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茄绵疫病

2020-06-05

病害中文名: 金银茄绵疫病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烟草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P. 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Dast.) Wa-terh.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烟草疫霉
病原介绍: 在CA培养基上菌落棉絮状、繁茂。菌丝简单,粗2~6m。孢囊梗分枝或不分枝,粗2~3.5m。孢子囊球形,顶生或侧生,大小33~6123~47(m),具乳突1~2个,不脱落。游动孢子从孔口直接释出或经泡囊放出,大小9~147~12(m),鞭毛长6~30m。休止孢子、厚垣孢子球形,藏卵器球形,直径16~34(m)。雄器近球形,围生,大小8~169~16(m)。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直径14~28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9~10℃,最高37℃。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金银茄
侵染部位: 果实、茎、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和茎叶。果实染病初生水 渍状病斑, 褐色至暗褐色 , 后扩展到大半个或整个果实 , 果面出现皱纹 ,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霉层 , 果肉呈黑褐色腐烂 , 尤其是近地面或近盆土的果实易发病 , 后期易脱落或失水后呈黑褐色僵果挂在茄枝上。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造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溅传播,侵入寄主后引起发病,湿度高于95%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孢子囊,叶面上有水膜时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并生出芽管侵入,进行再侵染,经3~4天潜育又扩展。连阴雨持续时间长或湿气长期滞留是该病发生重要水湿条件。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提倡采用避雨栽培法,进入雨季后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湿,使其远离疫病发生、流行条件。(2)掌握在病株率低于1%时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沈阳化工研究院)、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据天气和病情扩展情况防治2~3次。(3)棚室中栽培的金银茄绵发病时,可用百菌清烟雾剂或粉尘剂。用45%百菌清烟雾剂时,667㎡用量为200~250g,不宜超过250g。用50%百菌清粉尘剂时,667㎡次用量为1kg。(4)病情严重时还可在上述措施基础上浇灌96%硫酸铜水溶液10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00ml。

总体描述: 症状 作一二年生或多年生栽培的金银茄绵疫病 , 主要为害果实和茎叶。果实染病初生水 渍状病斑, 褐色至暗褐色 , 后扩展到大半个或整个果实 , 果面出现皱纹 ,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霉层 , 果肉呈黑褐色腐烂 , 尤其是近地面或近盆土的果实易发病 , 后期易脱落或失水后呈黑褐色僵果挂在茄枝上。病原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称烟草疫霉,属卵菌。在CA培养基上菌落棉絮状、繁茂。菌丝简单,粗2~6m。孢囊梗分枝或不分枝,粗2~3.5m。孢子囊球形,顶生或侧生,大小33~6123~47(m),具乳突1~2个,不脱落。游动孢子从孔口直接释出或经泡囊放出,大小9~147~12(m),鞭毛长6~30m。休止孢子、厚垣孢子球形,藏卵器球形,直径16~34(m)。雄器近球形,围生,大小8~169~16(m)。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浅黄色,直径14~28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9~10℃,最高37℃。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造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溅传播,侵入寄主后引起发病,湿度高于95%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孢子囊,叶面上有水膜时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并生出芽管侵入,进行再侵染,经3~4天潜育又扩展。连阴雨持续时间长或湿气长期滞留是该病发生重要水湿条件。防治方法 (1)提倡采用避雨栽培法,进入雨季后尤其要注意通风、降湿,使其远离疫病发生、流行条件。(2)掌握在病株率低于1%时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改用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沈阳化工研究院)、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据天气和病情扩展情况防治2~3次。(3)棚室中栽培的香石竹发病时,可用百菌清烟雾剂或粉尘剂。用45%百菌清烟雾剂时,667㎡用量为200~250g,不宜超过250g。用50%百菌清粉尘剂时,667㎡?次用量为1kg。(4)病情严重时还可在上述措施基础上浇灌96%硫酸铜水溶液10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株灌对好的药液200ml。

扩展阅读

观赏茄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观赏茄,拼音:guānshǎngqié

拉丁学名:

别称:观赏茄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茄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紫、浅紫或绿色。单叶互生。花单生或簇生,花冠紫色,径约1.8cm。浆果卵形,果皮平滑光亮。

观赏茄图片

绵油13油菜


品种名称绵油1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10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85-222作母本,870054作父本杂交,定向选择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常规中熟高芥酸油菜品种。株型半直立,株高179厘米左右,叶片绿色,有蜡粉无刺毛,叶脉和背面为紫色,茎秆紫色,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5个左右,每果14.2粒,种子黑色,千粒重3.57克。

产量表现

2002年在四川省遂宁、广元、绵阳、德阳进行区试,平均亩产153.79公斤,比蓉油4号增产2.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53公斤,比蓉油4号增产1.33%。

品质分析

含油率38.02%,芥酸含量55.88%。全生育期209天,与蓉油4号相当。

抗性

低感病毒病和菌核病,耐寒力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绵阳于9月12~18日育苗,10月上旬直播。

