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红”紫皮长豇豆

2020-08-10

品种名称春秋红紫皮长豇豆

分类 豆荚类-豇豆
选育单位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早中熟,植株蔓生,株高3米左右,生长势旺。花蓝紫色,叶片深绿色,小叶卵圆形,长13~15厘米,宽 9厘米。嫩荚紫红色,长圆条形,荚长60厘米,单荚重20~25克,豆荚肥厚,饱满,纤维少,丰产性好,可春秋两季栽培。适应性广。

产量表现:每公顷产量22500千克。

抗性:耐热性、抗病性强,耐涝。

栽培要点要点:武汉地区4月中旬至7月下旬露地直播或育小苗移栽,667平方米用种 1.5~2.0千克。株距24厘米,行距 70厘米,每穴定苗2株。肥水管理以前控后促为原则。当苗长至4~5片叶,搭高立锥架。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喷洒溴氰菊酯、百菌清、三唑酮等农药及时防治。

适宜地区 该品系对日照要求不严,春、夏、秋均可栽培。华中地区比较适宜栽培。

延伸阅读

耐热抗病长豇豆品种浙翠3号


栽培技术
1. 整地作畦
与非豆科作物轮作,选排灌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地块,深耕、精细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农家肥2000~3000千克,深耕平整作畦。畦宽1.5米,畦高25厘米,拱圆形,畦顶铺地膜,膜周围用土压严。
2. 播种
长江流域露地栽培4月上旬至7月播种。不适宜早春保护地早熟或秋延后栽培。行距75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3粒,穴深3厘米,播后将穴周用土压实。
3. 田间管理
播种后7~10天出苗,及时查苗补缺,早施促苗肥。雨天放晴后应轻轻打破地表,锄掉杂草,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植株开花结荚后结合浇水追肥,保持地面湿润。雨季排涝防积水。生产期间可结合防病治虫适当喷施叶面肥。
植株甩蔓时搭人字架引蔓。架杆2.5米以上,主蔓超过架杆后打顶,以利通风透光及养分集中。
4. 适时采收
豇豆荚色淡绿,生长充分,种子尚未膨大时及时采收,一般在花后9~10天。采摘时要一手捏住荚条,一手护着花穗,尽量避免采摘时同花穗上的花芽受到损害。采收前7天停用农药。
病虫害防治
1. 豇豆容易发生煤霉病、锈病、白粉病等,需早防。
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15%粉锈宁800倍液喷施,每6~7天1次,连续用药2~3次。
2. 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豆荚螟、斑潜蝇和斜纹夜蛾等。
地老虎主要在苗期为害,可用90%敌百虫拌毒饵诱杀。豆荚螟主要钻食嫩荚,白花期开始用菊酯类农药每隔7天喷药1次。

红丰紫长茄


品种名称红丰紫长茄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5118父本5002。母本5118是利用广州地区的紫红长茄经多代自交纯化选育而成的优良材料,具有早熟、植株长势中等、株型紧凑、分枝多、果长而直,结果多,耐雨水,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特点。父本5002为广东湛江农家品种,经自交分离后选育出性状稳定的材料,该材料表现出植株长势旺盛,叶厚,株型开阔,中早熟,果粗大而直,结果多,抗病性强。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中熟种。从播种到采收春季95天,秋季70天左右。植株长势旺盛,株高100cm,开展度70cm左右,株型紧凑,分枝性强,叶片浓绿,第9节着生第1花,果实长棒形,果肉白色,种子少,果长30cm,粗5~6cm,皮紫红色,光泽度好,果肉鲜嫩,果实较直,头尾均匀,尾端稍尖,单果重250~300g,坐果多,产量高。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4500~5000千克。

