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枯萎病

2020-08-03

病害中文名: 芦笋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镰刀菌属
病原学名: Fusari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
病原介绍: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 分生孢子梗无色 , 上端为产孢细胞 , 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 , 常有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多胞无色 , 略弯曲 ,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 有厚垣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
发病规律: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幼苗、成株均可发病。苗床中的幼苗染病发生猝倒。成株染病 , 近地面茎基部具椭圆形红褐色病斑 , 软腐。运输过程中染病产生镰刀菌软腐 , 成为贮运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镰刀菌侵入后呈水渍状 , 后变黄色或褐色 , 表面生有白霉 , 逐渐变成浅粉红色。病原 Fusarium spp.,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略弯曲 , 顶端稍尖 , 无色 , 具 2~5 个隔膜 , 多 3 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 单胞无色 , 个别双胞。厚垣孢子圆形单胞 , 浅灰黄色 , 单生或串生在菌丝中段或先端。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土壤含菌量高 , 遇 28℃ 高温条件易发病 , 温度低于 5℃ 则软腐状态受到抑制。无公害防治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种子要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 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2) 贮藏、运输时须用空调设施,把贮藏温度控制在 3~4 ℃ , 并注意通风。(3) 施用腐熟有机肥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 合理灌溉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4)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10% 多抗霉素 ( 宝丽安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

延伸阅读

西芹枯萎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枯萎病
病害英文名: Celery Fusarium wil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学名: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病原介绍: 菌丝无色具隔膜 ;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 , 无色透明 , 多具 1 个隔膜 ; 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 , 梨形 , 厚垣孢子多顶生或间生 , 孢子内生。病菌发育适温 28 ℃左右 , 最高 36 ℃ , 最低 8 ℃ , 该菌只侵染芹菜。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表现生长缓慢 , 严重的幼苗萎蔫枯死。成株染病:叶片失去光泽和生机 , 叶色暗淡 , 严重的叶片失绿或叶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根及根颈部叶柄变红 , 根系逐渐烂腐干枯。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apii (Nels. et Sherb) Snyder Hansen, 称尖孢镰孢芹菜专化型 , 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无色 , 有隔膜。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纺锤形 , 多具 3 个隔膜 , 着生在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 单细胞或有 1 隔膜。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 , 有的内生 , 近球形至梨形 , 单生或串生。该菌只侵染芹菜。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 , 能存活多年 , 条件适宜时萌发 , 长出芽管从嫩细根侵入 , 致部分皮层腐烂 , 侵入后就在根、根颈、叶柄等维管束内存活 , 菌丝体抑制营养物质和水分向上运输。该病潜育期 20 天左右 , 地表干燥、地温上升快受害重 , 气温低于 7.7 ℃ , 高于 36 ℃发病轻,20~32 ℃易发病 ,28 ℃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施用腐熟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 , 加强栽培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浇水做到小水勤浇 , 保持土壤湿润 , 防止土壤忽干忽湿或较长时间的干旱。 (2) 发病前 10 天浇灌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700 倍液或 80% 多?福?锌 ( 绿亨 2 号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番茄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番茄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子囊菌门、盘菌纲、粪科菌纲、肉座菌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印度

危害性状危害番茄、啤酒花、茄、烟、豆科。病原菌从根茎和茎基部侵染,其发病初期,先在茎基部的一侧出现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长条形或长椭圆形,边缘略突起。病斑上方的叶片色泽减退,进而发黄,逐渐变褐色,枯死。枯死的叶片侧挂不易脱落。随着病情加重,病部朝横向和纵向扩展至茎的大半或一周均受危害,顶部叶片停止生长并出现营养阻滞性黄花,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最后全株死亡。此外,还可以从侧枝基部侵染,则侧枝及其上方的叶片逐步黄化枯死;病原菌从果穗基部侵入,则果穗逐渐凋萎。切开病部,可看到维管束变成浅褐色或深褐色,不发臭。高温潮湿时,病部长出粉红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孢子梗。

生物特性孢子分为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三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卵圆形,单孢无色,大小为5-12m2.2-3.5m;大型分生孢子为长镰刀形或长棱形,有3-5个分割,而以3个分隔的占绝大多数脚孢基部有突起,尾孢尖且稍弯曲。孢子大小为27-46m3-4.5m。大小分生孢子都着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厚垣孢子由菌丝细胞特化而成。细胞壁厚、单细胞,褐色,着生于菌丝顶端或间生于菌丝的某一段上。本菌丝丰茂,分隔,孢子众多。

传染途径随土壤、病残体传播。田间病菌的传播主要靠流水和带菌土壤。如用病残体和病土沤肥,就能传病。

防疫方法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病残体和土壤。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豌豆细菌性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豌豆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肯尼亚、马拉维、摩洛哥、南非、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黎巴嫩、尼泊尔、巴基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Voronezh、摩尔达维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保加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罗马尼亚、瑞士、英国、百慕大、加拿大、墨西哥、美国、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前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

