭圆形,具纵隆脊和膜的边缘,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柱头2。胞果完全包于花被内或顶端稍露,果皮薄,和种子紧贴;花期8~9月。果期910月。种子横生,双凸镜形,直径1.2—1.5毫米,光亮,表面有不明显的沟纹及点洼;胚环形。

药用价值

味甘,性平。有小毒。清热利湿,止痒透疹。具有清热泻火、通便、解毒利湿、止痒透疹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痢疾、腹泻、湿疮、痒疹、毒虫咬伤。

营养价值

灰菜嫩茎叶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c、挥发油等。

三层楼榨菜


品种名称三层楼

分类 芥菜类-茎芥菜(榨菜)
学名Brassica juncea Coss. var.tsatsai Mao

品种来源重庆涪陵地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66~70厘米,开展度65~70厘米。膨大茎短卵圆形,表皮绿色,茎上瘤状突起排列为三转,肉瘤较大而钝圆,间沟较深,瘤状茎鲜重500克左右。适应性强,耐瘠薄土壤,耐肥,耐病毒病,不易抽薹。瘤茎皮薄筋少,易脱水,加工品质好。在重庆栽培,从播种到瘤状茎采收约150天。

适宜地区
该品种主要在重庆栽培。

白子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白子菜,拼音:báizǐcài

拉丁学名:Gynuradivaricata(L.)DC.

别称:接骨丹、茹童菜、大绿叶、土田七、散血姜、明月草、鸡菜、大肥牛、叉花土三七、白背三七、百子菜、富贵菜、菊三七、鸡菜、白背菜、又闻又清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亚目:

科:菊科,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千里光族,属:菊三七属

主要产地

广东、海南、香港、云南

形态特征

白子菜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块状,坚实,具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常常紫红色;被白以柔毛。单叶互生,多聚生于茎的下部,稍厚,略带肉质;茎下部叶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卵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有时有两耳,边缘有粗锯齿和白色睫毛,齿尖有腺体,两面具柔毛,有短叶柄;茎上部叶的边缘有时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成扩展的伞房花丛,黄色;总苞1列,总苞片膜质,总苞基部有数枚小苞片;全为管状花,冠管上部膨大,先端5齿;雄蕊5;花柱先端分成2条,有细长钻形附器。瘦果深褐色;冠毛多数,白色。花期5-6月;果期8-11月。

生长习性

白子菜生于山坡草地、荒坡和田边潮湿处。

药用价值

白子菜甘、淡,寒。有小毒。清热解毒,舒筋接骨,凉血止血。用于支气管肺炎,小儿高热,百日咳,目赤肿痛,风湿关节痛,崩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乳腺炎,疮疡疔肿,烧烫伤。

白子菜图片

猪毛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猪毛菜,拼音:zhūmáocài

拉丁学名:SalsolacollinaPall.

别称: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中央种子目,亚目:

科:藜科,亚科:

族:猪毛菜族,属:猪毛菜属

形态特征

猪毛菜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枝淡绿色,生稀疏的短糙硬毛或无毛。叶丝状圆柱形,肉质。生短糙硬毛,长2~5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有硬针刺。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苞片宽卵形,先端有硬针刺;小苞片2,狭披针形;花被片5,膜质,披针形,结果后背部生短翅或革质突起;花药矩圆形,顶部无附属物;柱头丝形,长为花柱的1.5~2倍。胞果倒卵形,果皮膜质。种子横生或斜生,顶端平;胚螺旋状,无胚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生村边、路旁、荒地戈壁滩和含盐碱的沙质土壤上。

药用价值

猪毛菜味淡,性凉。归肝经。平肝潜阳,润肠通便。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猪毛菜图片

瓢儿菜


植物名称瓢儿菜

学名Brassica chinensls

异名 塌棵菜、榻古菜
所 属 科十字花科

所 属 属芸苔属

分布 原产于我国,上海、南京一带栽培最多,近年北京引入。

描述
二年生草本,有时作一年生草木栽培。株高30~40厘米,全体无毛,墨绿色或深绿色。根粗壮,顶端有短颈。茎短而丛生,上部分枝。基生叶密生,莲座状,圆卵形或倒卵形,厚而皱折,长10~20厘米,墨绿色或深绿色,不裂或基部有1~2对不显著裂片,全缘或疏生圆齿,中脉宽;叶柄白色,宽8~20毫米,多少有边缘,有时生有叶的裂片;茎生叶近圆形或长圆卵形,长4~10厘米,全缘,抱茎。总状花序,具少数花。花淡黄色,直径10~12毫米,较花梗为短。萼片长圆形,长3~4毫米。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长5~7毫米,有短爪。长角果,线形,长2~4厘米;喙宽而粗,长4~8毫米,粗圆锥状。种子球形,直径1毫米,深棕色。花、果期5~6月。

用途 叶作蔬菜供食用,质柔嫩滑腻,烧、炒、煎、煮均佳,为冬季蔬菜之一。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