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椒3号(苏长红)辣椒

2020-06-03

品种名称苏椒3号(苏长红)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86年

审(认)定情况198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配的一代杂交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晚熟。植株较开展,生长势强,株高70~80厘米。果实长羊角形,长15.3厘米,横径2.6厘米,肉厚2.2毫米,单果重15~24.9克,单株果重多在750克以上。果色浅绿,老熟果鲜红色,味辣。耐高温,适应性强,高产稳产,并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涝能力。在 8月份高温下亦有一定的座果能力。鲜食及腌渍兼用。

产量表现

亩产量一般为3000~4000千克,比当地羊角椒品种增产50%。

品质分析

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142毫克。

抗性

抗TMV,耐CMV,耐高温。

栽培技术要点

1.严禁连作。苗床与大田严禁连作,并勿与其它茄果类蔬菜重茬。

2.适时播种育苗。早春露地地膜覆盖栽培,南京地区宜在头年11月中旬冷床播种,淮河以北应用温室育苗。夏秋晚熟露地栽培,3月初至5月上旬播种。每亩大田需苗床3~4m2,用种量50克。3~4片真叶应分苗一次。

3.适时定植。春季地膜覆盖栽培宜在4月上中旬断霜后定植。夏秋季晚熟露地栽培可在5、6月间分批定植。行距40~50厘米,株距40 厘米,每亩栽苗3500~4000株。

4.加强管理并及时采收。定植活棵后,追施速效肥2~3次,结合中耕除草。结果盛期每10天施1次腐熟人粪尿750~1000千克, 并增施1~2次硫酸铵,每次667平方米7.5~10千克,或叶面喷洒尿素加磷酸二氢钾3~5次。5月底开始采收,一般5~7天采收1次,盛果期3~4天采收1次。

5.及早防治病虫害。苗期及4~5月以防治蚜虫为主,6~7月以防治烟青虫、棉铃虫为主,可用新农药万灵1000~1500倍液每7~l0天喷洒1次,连续喷3~5次效果甚佳。辣椒疮痂病的防治应予发病初期喷洒农用链霉素,浓度为20010-6 , 每5~7天喷1次。白粉病用25%粉锈灵2500倍液,灰霉病用速克灵2500倍液喷洒效果较好。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流域、西南、华南及陕西、辽宁等地栽培。既宜作夏伏季露地栽培,又适宜秋冬季塑料大棚种植。

小编推荐

苏椒2号辣椒


品种名称苏椒2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91年

审(认)定情况199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8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川审蔬11号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上海甜椒耐湿椒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株型半直立,植株较高大,株高70~80厘米,开展度60~70厘米。叶色较深。始花节位在12~15叶节,果实绿色较深,果实粗牛角形,长7~9厘米,横径3~4.7厘米,果肉厚2.5~4.5毫米,单果重35.6克,稍辣。耐湿、耐高温。

产量表现

亩产3500~4000千克。

品质分析

鲜果Vc112.7毫克/100克。

抗性

抗烟草花叶病毒病,耐黄瓜花叶病毒病,对炭疽病、白粉病也有一定抗性。

栽培技术要点

1.江苏地区11月冷床或大棚套小棚播种育苗,翌年4月下旬露地定植。

2.行距50厘米,株距40厘米,每亩3000~3500株。

3.6月中旬后陆续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栽培种植。

苏椒12号辣椒


品种名称苏椒12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6年

审(认)定情况2006年通过国家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审(认)定编号国品鉴菜2006033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9411295050。母本94112是利用从泰国引进的耐热、抗病性强的羊角椒与早熟、结果性强的辣椒自交系92033杂交,在分离后代中经过多代自交纯化定向选育出的综合性状优良的羊角椒自交系,熟性早,坐果性能好,辣味重,耐热性强,抗TMV、厘米V、炭疽病。父本95050是利用保加利亚黄皮尖椒与从美国引进的中熟辣椒资源材料杂交后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经过多代定向筛选得到的高代自交系。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为中早熟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5~60厘米,开展度50厘米55 厘米,始花节位9~10节。果实羊角形,长而直,果长18~20 厘米,果肩宽2.5厘米,果形指数8~9,果肉厚0.3厘米,平均单果质量30克,果色淡绿色,果面光滑,味辣,果实商品性好,耐贮运。对低温和高温耐受性均较好,低温、高温下均易坐果,且连续结果能力强。

