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蔓枯病菌

2020-06-12

病虫害名称黄瓜蔓枯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子囊菌纲、座囊菌目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毛里求斯、摩洛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坦桑尼亚、乌干达、印度、缅甸、斯里兰卡、以色列、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前苏联、保加利亚、荷兰、爱尔兰、新西兰、斐济、新喀里多尼亚、所罗门群岛、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尼加拉瓜、波多黎各、牙买加、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巴西、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百慕大、皮特凯恩岛、中国(吉林)

危害性状危害黄瓜、西葫芦、西瓜、冬瓜、香瓜、南瓜。主要为害茎蔓和叶片。叶片发病后,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的自叶缘向内呈% 形病斑,边界不明显, 淡褐色至黄褐色, 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 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大病斑周围组织发黄, 有时整个叶片发黄。茎蔓上的病斑椭圆形至菱形, 白色, 常有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溢出。发病重时茎节变黑腐烂, 缢缩, 易折断。干燥后病茎纵裂呈乱麻状,上生许多小黑点。病害常发生在嫁接部位, 沿此处向上蔓延, 蔓枯病从茎蔓的表皮向内部发展,但维管永不变色,这一点和枯萎病不同。

生物特性暂无

传染途径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温室棚架上越冬。翌年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侵入。

防疫方法检疫方法: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繁殖材料。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精选阅读

豌豆细菌性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豌豆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肯尼亚、马拉维、摩洛哥、南非、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印度、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日本、黎巴嫩、尼泊尔、巴基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Voronezh、摩尔达维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保加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罗马尼亚、瑞士、英国、百慕大、加拿大、墨西哥、美国、阿根廷、哥伦比亚、乌拉圭、前南斯拉夫、哈萨克斯坦

危害性状危害豌豆、扁豆、香豌豆、野豌豆。接种寄主为香豌豆属、天蓝苜蓿和肛豆。病害引起花梗、花和豆荚等萎蔫枯死,导致植株猝倒,对产量影响较大。植株发病时,豌豆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均会产生症状,包括叶柄、复叶、托叶、茎、卷须、花芽和豆荚,其中在茎秆和托叶上的症状最明显。在干燥且偶尔有霜冻的天气下,症状通常出现在土表面的茎部,其上形成水浸状的病斑,后期呈橄榄色至紫褐色,病斑向上扩展,侵染复叶和托叶,使叶脉变成褐色至黑色,周围组织发病形成扇形图案,然后,脉间组织变成水浸状,并逐渐变成黄色至褐色,最后叶片干枯成纸状。在多雨的夭气,复叶和豆荚上会出现病斑,初期呈圆形或卵圆形不规则的水浸状小斑点,呈深绿色,然后斑点扩大,斑点之间互相愈合成较大的病斑,但只限制在脉间,在病斑表面可能出现乳白色的菌脓,干燥后有亮光。复叶后期变黄,病斑呈褐色纸状。发病的豆荚成熟后扭曲,病斑下陷,呈绿褐色。豆荚上的病斑只限干缝隙处的一条窄带。发病种子在种脐周围形成水浸状的斑点或呈皱缩状,褐黄色。病菌向花芽扩展,导致花芽在未开放时就死亡。如果是系统侵染可能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枯死,但在温暖干燥的天气条件下,这种侵染受到抑制,植株上部的叶片仍保持绿色,能产生健康的花和豆荚,有时腋芽从病株的基部抽出,并能正常生长。

生物特性豌豆枯萎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不形成孢子,大小为0.7m2-3m,具1-5根鞭毛。豌豆枯萎病菌通过气孔侵染植株,伤口是病原菌引起植株严重发病的必要条件。病原菌侵染后向胞间隙扩散,井进人皮层和髓部的薄壁组织细胞中,逐渐形成细菌孔穴,病菌侵染维管束组织后,通过维管束进人叶柄、复叶和豆荚的内壁,然后经过种脐和珠孔进人种子。在收获季节,种子接触到带病的植物材料也会被感染。干燥和高温的天气抑制病害的发展,而霜冻则促进病害的发生。病叶和健康叶片的接触也会导致病害传染,昆虫可能传播病害。病菌在种子表面或种子内部至少存活10个月,在田间病残体上存活几个月。