危害性状危害豌豆、扁豆、香豌豆、野豌豆。接种寄主为香豌豆属、天蓝苜蓿和肛豆。病害引起花梗、花和豆荚等萎蔫枯死,导致植株猝倒,对产量影响较大。植株发病时,豌豆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会产生症状,包括叶柄、复叶、托叶、茎、卷须、花芽和豆荚,其中在茎秆和托叶上的症状最明显。在干燥且偶尔有霜冻的天气下,症状通常出现在土表面的茎部,其上形成水浸状的病斑,后期呈橄榄色至紫褐色,病斑向上扩展,侵染复叶和托叶,使叶脉变成褐色至黑色,周围组织发病形成扇形图案,然后,脉间组织变成水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色至褐色,最后叶片干枯成纸状。在多雨的夭气,复叶和豆荚上会出现病斑,初期呈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的水浸状小斑点,呈深绿色,然后斑点扩大,斑点之间互相愈合成较大的病斑,但只限制在脉间,在病斑表面可能出现乳白色的菌脓,干燥后有亮光。复叶后期变黄,病斑呈褐色纸状。发病的豆荚成熟后扭曲,病斑下陷,呈绿褐色。豆荚上的病斑只限干缝隙处的一条窄带。发病种子在种脐周围形成水浸状的斑点或呈皱缩状,褐黄色。病菌向花芽扩展,导致花芽在未开放时就死亡。如果是系统侵染可能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枯死,但在温暖干燥的天气条件下,这种侵染受到抑制,植株上部的叶片仍保持绿色,能产生健康的花和豆荚,有时腋芽从病株的基部抽出,并能正常生长。

生物特性豌豆枯萎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不形成孢子,大小为0.7m2-3m,具1-5根鞭毛。豌豆枯萎病菌通过气孔侵染植株,伤口是病原菌引起植株严重发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侵染后向胞间隙扩散,井进人皮层和髓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中,逐渐形成细菌孔穴,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后,通过维管束进人叶柄、复叶和豆荚的内壁,然后经过种脐和珠孔进人种子。在收获季节,种子接触到带病的植物材料也会被感染。干燥和高温的天气抑制病害的发展,而霜冻则促进病害的发生。病叶和健康叶片的接触也会导致病害传染,昆虫可能传播病害。病菌在种子表面或种子内部至少存活10个月,在田间病残体上存活几个月。

传染途径病菌通过带菌种子作长距离传播扩散,田间发生的扩散传播主要是通过灌溉水、暴风雨、冰雹或昆虫。

防疫方法田间诊断 豌豆种子应该来自于豌豆枯萎病发生的地区和田块,同时要对母株进行检查。 种子检测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将豌豆磨细,浸在4ml的缓冲溶液中4h,从浸泡液中离心分离病原菌。从病组织和病种子分离病原菌常采用KB培养基,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加入硼酸、先锋霉素和放线菌酮。病原菌的鉴定比较难,因为在豌豆植株和种子上广泛存在着与该菌较接近的丁香致病型和附生的假单胞菌,要正确鉴定病原菌还要结合血清学、生理生化尤其是病菌对寄主的致病性测定等方法。 致病性测定 通过对不同豌豆品种的茎秆接种,可以确定豌豆致病型的越冬作用。 血清学检测和噬菌体试验 豌豆枯萎病菌是我国三类检疫性有害生物,EPPO将豌豆枯萎病菌列入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IAPSC及NAPPO也认为该病原菌具有检疫重 要性。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细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内检(农业)

分布地区非洲的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加纳、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卢旺达、南非、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扎伊尔;美洲的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尼加拉瓜;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都有分布。

危害性状最早发生于非洲(1912),现在是木薯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生物特性病原细菌为好气性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单根极生鞭毛。在肉汁冻琼脂上菌落圆形,边缘完整,光滑,通常为黄白色,有时为黄色,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落也更凸起。在金氏B培养基上菌落稍带白色,不产生荧光素。

传染途径带菌种苗为最主要的异地传播途径。在田间则主要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扩散。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已定殖于田间的病菌主要以风雨传播,污染的刀具及耕种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也都是病菌传播流行的途径,收获时大量切割植株更有利于传播。

防疫方法产地检验 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发病适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芦笋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oma stem spot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病原 Phoma lanceolata (Cke. et Ell.) Sacc. = Macrophoma lanceolata (Cke.et Ell.) Berl . Vogl.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暗褐色,直径123 ~ 200 (m);孔口突露,乳突状,大小13 ~ 19 (m),无分生孢子梗,产泡细胞宽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8 ~ 276 ~ 11(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violet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紫卷担菌
病原学名: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紫卷担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病原中文名: 紫纹羽丝核菌
病原学名: Rhizoctonia crocorum F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病原 Helicobasidium pirpureum Pat.异名P.mompa Thanaka Jacz. 称紫卷担菌(桑羽纹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可见紫褐色菌索或菌核。菌丝外生和内生,壁薄,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菌索、菌核。菌核半圆形,大小0.86~2.06(m),红紫色。子实体扁平,毛绒状深褐色;子实层浅紫红色,担子上着生担子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弯向一侧,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 ~ 406 ~ 7 (m);担子每个细胞上长出1小梗,小梗顶端着生1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肾脏形,顶圆基部狭,大小10 ~ 255 ~ 8 (m)。该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致豆科、菊科、蔾科、蓼科、伞形花科多种紫纹羽病。无性态为Rhizoctonia crocorum Fr.称紫纹羽丝核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ytophthor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大雄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大雄疫霉
病原介绍: 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茎、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称大雄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