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早茄2号

2020-06-05

品种名称渝早茄2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培育
品种来源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早熟杂一代茄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杂一代茄种,从定植到始收约40~45天。耐寒性较强,较耐弱光,宜作早熟栽培。属多花多果,着果率高,第一花着生于7~9节。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果实长棒形,果纵横径约26cm4.9cm,果皮深紫色有光泽,单果重约200~250克,品质优,商品性好,单株结果可达13个。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约3500~4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重庆地区春季早熟栽培,10月中旬冷床育苗,翌年3月上中旬定植,行距67厘米,株距47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苗2400~2600株。

2.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在开花期、始收期和盛果期各追肥1次。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四川、山东、湖南、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市种植。

精选阅读

渝黄2号油菜


品种名称渝黄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审委员会审定。

引种编号渝引油2005001

引种单位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组合为甘蓝型半冬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4.50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蜡粉较厚,叶脉白色明显,叶片无刺毛,羽状裂缺,有柄叶长,顶裂片较大,长椭圆形,较平展,边缘略内卷,边缘有轻微锯齿,叶顶端微突出,侧裂片1~2对。株型紧凑,分枝部位较低,分枝角度较小,平均株高1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个,主序长60厘米,单株角果数329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3.70克。

产量表现

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5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33.89%;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0.2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9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90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1.42%。2003~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24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0.68%。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区试抽样检测,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66.51#61549mol/克,含油量43.19%。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8.44%,病指4.36,病毒发病率1.22%,病指0.48,低感菌核,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适宜播期为9月10~25日,苗龄30~35天。

2. 播种密度:肥力较好的田块每亩0.5~0.6万株,肥力较差的田块每亩0.7~1.0万株。

3. 施肥管理:施肥水平中等,整个生育期亩施纯氮12.00公斤,配施磷钾肥。宜早施提苗肥,重施开盘肥,并中耕培土,重视施用硼肥。

适宜地区
我市油菜适宜区域种植。

沈茄2号茄子


品种名称沈茄2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审(认)定年份1996年

审(认)定情况1996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辽菜79

选育单位 沈阳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用S12为母本、S06为父本,组配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品种,生育期115天左右,植株高65厘米左右,株幅5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绿色。门茄着生在第九节上。果实椭圆形,单果重200克左右。果皮油绿色,果肉白色。适宜保护地栽培。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4471千克。

抗性

较抗黄萎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地块种植。

2.增施有机肥料,亩施农肥3000~5000Kg,第一次采收后进行一次追肥。

3.注意轮作,选择3年以上没有种植茄科蔬菜的地块种植,也可嫁接栽培。

4.保护地早春低温季节栽培,花期进行激素处理,防止落花落果。

适宜地区
适宜辽宁省喜食绿茄地区及相同生态区栽培。

安茄2号茄子


品种名称安茄2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A95-3-2,父本S96-7-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晚熟,从定植到始收50~60天。植株生长势强,茎秆粗壮,抗倒伏,株高95cm左右,开展度85cmn,叶较大,深绿色,带紫晕。门茄着生于第10节,以后隔1节着生1花序。果实近圆形,单果质量1.0~1.5kg,果皮光滑,紫红发亮,果肉白而细嫩,内含种子少,商品性佳,且特耐老化。不早衰,单株同时坐果最多达13个。

产量表现

每667m2产量6200kg左右。

抗性

耐热性强,抗褐纹病,中抗青枯病、黄萎病和绵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豫北地区春露地栽培一般于1月下旬阳畦或日光温室育苗。

2.将待播种子于晴天晒种2~3天,放入55~60℃热水中浸泡15分,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时继续浸种8~12小时;为防止种子带菌,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

3.育苗期温室内温度保持白天25~28℃,夜间14~15℃,一般苗龄90~100天。

4.4月下旬定植,株距60cm,行距70cm。

5.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3年未种过茄果类蔬菜和棉花的地块,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5000~7000kg、进口三元复合肥40kg或蔬菜专用肥30~50kg。