传染途径病菌通过带菌种子作长距离传播扩散,田间发生的扩散传播主要是通过灌溉水、暴风雨、冰雹或昆虫。

防疫方法田间诊断 豌豆种子应该来自于豌豆枯萎病发生的地区和田块,同时要对母株进行检查。 种子检测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将豌豆磨细,浸在4ml的缓冲溶液中4h,从浸泡液中离心分离病原菌。从病组织和病种子分离病原菌常采用KB培养基,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加入硼酸、先锋霉素和放线菌酮。病原菌的鉴定比较难,因为在豌豆植株和种子上广泛存在着与该菌较接近的丁香致病型和附生的假单胞菌,要正确鉴定病原菌还要结合血清学、生理生化尤其是病菌对寄主的致病性测定等方法。 致病性测定 通过对不同豌豆品种的茎秆接种,可以确定豌豆致病型的越冬作用。 血清学检测和噬菌体试验 豌豆枯萎病菌是我国三类检疫性有害生物,EPPO将豌豆枯萎病菌列入A2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IAPSC及NAPPO也认为该病原菌具有检疫重 要性。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病虫害名称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细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
检疫分类内检(农业)

分布地区非洲的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加纳、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卢旺达、南非、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扎伊尔;美洲的墨西哥、古巴、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尼加拉瓜;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都有分布。

危害性状最早发生于非洲(1912),现在是木薯上的一种重要病害。

生物特性病原细菌为好气性革兰氏阴性菌,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单根极生鞭毛。在肉汁冻琼脂上菌落圆形,边缘完整,光滑,通常为黄白色,有时为黄色,在含蔗糖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落也更凸起。在金氏B培养基上菌落稍带白色,不产生荧光素。

传染途径带菌种苗为最主要的异地传播途径。在田间则主要借风雨和昆虫传播扩散。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已定殖于田间的病菌主要以风雨传播,污染的刀具及耕种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也都是病菌传播流行的途径,收获时大量切割植株更有利于传播。

防疫方法产地检验 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发病适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黄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瓜,拼音:huángguā

拉丁学名:CucumissativusL.

别称:胡瓜、刺瓜、王瓜、勤瓜、青瓜、唐瓜、吊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葫芦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

族:南瓜族,属:黄瓜属

形态特征

黄瓜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茎、枝伸长,有棱沟,被白色的糙硬毛。卷须细。叶柄稍粗糙,有糙硬毛;叶片宽卵状心形,膜质,裂片三角形,有齿。雌雄同株。雄花:常数朵在叶腋簇生;花梗纤细,被微柔毛;花冠黄白色,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粗糙。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熟时黄绿色,表面粗糙。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两端近急尖。花果期夏季。

生长习性

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喜湿而不耐涝、喜肥而不耐肥,宜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

药用价值

黄瓜味甘,甜、性凉、苦、无毒,入脾、胃、大肠;具有除热,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烦渴,咽喉肿痛,火眼,火烫伤。还有减肥功效。

黄瓜图片

鲁黄瓜10号黄瓜


品种名称鲁黄瓜10号

分类 瓜类-黄瓜
审(认)定年份1996年

审(认)定情况1996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健壮。果实翠绿色,长35厘米左右,种子腔小,耐寒、耐阴性能好,不易花打顶,增产潜力大。在低温、弱光条件下坐瓜率高,中后期回头瓜多。

抗性:高抗枯萎病,兼抗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白粉病,中抗黑星病。

栽培技术要点:山东地区,9月20日播种,采用嫁接育苗。定植前施足基肥,幼苗三叶一心时定植。根瓜坐住后要及时追肥水,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方法。要及时采收商品瓜,以免赘秧。注意防治霜霉病、灰霉病、黑星病及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山东及东北地区冬季日光温室栽培。

秋香黄瓜


品种名称秋香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育成的鲜食型小黄瓜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中强,叶片大,叶色绿,侧枝少。雌性系,雌花单生,间或有2~3朵簇生,以主蔓结瓜为主,连续结瓜能力强,果实发育速度快。果实绿色,果面光滑、无棱、无瘤刺,商品果长14~15厘米、横径2.8厘米左右。果形美观,果肉质地脆甜,风味浓厚,品质佳。抗霜霉病、白粉病等,耐寒性强,耐寡日照和高湿环境条件。光温室越冬栽培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0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各地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保护地反季节生产。播种育苗苗龄35天,日光温室栽培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200~3500株,塑料大棚栽培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4000~4500株。定植后不宜蹲苗,开始留瓜节位为基部第三叶节,以后可每节连续结瓜。注意及时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全国各地保护地栽培。

新秀黄瓜


品种名称新秀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97年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外观品质极佳,果实长棒形,长约30厘米,横径3~3.5厘米,深绿色,皮平、无棱、瘤小、刺密,无黄色纵条纹,单瓜质量200克左右,瓜腔小,瓜把短,瓜条顺直,商品性状好。清香,无苦涩味,品质优良。丰产性好。抗病能力强,高抗黄瓜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及炭疽病等。