产量表现

产量可达45000公斤/公顷。

抗性

抗病能力强,高抗炭疽病、抗烟草花叶病毒,中抗黄瓜花叶病毒,病情指数分别为4.1、11.1和16.2。

栽培技术要点

1.江淮、黄淮流域春夏季露地栽培一般在12月播种,翌年2月上旬分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江淮、黄淮流域早春保护地栽培一般在l0月播种,1112月分苗,翌年12月定植;南菜北运基地秋冬季露地栽培一般在9月播种,10月定植。

2.高畦栽培,一般露地60000彬公顷,保护地为75000株/公顷。施腐熟农家肥75000公斤/公顷、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公斤/公顷。定植时浇好活棵水,活棵后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早发,前期注意防治蚜虫、红蜘蛛、疫病,中后期及时防治烟青虫、棉铃虫等蛀果性害虫。

适宜地区
适宜江淮、黄淮流域早春保护地或春夏季露地栽培以及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菜北运基地秋冬季露地栽培。

苏椒15号辣椒


品种名称苏椒15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10年

审(认)定情况2010年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1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国品鉴菜2010007,苏审椒201102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05X新5105X新24配组,于2007年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早中熟牛角形辣椒品种。始花节位11~12节。植株生长势强,株高60厘米左右,开展度55厘米左右。果实牛角形,浅绿色,微辣,果实长度17.1厘米,果肩宽4.7厘米,果形指数3.8,果肉厚0.32厘米,单果重75.7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辣椒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前期平均亩产2019.2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2.8%,总产量平均亩产3562.5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5%。2010年生产试验,前期平均亩产1904.4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11.4%,总产量平均每亩3637.9公斤,比对照江蔬2号增产4.7%。

抗性

区试田间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5.1,未发生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春季保护地栽培,南京地区一般10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每亩定植3800株左右。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和三元复合肥5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适宜地区
建议在新疆、河北、重庆、湖南、江西、江苏适宜地区作春季保护地辣椒种植。

苏椒6号辣椒


品种名称苏椒6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93年

审(认)定情况199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抗病、优质、丰产一代杂种辣椒。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始花节位8~9节。植株长势较旺,株高50~55厘米,开展度50 厘米左右,分枝能力强,挂果较集中,果实长灯笼形,色深绿,光泽好,果长8.0~9.2厘米,果肩宽3.9~4.5厘米,肉厚2.3~2.5毫米,2~3心室,味较辣。平均果重35克左右,大果可达60克。老熟果鲜红色,耐热性、抗病性强,既可作保护地栽培,叉可作露地栽培。

产量表现

每亩产量为3000~4000千克,高者可达5000千克。

品质分析

Vc含量高达118毫克/100克鲜重。

抗性

抗病毒病及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忌重茬。宜与豆类、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2.春保护地栽培,苏皖地区宜在10月上中旬冷床育苗,2~4片真叶分苗一次,立春前后定植于大棚内并套小棚,3月中旬可除小棚。露地栽培则宜在12月初冷床或12月底温床育苗,断霜后定植。

3.定植活棵后可浇稀粪水。促早发棵,早期除草松土,可提高土温以利植株生长。盛果期5~7天采收一次,采收期间每10~15天浇一次稀粪水,加施2~3次硫铵,每667平方米10~15千克,并可采用0.2%的磷酸二氢钾作叶面追肥,促进果实生长。

适宜地区
既可作保护地栽培,又可作露地栽培。目前已推广到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

