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油16油菜

2020-07-13

品种名称陕油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002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061AZ1039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中绿,裂叶3~5对,叶缘锯齿,缺刻深,无蜡粉,叶片少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6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6.3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63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2.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两年平均亩产19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7.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3kg,比对照品种增产6.9%。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8.85微摩尔/克,含油量42.98%。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9.96%,病指6.03;病毒病发病率0.41%,病指0.1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黄淮区于9月5日至10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直播以9月15日至20日为宜。

2. 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10000~12000株。

3. 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直播田于2片真叶时及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冬期前12月下旬及时冬灌;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和蚜虫,返青期预防茎象甲,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适宜地区
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精选阅读

陕油9号油菜


品种名称陕油9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4003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经作所

品种来源以自育双低不育系203A与自育恢复系1186C组配而成(203A1186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甘蓝型一代三系杂交种,成熟期比秦油2号早3~4天,比秦优7号早2~3天,全生育期242天左右,属中早熟品种。株高170~180厘米,主花序长度65厘米,主花序有效角数75个。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有效角果数400个以上,角粒数23~25粒,千粒重3.2克左右,角果较短。苗期叶色深绿,冬前出叶12片以上,耐冻性极强。返青后生长缓慢,初花期灌浆速度快,生长势强,抗倒伏。

产量表现

试验亩产196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经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测定:芥酸含量小于0.1%,硫苷含量21.57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2.72%。

抗性

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耐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二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

2. 关中9月15~20日,陕南9月5日育苗,移栽10月下旬。

3. 用犁通沟溜籽,明沟浅播覆土,也可采川谷物施肥沟播机播种。每亩播量0.25~0.5公斤,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播前可有辛硫磷拌种。

4. 每亩6000~8000株左右,单株移栽。

5. 油菜出苗后要及时用4.5%的甲敌粉或1.5%的1605粉每亩1.5~2.0公斤撒施,防治油菜的黄曲跳甲等害虫。油菜4叶期时一次定苗清行,并及时松土,保证全苗,同时用甲敌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防治黑缝叶甲等害虫;11月下旬油菜越冬前培土,并根据苗情结合培土,每亩施尿素3~5.0公斤。油菜返青后,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4.5%甲敌粉或1.5%的1605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或用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菜茎象甲。初花期和灌浆期要加强以蚜虫的重点防治,成熟时适时收获。

适宜地区
适于陕西省关中、陕南油菜种植区及陕西省内同类生态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2001

沪油16油菜


品种名称沪油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沪农品审(认)2002第028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母本汇油50父本880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种子芥酸含量为2%以下,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mol/克,种皮颜色褐色;子叶长度中,子叶宽度中;叶片颜色暗绿,裂片有缺刻,裂片数目中等,叶缘波状,叶片长度中等,叶片宽度宽,叶柄长度中等;越冬习性为半直立;花期早,有花瓣,花瓣着生形态为侧叠,花瓣颜色淡黄色,花瓣长度长,花瓣宽度宽,有花粉;株高中等,植株总高度中等;角果着生位置平生,喙的长度中等,角果柄的长度中等。春播试验播种当年花序的形成和花芽未分化,夏播试验播种当年花序的形成和花芽分化中等。沪油16的薹茎绿色,株高1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9个,二次有效分枝4个,单株有效角果400角左右,每角果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3.8~4克左右,种子颜色为黑色。

产量表现

每亩产量为172.2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9月20~25日播种,11月上旬移栽,秧龄期45天,移栽密度每亩8000株;重施基肥或追根肥,早施苗肥和腊肥,严格控制薹肥,巧施花角肥。春前和春后用肥比为75%∶25%。移栽后及时清理沟渠,使三沟配套,排水畅通,减少湿害。苗期和越冬期做好蚜虫的防治,初花期和盛花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沪油16落粒性好,当全田80%左右角果呈现淡黄色,主轴大部分角果中的籽粒呈褐色时为收割最佳时期。

品质分析

菜油中芥酸含量低于1%,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于30mol/克,种子含油率41%。

抗性

抗倒伏,较耐菌核病和病毒病(TuMv),年间性状表现一致,品质稳定。

适宜地区
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种植。

德油16油菜


品种名称德油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赣审油2005004

选育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贵州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932AB892R杂交选配的杂交油菜组合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品种。该品种长势、一致性均较好,抗倒性较好,苗期生长快,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花瓣黄色,后期分枝多。全生育期209.5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长0.6天。株高170.7厘米,分枝高度70.3厘米,一次分枝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0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3.78克。