6.定植前每667m2用48%氟乐灵或甲草胺(拉索)乳油100mL对水50kg均匀喷洒畦面除草,然后立刻覆盖地膜。

7.定植后浇透水,及时中耕培土,门茄坐住前以控为主,进入结果盛期水肥齐攻,抹去门茄以下的侧枝,摘除病叶、老叶、黄叶及生长过密叶片。

8.防治黄萎病,每667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kg,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入定植穴内;定植后用30%DT悬浮剂350倍液,或NEB(茄子专用型,13mL)每袋对水50kg灌根,每株500mL。

9.定植时注意防治小地老虎,结果期注意防治茶黄螨、红蜘蛛。前茬是茄果类蔬菜的地块,11月浇1次足量过冬水,可以明显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适宜地区 可作春露地及麦茬恋秋栽培,也可作保护地长季节栽培。

早优2号菜薹


品种名称早优2号

分类 白菜类-菜薹(菜心)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型紧凑,叶片长卵形。叶色和薹色深绿具有光泽,菜薹光滑无蜡粉;菜薹匀称,大小适中,薹粗1.2~1.4cm,薹长20~24cm,薹质脆嫩;基叶数为4~6片,抽墓鞍快,齐口花,薹叶小,薹和薹叶比例协调,净薹辜达到60%以上;节间疏,株型紧奏;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在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正常。

产量表现

产量稳定,播种至初收34天,夏季每666.7m2产1000~1500kg。

品质分析

菜薹纤维含量少(0.85 ),蛋白质含量较高(2.35 )。

抗性

耐热耐湿力强,耐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播期4月上旬至10月中旬,高温多雨季节宜直播,每666.7m2用种量0.4~0.5kg。播种后可用腐熟土杂肥覆盖确保全苗。用黑纱阿覆盖则效果更佳,但子叶出土后应立即揭开防止徒长 夏季抽薹前每日浇水三次;三叶期前后及时疏苗除草,苗距10~13cm 如要生产较粗大的菜薹产品,则在抽薹现蕾前必须再次把弱劣小苗问去,并结台除草,便通风透光。此时应及时追肥,每866.7m2。

2. 每次用量20~30kg复台肥和5~10kg尿素混合施用,施肥应注意避免肥料落在花蕾上造成烂蕾,每次间苗及施肥后都要迅速浇水。高温多雨季节注意防治黄曲条跳岬、斜纹夜蛾和白斑病;在春末和初赦注意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和病毒病。

湘早茄


品种名称湘早茄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审(认)定年份1987年

审(认)定情况198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选育单位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极早熟,株高约85cm,开展度53cm,株形较紧凑。茎紫黑色,叶卵圆形,绿色带紫晕,第一果着生于主茎6~8叶节上方。果实长卵圆形,外皮紫黑色。果肉白绿色,肉质疏松,品质中等,果长15厘米,果粗6厘米,单果重200g左右。早期坐果率高。前期产量和产值高。耐寒性强,不耐高温干旱,抗病性中等,耐长途运输。适于春季露地早熟栽培,也可作越夏栽培。

产量品质

一般亩产为4000~5000kg。

栽培技术要点

1.10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播种,排苗一次。

2.露地栽培4月上旬定植,5月中、下旬始收。

3.大棚或温室栽培可提早到2月份定植,4月下旬始收。

4.一般栽培密度:株距40厘米,行距50厘米。

5.重施基肥,每667平方米可施堆肥3000千克,饼肥8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30千克。

6.及时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于湖南省种植。

渝椒6号辣椒


品种名称渝椒6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6年

审(认)定情况2006年通过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审(认)定编号国品鉴菜2006023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利用辣椒优势育种原理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熟、大果型辣椒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大果型辣椒新品种。株高67.2cm,开展度69.4cm;第一始花节位为11~12节。果形长灯笼形至牛角形,果长11.2cm,横径4.9cm,果肉厚0.45 cm。单果重55.5g。果色浅绿。风味微辣,汁中,脆,座果率高,结果期长。商品性好,耐贮运。

产量表现

一般每亩产量3000公斤以上。

在20032004年全国青椒第四轮区试中,前期平均亩产1063.3公斤,比对照苏椒五号减产7.2%,差异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亩产2865.3公斤,比对照苏椒五号增产13.3%,差异达显著水平,居参试4个品种第2位。从2002年起分别在四川、贵州等省及重庆市多个区县示范,平均亩产2800.0公斤以上,比对照(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5.0%以上。

抗性

高抗病毒病、高抗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重庆及西南地区,塑料大棚冷床育苗在10月中旬催芽播种。