苏椒11号辣椒


品种名称苏椒1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6年

审(认)定情况2006年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审(认)定编号国品鉴菜2006024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利用南京地方早熟优良灯笼形辣椒品种自交系和早熟彩色甜椒优良自交系配制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辣椒一代杂种。植株半开展,叶披针形。株高55cm,株幅50~55厘米。始花节位7~9节,耐低温、耐弱光。分枝能力强,挂果多,前后期果实大小差异小,膨果速度快,果表浅绿色。果实长灯笼形,果面微皱,光泽好。果实纵径11.0厘米,果肩横径4.7厘米,肉厚0.25厘米,单果平均质量47.5克,味微辣,品质佳。单株挂果8~10个。商品果绿色,老熟果金黄色,果面光滑有光泽,抗性强。

产量表现

每亩前期产量1026公斤,总产量2500.5公斤。

抗性

20032004年国家青椒区域试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苏椒11号辣椒病毒病病情指数平均为8.9,属抗病毒病;炭疽病病情指数为5.6,属抗炭疽病。2005年生产试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苏椒l1号辣椒抗病毒病,病情指数平均为9.9;高抗炭疽病,病情指数为2.2。

栽培技术要点

1.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早春保护地栽培,一般于当年1O月中、下旬冷床育苗。

2.3~4片真叶时移人10厘米10厘米的塑料营养钵中,翌年2月上、中旬采用三膜一帘定植,1公顷约定植63000株。

3.重视基肥,及时追肥,加强温、光、肥、水调控,促早发棵,早封行。

4.生长前期注意保暖防冻,生长后期注意通风降温。

5.及时采收,轻收勤收,每采收2次追施尿素225千克/公顷。

6.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及气候近似地区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苏椒4号(8号甜椒)


品种名称苏椒4号(8号甜椒)

分类 茄果类-甜椒
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 (syn. C. annuum L. ) var. grossum Bailey.

审(认)定年份1992年

审(认)定情况199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831与089两个甜椒亲本配制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早熟甜椒一代杂种。果实高灯笼形,果色绿,果肉厚(0.37厘米),果皮蜡质少,昧甜质优。平均单果重53.8克,在栽培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盛果期单果重平均达65克,大果重达100克以上。

产量表现

大棚栽培亩产3000~4000千克,高的达5000千克以上。

品质分析

本所化验室分析维生素C含量高达113.04毫克/100克,糖分2.5%,干物质7.3%。

抗性

抗TMV、抗CMV及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苗床与大田严禁连作。勿与番茄、茄子重茬,可与叶菜类、豆类等蔬菜换茬。

2.适时播种育苗。作早春大棚栽培可在头年10月下旬冷床播种;作露地地膜覆盖栽培于头年11月中旬冷床播种。淮河以北宜在温室育苗。每亩大田需苗床3~4m2,用种50克,3~4片真叶时分苗一次。

3.适时定植。大棚栽培可在3月中旬定植,若大棚内设小弓棚加草帘覆盖可提前到2月底3月初定植。地膜覆盖栽培在4月上中旬断霜后定植。株距27厘米,行距50厘米,每亩4000株左右。

4.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采收。定植活棵后追施速效肥2~3次,并结合松土除草,促其早发。大棚栽培的5月初开始采收,地膜覆盖的5月中旬开始采收,一般5~7天采收一次,盛果期4~5天采收一次。采收盛期每隔10天施15~20担腐熟人粪尿,并加施l~2次硫铵,每次每亩7.5~10千克,或叶面喷施尿素加磷酸二氢钾3~5次,可促果多、果大。

5.早防治病虫害。苗期及4~5月份以防治蚜虫为主,可喷施新农药万灵1000~1500倍液,蚜虫高峰期每周喷一次。6~7月份以防治烟青虫、棉铃虫为主,仍可喷施万灵1000~1500倍液,每10天喷一次,连续喷3~5次。青椒疮痴病的防治应于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浓度为200毫克/千克,每隔5~7天喷一次。白粉病防治可喷施25%粉锈灵2500倍液,有效期为一个月,苗期及成株期防治灰霉病,可喷施速克灵2500倍液。

