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油杂1号油菜

2020-07-13

品种名称万油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重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渝审油2002002

选育单位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29A与恢复系99R7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生育期215.6天。幼苗半直立,叶缘锯齿,叶片心脏形。株高193.9厘米,分枝部位7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匀生分枝型,株型紧凑。主序长80厘米左右,单株有效果数为449.1个,每果粒数16.9粒,花色黄,角果着生密度较大,种子圆形、饱满,黑褐色。千粒重3.75克。单株生产力25.6克。比中油821早1天左右。

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重庆市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37.18公斤,比对照增产21.54%。在2002年重庆市油菜区试中,6个参试点平均亩产138.17公斤,比对照种中油821增产14.12%。在2002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27.15公斤,比对照增产25.02%。

抗性

低抗病毒病、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与中油821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

播种时间9月20日左右。苗龄25~30天。种植密度0.7万~1.2万株/亩。亩施纯氮17公斤,纯磷9公斤,纯钾13公斤。其中底肥占65%,追肥占35%。苗期用呋喃丹防治地下害虫,用乐果和敌杀死防治蚜虫、菜青虫等食叶害虫,青荚期防治蚜虫。在油菜生长过程中注意抗旱排渍、中耕培土,增强植株抗倒力。拔除中心病株,预防和减轻病害发生。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市地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8006

扩展阅读

赣油杂1号油菜


品种名称赣油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赣审油2003001

选育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旱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114(中双2号变异不育株/中双2号选系98B114)98C602(杂5200连续自交系选)杂交选配的两系杂交油菜组合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全生育期196.3天。株高164.20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硬。分枝高度60.5厘米,一次分枝6.8个,全株有效角果数317.0个,每角粒数19.7粒,千粒重3.81克。

产量表现

20002002年参加江西省油菜区试,20002001年平均亩产120.2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5.3%;20012002年平均亩产115.7公斤,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7.71%,达极显著水平。

品质分析

硫甙含量29.8微摩尔/克。

抗性

抗倒性中等,菌核病病株率17.02%,病指4.54。

栽培技术要点

移栽于9月下旬播种、直播于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用种量移栽0.1公斤、直播0.2~0.3公斤,移栽密度33厘米16厘米,亩植0.8万~1万株;直播亩植1万~2万株。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氮、磷、钾合理施用,增施硼肥。做好清沟排渍和病虫害防治。

适宜地区
适宜江西省各地种植。

湘杂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湘杂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浙审油20040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厅农作局、浙江凤起农产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湘油11466,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苗期生长旺,植株较高,茎秆粗壮,分枝位低,角果着生密,角果粗长,丰产性较好。全生育期222.8天左右。株高155.9厘米,有效分枝位34.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1个,二次有效分枝5.8个,主花序长61.1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22.3个,每角实粒数22.1粒,千粒重3.75克。

产量表现

20012002年度参加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18.4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8.5%,未达显著水平;20022003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41.43公斤,比对照增产0.88%,未达显著水平;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95公斤,比对照增产20.85%,达极显著水平;三年区试平均亩产150.59公斤,比对照增产10.70%。20032004年度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2公斤,比对照增产15.49%。

品质分析

芥酸0.4%,硫甙44.24微摩尔/克,含油量40.73%。

抗性

抗性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微所鉴定,菌核病抗性较对照差,病毒病抗性与对照相仿。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全省推广种植。建议生长后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徽油杂1号油菜


品种名称徽油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1025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油AB900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腊粉中等,叶片长度较大,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较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平展,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褐色。全生育期232天,与对照秦油7号相当。株高158.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393.3个,每角粒数22粒,千粒重3.74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4千克,比对照秦油7号增产4.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0.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8.3%;两年平均亩产168.5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6.1%;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4.5%。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95%,饼粕硫苷含量20.45微摩尔/克,含油量43.69%。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19.72%,病指8.59;病毒病发病率3.93%,病指1.2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壮苗,苗龄控制在30~35天,10月下旬移栽,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用种量0.2~0.4千克,每亩密度18000~25000株。