产量表现

20032005年参加江西省油菜区试,20032004年平均亩产131.25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17%;20042005年平均亩产119.5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34%。

品质分析

硫代葡萄糖甙含量28.9mol/g,芥酸含量0.64%,含油量37.8%。

抗性

菌核病病株率12.0%,病指4.9。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直播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播种,亩苗床播种量控制在350~400克。移栽叶龄5~6叶,根据天气与幼苗生长情况适时移栽,一般在出苗后25~30天进行移栽。移栽适宜密度6000~9000株/亩,直播适宜密度10000~13000株/亩。亩施纯氮10~15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0~15公斤,重施底肥,追肥以活棵肥、开盘肥、腊肥三次施用为主,腊肥结合冬前中耕除草培土施用,看苗施用少量苔花肥。建议亩施硼肥0.5~0.75公斤。

适宜地区
全省油菜产区均可种植。

备注
原代号:德油93289

绵油16油菜


品种名称绵油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4006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以绵7A-3-1作母本,绵恢95-390作父本配组育成的甘蓝型油菜中熟低芥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10个。单株有效角果426个,每果16.4粒,千粒重3.37克。商品菜籽含油率39.17%。全生育期213天。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四川省区试两年16点次试验一致增产,平均亩产170.8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4.45%。2003年4点次生产试验均增产,平均亩产157.9公斤,比蜀杂6号增产21.00%。

品质分析

种子芥酸含量0.38%,商品菜籽硫苷含量119.80微摩尔/克饼。

抗性

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中抗一低抗病毒病,低感一中抗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耐寒力和抗倒力均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四川绵阳于9月13~20日育苗,10月5~10日直播。

2. 移栽田亩植7000~9000株,直播每亩苗9500~12000株。

3. 施足底肥,早施提苗肥。氮、磷、钾合理搭配,亩施纯氮10~12公斤,氮︰磷︰钾=1︰0.5︰0.5,硼肥1公斤,注意农家肥的施用。

4. 注意防治病虫。苗床期、苗期和末花期治虫,花期治病。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绵杂97-20

皖油16号油菜


品种名称皖油16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0年

审(鉴)定情况200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0070301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wesroona193(♀)]220(♂)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215~220天左右,株高145厘米,植株茎秆粗壮,分枝多,一般单株分枝10~13个,结荚多,单株结荚500个以上,每荚24粒,千粒重4.5克左右。籽粒黑圆乌亮,出油率高。

产量表现

199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6.6斤,1996~1998年省区试亩产275.1斤。

抗性

耐寒、耐肥、抗倒、易收割。抗病性强,特别是极少感染菌核病和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于9月中旬和下旬初播种,直播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培育壮苗移栽和越冬。移栽田每亩移栽6000株左右,直播田每亩留苗8000株左右。

2. 合理施肥。肥料运筹上,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中等肥力地块,一般移栽田每亩用磷酸二氨10公斤加5公斤尿素加1.5公斤硼砂穴施;直播田用5公斤磷酸二铵和1.5公斤硼砂穴施。4~5叶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穴施,足施早施腊肥,重施蕾苔肥,一般用尿素7.5~10公斤。

3. 病虫害的防治。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适宜地区
长江流域和江淮丘陵油菜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437

黔油16号油菜


品种名称黔油16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2003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州省农科院油料研究所以不育系98-8A、保持系98-8B和恢复系98-8C组配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组合。中早熟,全生育期212天左右,比油研七号早熟1~2天。株高175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度65厘米,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克,

产量表现

19992001年度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3.5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8.04%;20012002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28.15公斤,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35.3%。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2.29%,硫甙含量52.5微摩尔/克,含油率42.2%。

抗性

丰产性好,试验中未发生较大病害。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五叶一心移栽,直播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种植密度,中上等肥力田土每亩0.8~1.0万株,中下等田土每亩1.0~1.2万株。重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注意氮、磷、钾、硼的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适宜追施腊肥和苔肥,注意补施硼肥。早匀苗、定苗控制苗床密度,及时施肥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

适宜地区
贵州省甘蓝型油菜适宜区域种植。

中油杂16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杂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1010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6AP801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叶片形状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叶片浅绿色,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18天。株高172.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9.9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98克。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平均亩产油量78.1千克,比对照增产9.5%。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5千克,比对照增产1.0%;平均亩产油量84.55千克,比对照增产4.9%。两年平均亩产174.5千克,比对照减产0.6%,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1.46千克,比对照增产7.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1千克,比对照增产0.7%。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0.73微摩尔/克,含油量46.69%。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6.82%,病指5.0,病毒病发病率1.16%,病指0.95,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 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肥力水平较高地块,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