适宜地区
南方宜在大棚保护地栽培,北方可露地栽培。

苏椒5号辣椒日光温室栽培管理


名称苏椒5号辣椒日光温室栽培管理

栽培类型 日光温室
蔬菜分类 茄果类-辣椒
适宜品种
苏椒5号

栽培技术
1.育苗

(1)播种期:要求8月25日左右,实际8月底播种。

(2)苗床准备及营养土配制:采用普通大棚育苗,上面遮盖遮阳网、大棚膜。育苗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做成1米宽的苗床,每平方米施有机肥20千克。过磷酸钙100克,与表土搅匀后待用。用1/3左右的腐熟猪圈肥、1/3的园土,1/3的草木灰混拌成营养土。再加上适量的尿素、过磷酸钙,并用多菌灵处理。

(3)种子处理:播种前将种子晒两天,将晒过的种子放入55℃的温水中,进行搅拌漫种,待水温降至30℃时,移放到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捞出后放清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取出种子,洗去种子粘液,待播种。

(4)播种:播前整细床土,整平床面,浇足底水。下种量为6~8克/平方米,播种后覆盖筛过的营养土1厘米,覆土后撒辛硫磷毒饵,上面加盖遮阳网、雨膜,防高温、暴雨。

(5)幼苗期管理:播种至出苗期,保持日温25~28℃,夜温15~20℃,子叶展开时及时间苗。三叶期时,保持日温20~25℃,夜温18℃左右,调温主要以遮阳网来进行。幼苗时出现猝倒病,采用多菌灵拌干细土撒的办法,及时进行了防治。防治蚜虫用菊酯类农药,促使幼苗健壮生长。

(6)分苗:在幼苗生长24天后,我们进行了分苗,分苗按每分1000株苗,随起苗,随移栽,随浇水。分苗结束后采用小拱棚覆盖,适当提高温度,保持日温28~30℃,夜温18~20℃,缓苗后降至日温20~25℃,夜温15~18℃。

分苗期加强病虫害防治,主治猝倒病、蚜虫。后期加盖草苫调节温度。整个分苗期保证有足量的水分和氮素肥料,获得较好的健壮秧苗。

2.定植

(1)整地施基肥:保证每667平方米优质农家肥1000千克、复合肥40千克、尿素20千克,深翻细耙,作成20厘米高、70厘米宽的南北向畦垄。畦垄中间纵开一条深10厘米、宽20厘米的水肥沟。两畦垄中间留25~30厘米宽的走道。畦面平整,呈南低北稍高的微坡形,并在温室外东、西、南三侧挖成40厘米深、20厘米宽的防寒沟,定植5天前,上盖无滴膜,提高地温。

(2)定植:时间是1992年11月5日。在畦面上按40厘米的行距,25~30厘米的株距。开出深和穴径均10厘米的定植孔,按每667平方米用苗5000~6000株计。然后覆盖地膜(0.06毫米),定植选在上午,在地膜上按开好的定植孔,破膜放苗,注意子叶与畦沟垂直,栽完苗浇足定植水,将定植孔的地膜拼接好,用湿土封严。

3.定植后管理

根据辣椒喜温、喜水、喜肥的特点,我们主要抓住了光、温、气、肥、水五大要素,特别注意调节它们的平衡。

(1)前期管理:①温度调节,定植后由于没有用营养钵,前几天处于缓苗期,保持日温28~32℃,夜温16~18℃,地温22℃以上。待埋苗后,保持日温25~30℃,夜温15~18℃,地温20℃,日温超过30℃放风,降至25℃时减少放风,空间湿度保持75%左右,此时植株主要生长在11月上中旬。②肥水管理:考虑辣椒不耐干旱,我们保持水土持水量在55%~60%。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充水分,水源为水井,浇水采用膜下暗灌,同时每667平方米追10千克磷酸二铵,溶化后随水灌沟。在此期特别注意疫病的发生,预防每667平方米用瑞毒霉100克灌根,灌水后及时放风降湿。