抗性

抗青枯病,19981999年经人工接种青枯菌发病率为23.8%,大田自然条件下发病率为3.4%,耐雨水,耐黄萎病。

栽培技术要点

1.在广州地区,春季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苗龄50~60天,秋季适播期为6~7月,苗龄25~30天,冷凉地区反季节栽培可在3~4月份播种,苗龄40~50天。每畦植双行,株距40~50厘米,亩植800~1200株。

2.一般667m2用种量为15~20g,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5℃的热水浸泡30分钟。

3.基肥要充足,667m2最好施1000kg以上的土杂肥作基肥。红丰紫长茄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对肥水要求较高,为耐肥、不耐旱、不耐涝作物,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坐果前少施氮肥,坐果后重追肥。培土时在株间667m2施复合肥和尿素50kg,沤熟花生麸25kg,磷肥和钾肥50kg,施在株间。追肥一般5~7天一次,也可每采收1次果追肥1次,667m2用复合肥50kg,钾肥30kg,或淋施人、畜粪尿。结合各类生长素、磷酸二氢钾、绿芬威等叶面肥,可促进叶色浓绿,提高果实品质,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

4.茄子采收期长,为防止采收后期形成小果或畸形果,仍然需要保证肥水供应。进入盛果期后,应保持土壤湿润适中,切忌忽干忽涝,干旱及营养不足易形成小且硬的僵果。

5.适当疏花疏果,红丰紫长茄子有主、次花,次花一定要摘除,保证主花结果,以便养分集中利用,增加单果重。来不及摘除次花的,结果后要及时摘除次花所结的果。

6.茄子的主要病害有黄萎病、褐纹病、早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进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防治。其中黄萎病可选用50%多菌灵500倍灌根或在结果初期喷50%DP杀菌剂400倍2-3次进行防治;褐纹病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防治;早疫病用58%雷多米尔1000倍防治;病毒病主要是注意防治蚜虫,避免病毒传播。茄子的主要害虫为茶黄螨、茄二十八星瓢虫及茄黄螟等,可用阿维菌素、乐斯本等农药防治。

7.适时采收,茄子以嫩果采收为主,一般从开花到采收需20~25天左右。如采收太早则产量太低,太晚则种皮坚硬,影响品质。适时采收可促进植株生长和后继果实发育,增加茄子采收次数,达到增产目的。

适宜地区
适宜全国各地春、夏、秋种植,冬春早熟栽培种植。

北京早红紫结球甘蓝


品种名称北京早红紫

分类 甘蓝类-结球甘蓝
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

选育单位 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
品种来源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生长势强,株型小、紧凑,从定植到收获65~70天。外叶15~16片,叶面有蜡粉,叶球紫红色、卵圆形,单球重0.5~0.75千克,营养丰富, 富含钙、铁和多种维生素,不仅可炒食、凉拌、作配菜拼盘,还可作加工色素的天然原料。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宜春、秋季露地及保护地栽培。抗寒、耐热、耐贮运。

2. 华北地区露地栽培适宜播种期12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以及6月中旬至8月上旬。