2.株距0.3~0.4m,行距0.5m,一般种植密度为3000穴/亩。

3.定植前施足底肥,应占总量的60~70%。

适宜地区
适宜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

渝椒9号辣椒


品种名称渝椒9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配组的早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中熟种。株型紧凑,生长势强。株高55厘米,开展度60厘米;第一始花节位为10~13节。商品性好,耐贮运,果实长牛角形,果长18~25厘米,横径2.8~3.5厘米。单果重30~40克。嫩果浅绿色,老熟果深红色,转色快、均匀。味微辣带甜,脆嫩,口味好。抗逆力强,座果率高,结果期长。

产量表现

一般亩产量3000~4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春季栽培,宜于10月15~30日播种,翌年3月15~30日定植;秋季栽培,宜于5月15~30日播种,6月15~30日定植。

2.地膜覆盖,合理密植 春季栽培行距0.5厘米,距0.4厘米,每穴 双株,亩定植3000穴;秋季栽培行距0.4厘米,距0.3厘米,每穴双株,亩定植3500~3700穴。

3.重施底肥,适时灌水 渝椒五号采收期长,需肥量大,故要求在定植前结合整地将总用肥量的60-70%作为底肥施入:亩施有机肥2500千克,磷肥40~50千克,复合肥20~30千克。在结果期每隔10天左右结合灌水追肥一次。

4.定植后温度管理 春季栽培定植后,以保温为主,为加速幼苗生长,可采用地膜+小拱棚的方式来保温。秋季栽培定植后,以降温为主,可用遮阳网覆盖栽培。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市栽培。

渝魔1号魔芋


品种名称渝魔1号

分类 薯芋类-魔芋
学名Amorphophalms konjac

审(认)定年份2008年

审(认)定情况200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

审(认)定编号渝品审鉴2008006

选育单位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品种来源利用来源于云南富源县花魔芋栽培群体中存在的自然变异,选择出根状茎成熟后从母体上自然脱落、并收缩为蒜头状的材料,经过连续4年系统选育,优选出性状稳定的新品系。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渝魔1号品种从出苗到成熟倒苗约130天,生长势强,叶绿色,三全裂,裂片羽状分裂或二次羽状分裂,茎秆具青底黑斑。三年生植株高84.5厘米,叶柄高45.7厘米,叶柄直径2.5厘米,开张度68.9厘米。球茎近圆形,表皮黄褐色,有黑褐色小斑点,球茎内部组织白色。

产量表现

每667m2产量2000千克左右。

品质分析

鲜魔芋干物质含量21.5%~22.2,干物质中葡苷聚糖含量59.8%~60.2%。

栽培技术要点

1. 4月中旬到5月上旬选晴天播种,下种前重施底肥。

2. 5~50克的种芋密度为30000株/亩,50~100克的种芋密度为3000株/亩,100~250克的种芋密度为2000株/亩,250~500克的种芋密度为1000株/亩。

3. 魔芋出土后及时除草、追施提苗肥和培土、厢面盖草,并用农用链霉素预防软腐病。

适宜地区 建议在重庆市海拔900~1400米的山区种植。

渝黄3号油菜


品种名称渝黄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审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渝审油2005001

选育单位西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SH1093P122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组合为甘蓝型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性状稳定,苗期长势强,生长健壮,各生育阶段生长整齐,性状一致,全生育期215~220天,与中油821相当,杂种优势明显,株高190~2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着果数360~437个,每果20粒左右。

产量表现

该组合2002年在重庆市油菜新品种区试中,6个点平均亩产130.09公斤,居第2位。比对照中油821增产7.45%,达显著水平;2003年区试中5个点平均亩产140.00公斤,比CK中油821增产14.94%,达极显著水平,居第3位。2004年重庆市油菜新品种生产试验。5个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38.6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36%。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结果:含油量38.48%,芥酸含量0.10%。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期:适宜播期为9月1025日,苗龄30~35天。播种密度:肥力较好的田块每亩0.5~0.6万株,肥力较差的田块每亩0.7~1.0万株。施肥管理:施肥水平中等,整个生育期亩施纯氮12.00公斤,配施磷钾肥。宜早施提苗肥,重施开盘肥,并中耕培土,重视施用硼肥。