(2)花果期管理:此期是日光温室的管理关键期。此前集中农户进行培训,使他们加强重视,严格按技术规范去管理,这是保证成功的一个关键,因为这段时间气温较低,容易发生冻害,应特别注意。

①温度调节:(冬季)日温保持25℃左右,夜温12~18℃,最低温度控制8℃以上。温度调节以白天放风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覆盖草苫的迟早进行。3月初以前以保温为主。以后放风采用放顶风后面缓冲放风,严禁放地脚风。深冬早上7:30分左右开始揭盖草苫,8点钟结束。下午4点钟开始盖草苫,尽量增加光照时间,具体根据棚内情况适当掌握,以温度作为主要指标。②水肥管理:严禁灌河水,采用深井的温水灌溉,一般灌水都结合长势追施尿素、磷酸二铵,也采用膜下暗灌。③光照:由于冬季光照弱,在保证日光温室内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早揭晚盖。特别是遇连续阴雨天,用电光源补光。每个日光温室内用8个200瓦的白炽灯补光每天6小时左右。④补充CO2气肥:遇阴雨天及时补充CO2气肥,采用NH4HCO2和H2SO4制气的办法,平时在早上揭完草苫后,增施CO2气肥用量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每棚用20%的硫酸,5500毫升和碳铵1500克左右制气。

(3)后期管理:后期由于气温的回升,植株生长加快。适当疏剪掉下而过密的枝条。改善下面的通风条件。后期应特别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早衰,主要是叶面喷施KH2PO4和喷施宝,可提高后期产量。出现蚜虫及时防治,轮流交替用药,预防后期疫病的蔓延。定期使用甲霜灵或瑞毒霉预防,避免日光温室高温高湿的环境,严禁大水漫灌。一旦发生疫病立即用杀毒矾、扑海因稍加大用量进行防治。重点是发病周围的植株。

病虫害防治
用百菌清烟雾剂放烟防治灰霉病、炭疽病等。

苏椒5号辣椒选育及大棚栽培技术


名称苏椒5号辣椒选育及大棚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茄果类-辣椒
适宜品种
苏椒5号

栽培技术
1.育苗

(1)亲本选育:苏椒5号(原名5号椒)是由母本5-1、父本5-2配制的一代杂种。1984-1985年在百余份辣椒、甜椒种质资源基础上,从南京早椒混杂群体中选出6~7叶始花,果实较大的5-1品系作为母本。该品系分枝性强,挂果多,果大,盛果期单果质量10克左右,果色较淡,果面有浅棱沟,果形较长,一般长8厘米左右,长灯笼形,父本是从上海市农业局引进的早熟高灯笼形甜椒5-2,始花节位10,挂果多,单果质量50~70克,果色绿,抗性较强。

(2)一代杂种选育:1986年配制56个组合,经1987,1988两年小区品比试验,5-15-2组合表现突出,露地,大棚产量都超过对照早丰1号。露地前期667平方米产109.46千克,大棚前期667平方米产793.5千克,比早丰1号增产22.5%,24.18%,露地总产量844.11千克,大棚总产量2006.5千克,比早丰1号增产17.22%,25.92%。1990-1991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据统计,1990年平均667平方米产1578.64千克,比早丰1号减产1.2%,1991年平均667平方米产1344.45千克,比早丰1号增产13.61%,两年平均667平方米产1461.55千克,比早丰1号增产4.71%。1992年进入生产试验,5个点产量幅度为2816.7~4552.8千克,平均667平方米产3333.7千克,前期667平方米产1035.9千克,名列参试品种之首。