2. 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千克、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追施苗肥,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千克,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0.2%的硼肥。

3. 防治病虫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上海、浙江及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沪油杂1号油菜


品种名称沪油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闽审油2011004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118A沪油15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平均全生育期186.8天,与对照高油605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叶面有腊粉和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淡黄色,花瓣侧叠。种子为黑褐色,分枝为匀生型。平均全生育期186.8天,比对照高油605长0.3天。平均株高154.59厘米,第一次有效分枝部位高61.28厘米,有效分枝数7.31个,主花序有效长度52.06厘米,结角密度1.21,角果长度6.62厘米,每株有效角果278.76个,每角粒数16.73粒,千粒重4.10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试,平均籽粒亩产152.19公斤,比对照高油605增产4.75%,增产不显著;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籽粒亩产106.64公斤,比对照增产5.80%,不显著。两年平均籽粒亩产129.50公斤,比对照增产4.67%。20092010年度全省生产试验,籽粒平均产量80.0公斤,比对照增产11.1%。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平均芥酸含量0.33%,硫苷含量25.01微摩尔/克,含油量41.12%。

抗性

两年省区试田间调查冻害率23.11%,冻害指数9.63%,菌核病发病率8.61%,病害指数4.52%。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种期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苗床亩播种量0.35~0.5公斤。直播密度每亩12000~15000株,移栽一般在苗龄30~35天,3~4片真叶时开始,移栽密度6000~8000株。亩施肥总量氮肥8~10公斤,磷肥3~5公斤,钾肥5~7公斤,硼砂1公斤,其中,氮肥总量的50%、磷、钾肥总量的80%作基肥;苗期和蕾薹期要用优质高效硼肥进行叶面追肥。苗床期重点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每亩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3两,兑水50~60公斤防治菌核病,5~7天后再防治一次。

适宜地区
福建省作冬油菜区。

白杂1号油菜


品种名称白杂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3003

选育单位陕西省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不育系58A恢复系143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系白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70天左右,苗期苗相匍匐,叶色深绿,叶面密被刺毛,深裂叶,生长势较强。返青后生长较快,开花较晚,但花期集中,灌浆速度快,成熟时株高120~150厘米,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10~12个,角粒数18~20粒,全株角数300~350个,千粒重2.6~3.0克。

产量表现

四年旱塬区试平均亩产120公斤。

品质分析

芥酸45.63%,含油量42.4%,对照秦油4号芥酸45.76%,含油量42.0%。

抗性

经陕西省植物保护所鉴定,白杂1号的发病株率为12.07%,病情指数为4.42,对照秦油4号病毒发病株率为16.97%,病情指数为6.39,白杂1号比对照分别低4.9%和2.51%。表现为耐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施肥:一般田块亩施碳酸氢铵50公斤或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也可施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0公斤,若播种时墒情较好,可用2.0公斤的尿素作种肥。

2. 播期:渭北塬区延安以南、洛南以北在8月20~25日,洛川以南在8月25~30日,同时要依据土壤墒情可抢墒播种。

3. 播种方式:用犁通沟溜籽,明沟浅播覆土,也可采用谷物施肥沟播机播种,每亩播量0.25~0.5公斤,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区,播前可用辛硫磷拌种。

4. 留苗密度:旱肥地一般亩留苗1.2万~1.4万株,旱薄地亩留苗1.4万~1.6万株。行距40厘米,株距12~17厘米。

5. 田间管理:油菜出苗后要及时用4.5%甲敌粉每亩1.5~2.0公斤撒施,防治油菜的黄曲跳甲等害虫。油菜4叶期时一次定苗清行,并及时的松土解夹,保证全苗,同时用甲敌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防治黑缝叶甲等害虫;11月下旬油菜越冬前培土冬苫,并根据苗情结合培土每亩施用尿素3~5.0公斤。油菜返青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4.5%甲敌粉每亩1.5~2.0公斤喷撒,或用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油菜茎象甲。初花期和灌浆期要加强对蚜虫的重点防治。成熟时适时收获。

适宜地区
适宜在陕西省渭北塬区,海拔1000~1300米的地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