3. 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必施硼肥,底施每亩施硼砂1~1.5千克,苔期喷施0.2%硼砂溶液。

4. 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千克喷施。

适宜地区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油研50油菜


品种名称油研50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700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用不育系7274A与恢复系6215R组配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中熟隐性核不育两系甘蓝型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1.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1.5天。苗期半直立,株高181.55厘米,分枝部位高71.88厘米,单株一次有效分枝8.9个左右,单株有效角果数400.34个,角粒数23.08粒,千粒重3.49克。植株子叶肾型,幼茎及心叶微紫色。深裂叶,裂叶较小,叶绿,叶色较淡,有腊粉。抗倒伏性较强。

产量表现

在20052006、20062007年度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86.47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3.83%,最低年份比对照增产6.97%,两年增产点次占试点总数的75%。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0.4公斤,比对照增产15.84%,全部增产。

品质分析

2007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品质分析:硫苷含量18.04mol/克饼、芥酸含量0.2%、含油率45.39%。

抗性

经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抗病性鉴定:菌核病发病株率71.0%,病情指数47.7,分别比对照高22.1个百分点和23.9;病毒病发病株率6.6%,比对照低2.0个百分点。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在9月上、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苗植10000~12000株。亩需施纯氮15公斤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特别注意强调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公斤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缺硼土壤,应补施根外肥。

适宜地区
全省甘蓝型油菜种植区域。菌核病高发区慎用。

备注
原代号:油YL050

油研817油菜


品种名称油研817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0024

原审定编号浙审油2009003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50AF16-1400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2~4对。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2天,比对照油研10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85.2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7.6个,每角粒数17.6粒,千粒重4.02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4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8kg,比对照品种增产9.5%。两年平均亩产174.6kg,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7%。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8.35微摩尔/克,含油量45.32%。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6.75%,病指3.21;病毒病发病率0.51%,病指0.1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

2. 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

3. 合理施肥。亩产150~200kg,需亩施纯氮15kg以上,N:P2O5:K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

4. 注意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kg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适宜地区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 油菜主产区种植。

富油668油菜


品种名称富油668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湖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鄂审油2006004

选育单位湖北富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湖北富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中双4号的变异株,经系统选择育成的常规油菜品种。区试代号:富油2号。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植株较高,分枝部位较高,生长势较强。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侧裂2~3对,长柄叶叶片较厚,顶叶大。花黄色偏深,花瓣较大、较宽,呈侧叠状。主花序较长,角果较密、长度中等。区域试验中单株有效角果数320.2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68克。

产量表现

20032005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24公斤,比对照中双9号增产6.79%。其中:20032004年度亩产190.04公斤,比中双9号增产7.01%;2004~2005年度亩产184.44公斤,比中双9号增产6.56%,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育苗移栽9月1020日播种,移栽苗龄控制在30天以内,防止高脚苗,亩栽0.75万~0.8万株;直播9月25日至10月5日播种,亩栽1.0万~1.2万株。

2. 科学施肥。该品种需肥量较大,应重施底肥,必施硼肥,并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3. 加强管理。苗期视苗情进行化学调控,以防止倒伏;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和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油菜主产区种植。

杂油719油菜


品种名称杂油719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品审07070557

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A71R9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生育期220天左右,成熟一致性好。抗倒伏、抗寒性与抗菌核病均较强。千粒重3.7克左右,芥酸含量0.1%,每克饼硫苷含量为29微摩尔,粗脂肪含量39.35%。

产量表现

平均亩产量达205.6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一般江淮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每亩9000株左右。

适宜地区
适宜安徽省油菜区种植。

沣油737油菜


品种名称沣油737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国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09018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湘5A6150R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浓绿,叶柄短。花瓣深黄色。种子黑褐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231.8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天。平均株高152.6厘米,中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483.6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59克。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参加长江下游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5 公斤,比对照增产5.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9公斤,比对照增产16.99%;两年区试16个试点,13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7.7公斤,比对照增产10.56%。2008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7公斤,比对照增产9.5%。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0.3微摩尔/克,含油量44.86%。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16.69%,病指8.55;病毒病发病率5.93%,病指3.7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移栽宜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直播宜10 月中旬播种。

2. 合理密植:移栽密度每亩 0.8万株左右;直播密度每亩2.0万株左右。

3. 科学施肥:播前施足底肥,播后施好追肥,每亩底施硼肥1公斤。

4. 防治病虫害,重点做好菌核病的防治。

适宜地区
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