3. 根据采收时间早晚排开播种、育苗。冬春季播种注意幼苗保温,夜间不能低于10℃,防止发生未熟抽薹现象。

4. 夏秋季高温多雨采用瓦垄畦或小高畦栽培,栽植密度4000株/亩左右,行、株距各40厘米。

5. 生长期肥水管理因苗而定,用于贮藏的叶球后期应控制洪水浇水,以防止贮藏期间裂球。

适宜地区 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以及西北等地均可栽培。

紫皮香莴笋冬季大棚高产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
1. 适期播种
南京地区在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采用育苗移栽方式,667平方米用种量50~100克。选择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田块育苗,苗床与种植田的比例为1:10。每667平方米苗床施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和磷酸二铵30千克,深翻后均匀撒入50%多菌灵粉剂1千克。苗床宜做成宽1米的平畦,浇足底水。种子混合干细土撒播,每平方米苗床播种1克左右,覆盖0.3~0.5厘米厚过筛细土。播种后畦面覆盖遮阳网,搭小(大)棚,上盖塑料薄膜防暴雨。
2. 培育壮苗
待有1/3幼苗出土时,去掉遮阳网。苗床土壤不宜过干或过湿,白天温度保持在20~28℃、夜间18~22℃。当幼苗出现第1~2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间苗,保持苗距1~2厘米;2~3片真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去掉病苗、弱苗和过密苗;3~4片真叶时定苗,苗距6~8厘米。幼苗自真叶展开后,结合防病治虫每7~10天喷1次0.1%磷酸二氢钾加0.1%尿素水溶液。随时观察苗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培育壮苗。壮苗标准:茎粗壮,节间短,根系发达,叶片色泽深绿,叶大而厚。当幼苗生长到5~6片叶,苗龄25~30天时即可定植。
3. 整地定植
一般在10月中下旬定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4000千克、复合肥(N、P、K30%)50千克,定植前7~10天施入。深翻25~30厘米,耙碎整平,筑平畦,畦宽2米,沟宽和沟深均为30厘米,每畦栽5行,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667平方米栽5500株。在起苗前1天,苗床浇透水,挖苗时尽量带土坨,并保持根系完整。定植后浇定根水,2~3天后再浇水1次。
4. 田间管理
定植后3~5天检查苗情,及时补苗。定植活棵后,以促为主,不能缺水,追施1~2次提苗肥,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10千克,在下雨时撒施。施肥浇水后中耕除草,中耕时要细致小心,不要碰伤幼苗,促进根系发育。中耕后以控为主,少浇水,增温保墒,强根壮苗,防止徒长蹿高,直到植株长到16~17片叶。在莲座叶片充分开展后,茎部开始肥大至采收前1周,栽培管理应以促为主,肥水齐攻,促进植株充分生长,每667平方米穴施复合肥(NPK30%)30~50千克,充分浇水,以利吸收。水分应均衡供应,切忌忽干忽湿。采收前1周,掐去生长点,停止浇水,促进莴笋茎充分膨大,防止裂茎。莴笋生长需冷凉气候条件,初霜期来临前2~3天,也就是在11月中旬左右上大棚膜,在最低气温达-2℃以下时,大棚加小棚双层覆盖。莲座期要注意防冻及通风换气,保持棚内温度白天在15~20℃,最高不超过24℃,夜间10~15℃。
5. 采收
在1~2月份,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植株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即可采收上市。可以通过栽培技术合理调控植株生长,最好在春节期前上市,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667平方米产量为3000千克。
病虫害防治
大棚莴笋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和灰霉病,虫害主要是蚜虫。霜霉病可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防治,灰霉病可用万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扑瑞风水剂600~800倍液喷施防治,菌核病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施防治。
备注
江苏省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210042

紫甘蓝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紫甘蓝,拼音:zǐgānlán

拉丁学名:

别称:紫包菜、红甘蓝、赤甘蓝、红卷心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白花菜目,亚目:

科:十字花科,亚科:

族:芸苔族,属:芸苔属

形态特征

紫甘蓝叶片卵圆或近圆形,色紫红或深绿,叶脉紫红色,叶肉肥厚,叶面光滑,覆有灰白色蜡粉。叶球紧实、扁平,圆球或高圆形。紫甘蓝植株开展度50厘米左右,外叶20片左右,叶近圆形,长约33厘米,宽约30厘米,紫红色,叶脉附近略带绿色,中肋深红色,叶面白粉多,叶球扁圆形,高12厘米左右,横径20厘米左右,紫红色有光泽,叶球重1.5~2千克。

生长习性

紫甘蓝属半耐寒蔬菜,喜凉爽气候。气温20~25℃时适于外叶生长。进入结球期,适宜湿度为15~25℃。紫甘蓝抗寒力较强,能耐-5~-7℃的短时间低温。

药用价值

紫甘蓝营养丰富,尤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U和较多的维生素E和B族。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