2.定植

适期早播。该品种早热性强,播种期应与早熟品种早丰1号、湘研1号相同或略早。

3.定植后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该品种耐肥,苗期较瘦弱,不易徒长,基肥要施足,苗期及定植后要加强温、光、水、肥管理,促进发棵。搞好人工授粉,该品种耐热性较差,制种时,要严格掌握在制种适期内进行人工授粉,否则易影响制种产量。

4.收获

该品种果实膨大迅速,并为连续性结果,应及时采收。但过早采收,果小、肉薄、色淡。

病虫害防治
蚜虫、烟青虫可用万灵1000~1500倍液防治。茶黄螨可用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或20%三氧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花叶病毒病可用病毒A400倍掖于移植期喷洒预防。灰霉病及菌核病可用速克灵2000倍液防治。疫病可用2596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枯灵500倍液及波尔多液1∶200倍液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苏抗5号番茄


品种名称苏抗5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84年

审(认)定情况198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矮黄作母本,402大红作父本组配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有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强,株高80~90cm,叶大,深绿色。第一花序着生于8~9节。4~5穗后自行封顶,每花序结果3~5个。果高扁圆形,红色,有绿果肩,果肉厚,单果重150~250g,最大果重 400g,味酸甜适中。中早熟。要求肥力中等以上。适于春秋季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产量表现

每亩产3000~4000kg,最高亩产可达5000kg。

抗性

高抗烟草花叶病毒病,耐早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采用温床、冷床或电热线育苗。播种期根据定植期而定。江苏地区一般在12月中旬至翌年 1月上旬播种,苗龄90~100天,苗期分苗1次,注意防病,防止徒长。

2.4月上旬定植,每亩栽苗3500~4000株,双干整枝,开花期用 2,4-D点花,促进坐果。

3.秋季栽培,于 7月中旬用营养钵在网室中育苗,苗龄30天,有7~8片叶时定植于露地或塑料大棚中,需用地膜覆盖。开花期间用 2,4-D或番茄灵点花,其浓度为春季的1/2或1/3,以免产生畸形果。

4.露地栽培于初霜前,将全部青果采收贮藏催然。塑料大棚内夜温低于 5℃时,要加扣小拱棚,如夜间温度在 0℃以下时,可在小拱棚上再覆盖草帘,以防冻害。

5.塑料大棚覆盖后蓝后应每隔 7~10天喷洒波尔多液等杀菌剂,防止真菌病害发生。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

苏抗4号番茄


品种名称苏抗4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89年

审(认)定情况198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配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自封顶生长类型,株高80~100cm,分枝性强。第一花序着生在第七至第八节之间,花序间隔2~3片叶,坐果率高,果实扁圆形,红色,单果重140~180g。中早熟种

产量表现

667平方米产量为3500~4000kg。

抗性

高抗烟草花叶病毒病,耐早疫病,较耐热,耐贮运。

栽培技术要点

大棚栽培栽植密度4000株;露地栽培栽植密度4500株/亩。单秆或改良式单秆整枝。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甘肃及华东部分地区均可露地及保护地栽培种植。

苏豌1号豌豆


品种名称苏豌1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审(认)定年份2007年

审(认)定情况2007年通过省级专家鉴定。

选育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海门白玉豌豆/法国半无叶豌豆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以食鲜籽粒为主,可粮菜兼用。属秋播类型,全生育期208天左右。株高57.5cm,矮生,半无叶,白花,属硬荚型豌豆。单株2.8个分枝,单株结荚12.7个,每荚粒数4.5粒,鲜荚长7.2cm、宽1.45cm,平均百荚鲜重320.6g(商品荚平均百荚鲜重405g),鲜籽百粒重43.0g,出籽率34.3%~40.1%,鲜籽碧绿色,口感和商品性俱佳。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度,鲜荚产量14301kg/hm2,折鲜籽粒产量4900kg/hm2。干籽粒亩产3603kg/hm2。