2. 密度:移栽1万~1.2万株/亩,直播1.5万~1.8万株/亩。

3. 水肥管理:氮、磷、钾、硼肥合理搭配,每亩施纯氮控制在15~18公斤,氮︰磷︰钾为1︰0.5︰0.7,每亩施硼肥1.5公斤作底肥,在缺硼和干旱地区初花期必须叶面喷硼,浓度为0.3%。

4. 二台土(含二台土)以上的坡地不宜种植。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绵阳、德阳、遂宁地区种植。

金山长茄


品种名称金山长茄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审(认)定年份1997年

审(认)定情况199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蔬菜专业组鉴定。

选育单位 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
品种来源以紫长茄SM-3-7S为母本、紫长茄SM-6-9S为父本,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杂交一代品种,定植至采收约40天,商品性佳。植株生长健壮,平均株高80厘米,开展度75厘米。植株分枝、结果能力强,株型直立紧凑,茎绿紫色,木质化程度高,叶长卵圆形、绿色带紫晕,第11节位左右着生第花序,适宜密植。果型瘦长端直,果长30厘米以上,横径3.5厘米左右,平均单果质量150克。果皮紫红色,有光泽,皮薄肉细,果肉洁白,籽少,肉质柔软细腻,可食率高。

产量表现

产量667平方米3000~3500千克,秋延后栽培产量更高。

品质分析

每100克干样含糖4.85克,蛋白质2.69克,维生素C6.34毫克。

抗性

耐热,对绵疫病、褐纹病和病毒病有较强抗性。

栽培技术要点

1. 福建地区春季栽培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种育苗,苗龄110~130天。

2. 秋季栽培6月中旬至7月下旬播种育苗,苗龄25~30天。

3. 采用高山反季节越夏栽培时,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苗龄30~35天。

4. 亩种植密魔1800~2000株,忌涝,春季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秋季遇干旱及时灌水。

5. 当幼苗长到2~3片真叶时及时移植,在门茄开花坐果前,及时摘除主干第一分杈以下各腋发生的侧枝。中后期可摘除部分底层老叶。

6. 注意加强肥水管理,定植成活后及时追肥提苗,定植至开花前追2~3次肥,门茄采收后重施1次肥,以后每采收1次,施肥1次。

7.春季可用20~30ppm的2,4-D涂抹于花柄离层处或用30~50ppm番茄灵(PCPA)喷花序,防止落花,提高座果率。

8. 注意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和二十八星瓢虫以及立枯病、绵疫病、苗期猝倒病等病虫害,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适宜地区
适宜福建省及相同生态区春秋两季栽培。

伏龙茄


品种名称伏龙茄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母本4父本20母本4。是从湖北一地方品种中经单株系统选育而来的优良自交系。父本20是从台湾省引进的一个杂交品种经定向分离而来的自交系。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伏龙茄为紫长茄杂种一代,中晚熟。植株较直立。株高120cm,开展度90 cm,主茎高2.5cm。茎浅紫色,分枝性强,生长势强。叶卵形.绿色带浅色紫晕,叶面、叶背具茸毛。花浅紫色,多花序、少有单生。始花节位第9节。果实粗条形,果端四。果长35cm,横径3.5~4.0 cm。平均单果质量160g。每株可挂果46个以上。果色黑紫光亮.果肉白绿色。耐老、耐热、耐湿。

产量表现

一般667m2产4500kg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

1.长江流域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

2.深沟高畦栽培,每667m2裁1900~2100株,施腐熟有机肥2500 kg,三元复合肥30kg。

3.及时整枝摘叶,适当疏花疏果。

4.盛花盛果期应分别进行1次追肥,每次每667m2可施用三元复合肥10~15kg或腐熟人粪尿500kg。

5.注意舫治茶黄螨 28星赢虫、红蜘蛛等害虫。

6.及时排涝、灌水。

7.秋延后栽培可在10月下旬覆膜,11月下旬摘心抹芽。

适宜地区
适宜夏秋露地栽培和秋延后栽培。

彩茄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彩茄,拼音:cǎiqié

拉丁学名:SolanummelongenaL.

别称:花茄子、紫露珠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状花目,亚目:

科:茄科,亚科:

族:茄族,属:茄属

形态特征

彩茄直立分枝草本至亚灌木,高可达1米,叶大,卵形至长圆状卵形,花紫色,果紫色、白色条纹相间,短椭圆形。

生长习性

彩茄耐热耐干旱。

彩茄图片

紫光茄


品种名称紫光茄

学名Solanum galeatum

植物种类 观叶树木
生物分类茄科

产地原产巴西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常绿亚灌木。紫光茄株高l~2m,叶互生,羽状分裂,叶面富光泽。春至夏季开花,花腋生,花冠紫色,果实扁球形,深紫色,径约5~7cm,表皮光滑明亮,颇为可爱,久藏不坏。生性强健。

繁殖方法:用播种法,春季为播种适期、和子发芽适温为20~25℃。

栽培要点:栽培土质以砂质壤土最佳,插水需良好。全日照、半日照均可。追肥每月1次每年春季修剪整枝,植株老化需强剪、施肥,促使萌发新枝,再开花结果。性喜高温,生长适温约为22~30℃。