适宜地区
适宜在我市种植。

渝椒4号辣椒


品种名称渝椒4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1年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渝农作品审蔬2001001号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7-2-l-1346-l-l-l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中熟品种,从定植到采收一般60天。株高62.2厘米,始花节位第12~14节,开展度64.4厘米,果实不规则灯笼形、果面微皱,果长11.6厘米,果肩宽4.95厘米,果肉厚0.45厘米,单果重55.5克。耐寒、耐热性较强,风味微辣、汁多、脆。

产量表现

19992000年参加重庆市辣椒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前期亩产1124千克,比对照湘研三号增产5.7%;平均亩总产2660千克,比对照增产15.4%。

抗性

中抗疫病,耐CMV、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春季栽培,大棚冷床育苗10月中下旬播种,温床育苗12月上旬播种。

2.地膜覆盖栽培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亩密度3500穴。

3.亩施肥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8千克、氧化钾10千克,其中60%~70%作底肥,30%~40%在盛果期追施。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市春季作菜用辣椒栽培。

渝椒5号辣椒


品种名称渝椒5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国审菜2002059,渝农作品审蔬2001002号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83-1-1-176-3-1-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羊角形辣椒一代杂种。属中早熟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从定植到采收60天,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8.6厘米,开展度为70.4厘米,11~13片叶始花,叶形披针,绿色。耐低温能力强,有较强的耐热性,越夏能力较强,花白色。果实羊角形,浅绿色,果面光滑,长16.95厘米,宽2.7厘米,单果重为32.5克。食味微辣、脆嫩、口感好。

产量表现

19992000年参加重庆市辣椒新品种区试,两年平均前期亩产1046千克,比对照湘研五号增产15.6%;平均亩总产量2547千克,比对照增产16.4%。

20002001年参加全国青椒第三轮区试,前期平均亩产905公斤,比对照湘研一号、湘研九号增产-4.4%、48.6%,平均总产量3217公斤/亩,比对照湘研一号增产30.5%,比湘研九号增产17.0%。

品质分析

每百克鲜重含VC90毫克。

抗性

抗病毒病,中抗炭疽病、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宜播期:春季栽培,大棚冷床育苗,10月中下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翌年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3月下旬至4月初定植。秋季栽培,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7月初定植。

2. 栽培密度:宽窄行双株种植,行株距0.50.4米,每亩定植3500穴。

3. 重施底肥,结合根外追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

4. 及时中耕除草,加强病虫害防治。

适宜地区 适用在重庆、广东、江西、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种植。

渝椒12号辣椒


品种名称渝椒12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11年

审(认)定情况2011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审(认)定编号渝品审鉴2011003

选育单位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892-1-1-1-1766-1-1-1-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从定植到始采青椒56天。株高59.5厘米,开展度57.3 厘米,株型较开展。平均始花节位8.8节,平均单株挂果9.2个。果实长灯笼形,长14.7 厘米,宽5.7 厘米,鲜单果重112.0克。青椒绿色,果面较光滑,有纵棱,果肉厚0.42厘米。味中辣,汁多,化渣,尾味带甜。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重庆市多点试验,青椒前期平均产量865.6公斤/亩,平均总产量2421.2公斤/亩(变幅2236.6~2656.6公斤/亩),比对照品种苏五博士王增产17.34%,达极显著水平。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农产品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测定,维生素C含量57.09毫克/100克,粗蛋白含量18.61%,可溶性糖含量3.20%,粗纤维含量15.05%。

抗性

2009年田间自然诱发病害鉴定结果:高抗疫病和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重庆地区采用塑料大棚冷床育苗或者撒播后假植育苗,10月中旬播种催芽,亩用种量30克。

2.翌年3月中旬定植,提倡地膜栽培,双行单株,1.2米开厢,株距0.33米,小行距0.5米, 密度为3300穴/亩。

3.定植前7~10天施足底肥,约占施肥总量60%~70%,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复合肥(N︰P︰K=15︰15︰15)50公斤。结果期和盛采期适时追肥,亩施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

4.及时中耕除草。注意防治红、白蜘蛛、蚜虫、烟青虫等。

5.青椒成熟后及时采收,前期一般4天左右采收一次,后期7天采收一次。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地区作早春地膜覆盖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