品质分析:干籽种皮白皮半透明,子叶绿色,百粒重27.0g左右,粗蛋白含量23.8%。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选择腐殖质丰富、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最为适宜,忌与豆科作物连作。翻耕时,施腐熟农家肥,耙碎后整地做畦,畦宽2m。

2. 适期播种:长江下游地区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播种。

3. 合理密植:播种时,行距50cm,穴距13cm,每穴播种3~4粒,确保留苗37.5104~52.5104株/hm2。

4. 施肥:翻耕时,施腐熟农家肥30000~45000kg/hm2,或25%的三元复合肥450kg/hm2作基肥,盛花盛期可追尿素75~150kg/hm2。

5. 防病治虫:用多菌灵防治白粉病。

6. 清沟理墒:播种时要开好田间一套沟,注意清沟理墒,做到雨停田干,降低田间湿度。

7. 适时采收:当青豆荚鼓粒时,开始采收。

8. 收获与贮藏:干籽收获后及时晾晒、脱粒并熏蒸,以防豆象为害。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目前该品种在南通城郊等地逐步推广。

苏早1号毛豆


品种名称苏早1号

分类 豆荚类-毛豆(菜用大豆)
学名Glycine max(L.)Merr.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苏审豆200301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
品种来源不详。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中熟毛豆类型。籽粒出苗势强,幼茎深绿色,叶卵圆形,成株有限结荚习性,株型紧凑,株高25.5厘米,主茎8.3节,结荚高度7.9厘米,分枝3.9个,单株结荚23个、百粒鲜重64.8克,出仁率55.6%,豆仁稍有甜味,糯性较好,品质佳;从播种到采收时的生育日数为94天,抗倒性较强,对大豆花叶病毒病为中抗。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江苏省早毛豆区域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亩产鲜荚742.73公斤,比对照台湾292增产10.1%,达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鲜粒412.29公斤,比对照增产22.6%,达极显著;2002年参加早毛豆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荚724.0公斤,比对照增产5.0%,平均亩产鲜粒410.公斤,比对照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择土壤:选去年未种过豆科作物的田块;

2. 种植密度:行距45厘米,株距25厘米,穴播2粒,每亩保苗8000株左右;

3. 适期播种:地膜栽培3月中旬,露地栽培可在4月10日左右;

4. 种子处理:播种前,在晴天将种子晒1~2天,提高种子的出苗势和出苗率;

5. 肥水运筹:基肥亩用25%有效成分的三元复合肥40公斤,或用45%有效成分的三元复合肥30公斤,开花期追10公斤尿素做促花肥。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作春播毛豆栽培。

粤椒3号辣椒


品种名称粤椒3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6年

审(认)定情况2006年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0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国品鉴菜2006031,粤审菜2002003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利用早熟抗病的辣椒亲本24号作母本,抗病优质甜椒2号作父本杂交而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生长势强。株高96厘米,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为第11节。果实羊角形,果皮深绿色,光滑无皱,果长19厘米、宽3.2厘米,果肉厚0.36厘米,平均单果重29克,果条直,空腔小,耐贮运。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500~3000千克/亩。

抗性

田间表现抗青枯病、病毒病,对疫病抗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春季栽培11月至翌年1月播种育苗,低温期间薄膜覆盖防寒,秋季栽培710月播种育苗,夏季反季节栽培26月播种育苗。春季栽培苗龄60天,秋季栽培28天。

2. 注意轮作,施足基肥,每畦栽双行,行距50厘米、株距35厘米,栽植密度3500株/亩左右。

3. 及时除草松土,开花结果初期,应结合中耕除草进行1次培土追肥,采收盛期5~7天采收1次,每采收2次追肥1次。

4.开花前及时摘除第一朵花以下的全部腋芽,以减少养分消耗。

5.注意防治病虫害。

6.及时采收,采收盛期5~7天采收一次。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