应用价值:适合庭园美化或大型盆栽。

苦瓜疫病


病害中文名: 苦瓜疫病
病害英文名: Balsam pear Phytophthora bligh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甜瓜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甜瓜疫霉
病原介绍: 病菌的白色霉层是它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简单,与菌丝无明显分化,宽1.5~3.0m,长的可达100m。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或广卵圆形,其大小差异很大,人工培养的约为17.3~5213.8~27m,病瓜上产生的孢子囊较大,约为69.5~89.228.6~42.8m,顶部突出扁平,高约2微米。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较平滑,直径10.7~35.m。此外病菌还可产生淡黄色近球形的厚壁孢子。病菌生长发育要求高湿度和28~30℃较高的温度。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瓜
寄主英文名: bitter gourd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苦瓜疫病多在开花以前显症。叶片染病先失去光泽 , 后呈水烫状萎凋下垂。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 , 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上述症状早、晚尚能恢复 , 病情严重时则不能复原。仔细观察植株基部变为水渍状发软 , 湿度大时可见病部长出很薄的一层白霉 , 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 , 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 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甜瓜上萌发芽管 , 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 , 遇高温高湿条件 2~3 天出现病斑 , 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 , 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 : 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 , 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 , 菌丝分枝 , 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硬 , 顶端形成孢子囊 ,48 、 72 、 96 小时后平均每 1㎝ 叶片两面产生孢子囊数量分别为 24.2 、 95.3、254.8 个 , 接菌后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 2 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 , 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 , 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 , 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 , 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 , 经几天潜育即显症。甜瓜疫病发生轻重与当年 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 , 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 , 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与瓜类作物连作、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 , 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江门大顶、英引苦瓜、夏雷苦瓜等耐高温高湿品种 , 可减轻发病。(2) 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70% 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 每 667 ㎡ 喷对 好的药液 5O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视病情防治 2~3 次。此外在栽植前用 4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1Okg 与 100 kg 细土拌匀进行穴施 , 对预防疫病发生有长久效果。生产上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可改用60% 氟吗?锰锌 ( 灭克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 68.25% 凡杀同?代森锰锌 ( 易保 ) 水分散粒剂 1500倍液、 69% 锰锌?烯酷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7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苦瓜疫病多在开花以前显症。叶片染病先失去光泽 , 后呈水烫状萎凋下垂。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 , 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上述症状早、晚尚能恢复 , 病情严重时则不能复原。仔细观察植株基部变为水渍状发软 , 湿度大时可见病部长出很薄的一层白霉 , 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 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 异名 P.drechsleri Tuckel, 称甜瓜疫霉和掘氏疫霉 , 属卵菌。甜瓜疫霉在 PDA 上培养 , 菌丛呈灰白色 , 稀疏 , 菌丝无隔透明 , 直径 4~7( m), 后期菌丝产生不规则形的肿胀或结节状突起 , 一般不产生孢子囊。在 V8 汁培养基上 , 菌丛近白色 , 稀疏 , 产生孢子囊 , 孢子囊下部圆形 , 乳突不明显 , 有时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较高 , 可达 4m , 大小 43~69 19~36( m), 新的孢子囊自前一个孢子囊中伸出 , 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 , 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 ; 藏卵器近球形 , 直径 18~31( m), 无色 , 雄器围生 ; 卵孢子球形 , 淡黄色 , 表面光滑 ,16~28( 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 , 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 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甜瓜上萌发芽管 , 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 , 遇高温高湿条件 2~3 天出现病斑 , 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 , 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 : 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 , 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 , 菌丝分枝 , 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硬 , 顶端形成孢子囊 ,48 、 72 、 96 小时后平均每 1㎝ 叶片两面产生孢子囊数量分别为 24.2 、 95.3、254.8 个 , 接菌后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 2 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 , 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 , 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 , 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 , 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 , 经几天潜育即显症。甜瓜疫病发生轻重与当年 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 , 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 , 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与瓜类作物连作、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 , 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江门大顶、英引苦瓜、夏雷苦瓜等耐高温高湿品种 , 可减轻发病。(2) 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70% 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 每 667 ㎡ 喷对 好的药液 5O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视病情防治 2~3 次。此外在栽植前用 40% 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 1Okg 与 100 kg 细土拌匀进行穴施 , 对预防疫病发生有长久效果。生产上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 , 可改用60% 氟吗?锰锌 ( 灭克 )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或 68.25% 凡杀同?代森锰锌 ( 易保 ) 水分散粒剂 1500倍液、 69% 锰锌?烯酷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700倍液。

绵油33油菜


品种名称绵油3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原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3号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色,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中等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8.2个,每角粒数17.3粒,千粒重3.53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0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8%;平均亩产油量66.4kg,比对照品种减产12.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69.4,比对照品种减产7.7%。两年平均亩产174.8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平均亩产油量67.9kg,比对照品种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2%。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2.22微摩尔/克,含油量38.87%。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17.33%,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

2. 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5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35kg,氯化钾15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

3. 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适宜地区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