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

2020-04-18

病害名称草莓枯萎病


寄主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

发病症状
此病在草莓全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前期发病对生产影响大。发病多从一侧向全株发展,初期仅心叶变黄,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使病株叶片失去光泽,长势衰弱,随病害发展叶缘逐渐坏死,老叶呈紫红色萎蔫,终致全株枯黄坏死。剖开根冠和茎部,可见根部、茎部、果梗和叶柄维管束变褐。田间易和黄萎病混淆,枯萎病心叶变黄、卷缩或畸形,多在高温季节发生,区别于黄萎病。

病原
病原菌为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fragariae Winks et Willams,称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至纺锤形,直或弯曲,基部具有足细胞或近似足细胞,3~5个隔膜,以3个隔膜的居多,大小为19~45m2.5~5m。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肾形,无色,单胞或双胞,大小为5~26m2~4.5m。厚垣孢子球形,多数单胞,顶生或间生,光滑或皱缩,直径为5~15m。


发生规律
枯萎病为草莓的普通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分布,多在连茬几年种植草莓的田块或棚室发生。通常病株零星,轻度影响草莓生产,严重时病株率可达30%左右,显著影响产量。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随未腐熟肥料越冬,种子亦可带菌。厚垣孢子在土中可存活5~10年,病土和病肥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分苗、移栽、中耕、浇水等传播蔓延,由根部自然裂口或伤口侵入。土壤温度15~32℃均可发病,以22~32℃较适宜。通常连作时间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耕作粗放、土壤贫瘠、偏酸、施用未腐熟沤肥,或地温低,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等病害亦发生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防治方法
1. 重病地区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2. 选用相对抗病的优良品种。可试用全明星、哈尼、梯旦、宝交早生、盛冈16、82-6、82-2、83-35、绿色种子、金明星、明宝、静香、丰香、春香等。

3. 无病田育苗、分苗,栽种无病苗。

4.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妥善处理,病穴喷浇药液消毒灭菌。

5. 药剂防治。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或70%土菌消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45~75kg/hm2,拌细土3t均匀盖种或施于定植穴内。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