栽培技术要点:适于露地春季早熟及秋延后栽培品种。郑州地区,保护地育苗一般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苗龄30~35天。露地直播覆土厚度1.5~2厘米。定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200株左右。当瓜秧开始结瓜时10节以下的分枝要及时去掉。中上部出现的分枝,每一分枝1条瓜,瓜上留1~2片叶摘心。

适宜地区适宜各地小拱棚及露地栽培。

浅谈南方茄子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青枯病是茄子常见的病害,其症状表现为叶片萎焉,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导致茄子植株死亡,严重的影响茄子的质量和产量。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茄子的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茄子青枯病刚刚发生时,茄子的叶片颜色会变淡,叶片出现萎焉,有的茄子会全部发生,也有只在个别的枝条上出现萎焉现象,但是最终都会蔓延到整株茄子秧上,最终导致植株死亡,极大地降低了茄子的产量。植株受到严重病害后,叶片会逐渐枯萎、脱落,根茎内部会呈现褐色,经过时间的推移,该病会蔓延至枝条上。然后,枝条会逐渐变得中空且溃烂,若在高湿度情况下,对 茎进行挤压,会出现白色的黏液。

通过对青枯病发生特点的分析,了解到青枯病发病的条件、程度和危害性,加强病害的预防与治理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茄子青枯病的防治,应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不同领域着手,运用更有效、更持久 的方式进行病害治理,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保护环境,运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行青枯病的防治,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前提,能够大大提高茄子产量。

1 农业防治

茄子青枯病的防治工作以农业防治为主,这样可以提高茄子的质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注重茄苗的培育,利用无病床土或营养钵进行育苗,可增强茄苗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以 至于不容易被青枯病所侵袭。其次,选择嫁接的方式进行栽培。嫁接能够防止病害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高产量与质量,是预防青枯病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经验分析,轮作的时间越长,其防治效果就会越显著。最后,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注重施肥 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施入足量的基肥,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为茄苗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在进行茄秧灌溉时,大都会采用滴灌的方式,运用此灌溉方式能有效避免病菌渗透进土壤内部,影响茄秧的健康生长。

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茄子青枯病防治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化学防治应从种子开始,先将种子利用 30mg/kg 的新植霉素,将种子浸泡 30min,然后将种子用清水洗净后进行催芽播种。当出现青枯病时, 初期会运用浓度为77% 可杀得倍溶液、的络氨铜水剂 300 倍溶液,保证每株的施药量为 300450ml,每隔 6h/ 次,此操作要持续 4 次左右。

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茄子青枯病的另一个重要防治方法。可以选择微生物农药康地雷得溶液,在茄苗定植期间进行灌溉。与此同时,也可选用生物有机肥进行培育,相较于传统的青枯病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效果,针对此项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及实验效果可知生物有机肥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发病率低,可实现对青枯病的长期防治。

众所周知,在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种植的作物病害和虫害发生的时间及防治方法都不一样,而青枯病作为常见的病害之一,给茄子生长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各位种植户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哟,以上是小编针对南方地区 整体的茄子青枯病的防治方法,赶紧看看哟。

伊人黄瓜


品种名称伊人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育成的鲜食型小黄瓜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早熟,植株生长势强,叶色绿,基部易形成侧枝。雌性系,雌花单生,间有2~3朵簇生。以主蔓结瓜为主,连续结瓜能力强、化瓜很少,果实发育快。果实绿色,果面光滑,无棱、瘤、刺,商品果长16~17厘米、横径3.0厘米。果形短棒状,瓜把不明显,外形美观。果肉脆甜、质地松软,风味浓厚、清香,品质佳。

产量表现:日光温室越冬栽培667平方米产量10000千克左右。

抗性:耐寡日照和高湿环境,耐热性稍差,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各地日光温室越冬栽培、冬春早熟栽培及塑料大棚春提前栽培等。播种育苗苗龄30~35天,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200~3500株。定植后适度蹲苗,自基部第三叶节开始结瓜,根瓜坐住后加强肥水管理。

适宜地区 适应性强宜全国各地冬春季保护地栽培。

风采黄瓜


品种名称风采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育成的鲜食型小黄瓜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茎叶生长茂盛,叶色绿。雌性系,雌花2~3朵簇生。以主蔓结瓜为主,连续结瓜能力强,果实发育快。果实绿色,果面光滑,无棱、瘤、刺,商品性状好。商品果长15~16厘米、横径2.8厘米左右,短棒状。果肉脆甜,质地细腻,风味浓厚,品质佳。

