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疫病

2020-06-24

病害名称梨树疫病

异名梨黑胫病、干基湿腐病、疫腐病


分布主要发生在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等梨树灌区。

寄主梨。

发病症状
(1)枝干:主要为害树干基部。病部树皮呈黑褐色,水渍状,形状不规则。病皮内部也呈黑色,质地较硬,有的病块可烂到木质部。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病健交界处龟裂。

(2)幼树:1-2年生幼树受害后,当年生枝叶萎蔫、焦枯,严重时全树变黑、枯死。定植后的3-4年幼树受害,长势衰弱,叶变小,呈紫红色,花期延迟,果实变小,常造成早期落叶、落果。病斑绕枝干一周后,全树即枯死。

病原
梨树疫腐病菌 Phytophthara cactorum(Lebert et Cohn)Schroter,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

病原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靠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在兰州地区,梨树生长季节均可发病,7-9月间扩展较快。

2.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梨树品种间发病差别较大,苹果梨易发病;锦丰、砀山酥梨、早酥、朝鲜洋梨、冬果梨、康德梨、二十世纪、鸭梨等次之;身不知、日面红、伏茄梨等发病较轻。用杜梨、酸梨作砧木的比较抗病。

(2)环境:高温是发病的主要因素。降雨多或灌水多的川地、低洼地、阴湿地和土壤粘重的梨园发病较重。

(3)栽培:积水时间过长,杂草丛生,间作的作物距离太近,造成树干基部地面潮湿,均易加重发病。1-3年生幼树易发病,4年生以后发病较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杜梨、酸梨作砧,高位嫁接,接口高出地面20cm。低位苗适当浅栽,使砧木露出地面,以防病菌从接口侵入。已深栽的梨树应扒土、晒接口,提高抗病能力。②梨园内及其附近不种草莓,减少病菌来源。灌水要均匀,勿积水,改漫灌为从小渠分别引水灌溉;苗圃最好高畦栽培,减少灌水或雨水直接浸泡苗木基部;及时除草,果园内不种高秆作物;间作物与树干保护一定距离,防止遮荫。③对树干上的病斑应及时刮治,或用刀尖在病部纵向划道,深达木质部,间隔距离5mm左右。

(2)药剂防治:在5月份降雨前或灌水前,对树干基部喷洒72%克露WP 剂500倍或69%安克锰锌500倍液。刮除病斑后涂抹80%乙磷铝30-50倍液或果康宝10倍液。

编辑推荐

毛叶枣疫病


病害中文名: 毛叶枣疫病
病害英文名: Ring Phytophthor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棕榈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棕榈疫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合轴分枝或不规则分枝,粗1.5~4(m)。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乳突明显,高4~6(m),基部圆形,大小27~5116~46(m)。孢子囊内产生18~51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38~12(m),侧生双鞭毛,鞭毛长16~29(m),休止孢子球形,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0~37(m)。藏卵器球形,大小21~35(m)。雄器近球形,单胞,少数双胞,围生,大9~218~20(m)。卵孢子球形,平滑,大小18~29(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16℃,最高30℃。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毛叶枣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果实表面形成褐色水渍状,后期病部布有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造成落果。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从侧芽侵入,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棚室中浇水时从病株传到邻近植株上。露地栽培者大暴雨后湿气滞留易发病,此外果园或棚室浇水过多,土壤过湿,近地面果实易发病。海南、广东、台湾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3月间果实成熟期。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除注意果园卫生外,要渠系配套,结果期搭架或固定枝条、防止结果部位距地面过近,雨后及时排水,北方棚室栽培浇水改在上午,防止湿气滞留。(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修剪,注意通风。(3)发病初期喷洒61%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时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果实表面形成褐色水渍状,后期病部布有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造成落果。病原 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称棕榈疫霉,属卵菌。孢囊梗合轴分枝或不规则分枝,粗1.5~4(m)。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乳突明显,高4~6(m),基部圆形,大小27~5116~46(m)。孢子囊内产生18~51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10~138~12(m),侧生双鞭毛,鞭毛长16~29(m),休止孢子球形,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大小20~37(m)。藏卵器球形,大小21~35(m)。雄器近球形,单胞,少数双胞,围生,大9~218~20(m)。卵孢子球形,平滑,大小18~29(m),满器或不满器。生长适温24~28℃,最低16℃,最高30℃。此外有报道P. drechsleri 也是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从侧芽侵入,高温高湿持续时间长易发病。棚室中浇水时从病株传到邻近植株上。露地栽培者大暴雨后湿气滞留易发病,此外果园或棚室浇水过多,土壤过湿,近地面果实易发病。海南、广东、台湾主要发生在12月至翌年3月间果实成熟期。防治方法 (1)除注意果园卫生外,要渠系配套,结果期搭架或固定枝条、防止结果部位距地面过近,雨后及时排水,北方棚室栽培浇水改在上午,防止湿气滞留。(2)加强果园管理、及时修剪,注意通风。(3)发病初期喷洒61%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视病情防治1时2次。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