产量表现:日光温室越冬栽培667平方米产量可达10000千克左右。

抗性:抗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耐寡日照和高湿环境条件,耐寒性强。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日光温室越冬栽培及塑料大棚春提前栽培等。日光温室栽培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200~3500株,塑料大棚栽培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4000~4500株。定植后不宜蹲苗,开始留瓜节位为基部第三叶节,之后加强肥水管理。注意及时采收。

适宜地区 适宜全国各地日光温室越冬栽培及塑料大棚春提前栽培等。

优秀黄瓜


品种名称优秀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1999年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从播种到采收约70天,采收期70~90天。叶深绿色,以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着生在3~4节。果实长棒形,长30~35厘米左右,单瓜质量200~250克。瓜把较短,瓜腔小,瓜皮深绿色,瘤显著,密生白刺,果肉绿白色、脆甜无苦涩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4%,品质优良。

产量表现:平均667平方米产量6000千克左右。

抗性:抗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

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期应从定植起前推40天左右。幼苗以长至三叶一心时定植为宜。播种前期苗床底水一定要充足,尽量使苗期不再补水,定植前5~7天进行适度低温炼苗。阴天注意防止沤根和立枯、猝倒等病害的发生,以利培育壮苗。大棚栽培定植时间以棚内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12~13℃以上,外界气温不低于5℃时为宜。根瓜应及时采收,以免引起赘秧。同时,因其以主蔓结果为主,分枝又少,故一般不必摘心打杈。本品种可以适度密植,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800株为宜。在霜霉病多发季节应注意防病,中后期还应注意防治蚜虫和红蜘蛛等。

适宜地区
适宜长江以北大棚、小拱棚及春季露地栽培

碧玉黄瓜


品种名称碧玉

分类 瓜类-黄瓜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沪农品审(认)蔬菜2003第053号

选育单位 上海农业科技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H993/H995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光皮型黄瓜一代杂种,植株长势强,节间8~10厘米,有侧蔓,主蔓结瓜为主。瓜长18~20厘米,单瓜重150~200克。瓜条直,果肉厚,种子腔小,无刺,网状棱不明显,瓜色碧绿,果肉绿白色,口味清香脆嫩。纯雌系,秋季栽培偶有雄花,对白粉病的较强的抗耐性。

产量表现

大棚竹架栽培一般亩产4000~4500公斤,温室吊绳栽培亩产5000~8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 在全覆盖的保护地条件下栽培,避免风吹雨淋。

2. 春栽1月下旬及以后播种为宜,苗龄20~25天。3~5月份播种苗龄10~20天。

3. 秋栽8月上旬至9月下旬播种,子叶平展时定植为宜。

4. 定植前施足基肥,亩施优质有机肥2500公斤,复合化肥50~100公斤,追肥3~5次,每次用尿素10~15公斤。勤浇水,但忌大水漫灌。

5. 一般亩栽2000~2200株,株距40厘米。单干整枝,要抹去侧枝及4~6节以下的雌花,植株长到棚架顶部及时摘心打顶,促生回头瓜,但顶部可保留1~2个侧枝。

6. 注意防治霜霉病,秋栽还应注意防治蚜虫、潜叶蝇、瓜绢螟等;秋栽在苗期到生长中期用病毒A喷雾2~3次,以防病毒病,发现病毒病株应及时拔除。

7. 注意防治猝倒病。

适宜地区
适宜上海郊区种植及春秋季大棚栽培及温室吊绳无限生长栽培。

翠绿黄瓜


品种名称翠绿

分类 瓜类-黄瓜
选育单位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翠绿黄瓜是青岛市农科所以96481-1-自混-1混为母本、8273-1-12-10-6混为父本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的华南型黄瓜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生长势强,侧蔓较少,以主蔓结瓜为主。果实短圆筒形,皮绿色,瓜条顺直,整齐度好,表面光滑无棱沟,刺瘤褐色,小且稀少;果长20~23厘米,横径约3厘米;单果质量130~150克;瓜把长2.6厘米,小于果长的1/7。肉厚占横径的比例在60%左右,果肉浅绿色,口感脆甜清香,品质优良。商品性高。坐果能力强,一般节节有瓜,产量高,稳定在667平方米7000千克以上。耐低温、弱光。

抗性:抗病能力强,抗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枯萎病。

栽培技术要点:青岛地区,大棚春提前栽培,2月上中旬播种,3月中下旬定植。秋延后栽培,如果上茬作物占地不能直播,可于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在露地播种育苗,苗龄20~25天。若条件允许,可于8月中旬干子直播。定植前或直播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同时可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亩。垄栽,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30厘米,适宜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3500~4000株。病害以防为主,应加强温、湿度管理。

适宜地区
适合各地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