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瓜褐腐病

2020-07-25

病害中文名: 飞碟瓜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Flying dish pumpkin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飞碟瓜
侵染部位: 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飞碟瓜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精选阅读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褐腐病
病害英文名: Golden-skin summer squash Choanephora we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笄霉
病原学名: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eley et Rav.) Thaxter
分类地位: 真菌界接合菌门毛菌纲毛霉目,笄霉属,瓜笄霉
病原介绍: 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 , 无色透明 , 无隔膜 , 不分枝 , 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泡囊 , 泡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 , 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 40~50(m), 小孢子囊生在球状泡囊上 , 小孢子囊大小 13~14 11~12(m), 小孢子囊含 2~5 个孢子 , 多为 3 个 , 大小 10~13 5~8(m), 多为单胞 , 柠檬形至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豇豆、烟草、辣椒外 , 还可侵染甘薯等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金皮西葫芦

侵染部位: 花、果实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金皮西葫芦染病,发病初期花和幼果呈水浸状湿腐、病花变褐腐败 , 病菌从花蒂部侵入幼瓜 , 向瓜上扩展 , 致病瓜外部逐渐变褐 , 表面生白色茸毛状物 , 后期可见褐色、黑色大头针状毛 , 高温、高湿扩展快 , 干燥时半个瓜变褐 , 无法食用。病原 Choanephora cucurbitarum (Berk. et Rav.)Thaxt. , 称瓜笄霉 , 属接合菌门真菌。孢囊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 , 长 3~6mm, 无色、无隔 , 端部宽基部渐狭 , 顶端产生头状膨大的泡囊 , 其上又生小枝 , 小枝未端又膨大为小泡囊 , 后又生小梗 , 顶端生出孢子 , 小型子包子 ( 分生孢子 ) 单胞 , 柠檬状或梭形 , 褐色或棕褐色 , 表面具纵纹 , 大小 12.5~21.3 8.8~12.5 m 。 该菌寄生性弱 , 除为害小西葫芦、金皮西葫芦外 , 还可侵染黄瓜、节瓜、金瓜、豇豆、烟草、辣椒、甘薯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 , 翌春侵染小西葫芦和金皮西葫芦的花和幼瓜 , 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 ,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 , 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栽培的金皮西葫芦 , 遇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 , 日照不足、湿气滞留、伤口多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地势高燥地块 , 施足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肥 , 加强田间管理 , 增强抗病力。(2)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采用高畦栽培 , 合理密植 , 注意通风 , 雨后及时排水 , 严防湿气滞留。 (4) 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 (5) 开花前至幼果期开始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40% 百菌清 ( 达科宁 ) 悬浮剂 600 倍液、 72% 锰锌?霜脲 ( 克露、霜霉疫净、凯克灵、双克菌、克菌宝、无霜、仙露等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黄瓜绵腐病


病害中文名: 黄瓜绵腐病
病害英文名: Cucumber damping off and hit cottony leak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腐霉属,瓜果腐霉
病原介绍: 菌丝体生长繁茂 , 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 , 无隔膜 , 直径 2.3~7.1(m) 。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 , 或呈不规则膨大 , 大小 63~725 4.9~14.8(m)。泡囊球形 , 内含 6~26 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 , 直径 14.9~34.8(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 , 同丝或异丝生 , 多为 1 个 , 大小 5.6~15.4 7.4~10(m) 。卵孢子球形 , 平滑 , 不满器 , 直径 14.0~22.0(m) 。该菌在年平均气温高的地方出现频率较高。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黄瓜
寄主英文名: cucumber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苗期染病 侵染幼苗的茎基部 , 引致幼苗猝倒。成株期染病主要为害果实 , 多在植株下部果实上发病 , 果实染病多从脐部或伤口附近出现水渍状斑点 , 后扩展为黄褐色水渍状大型病斑 , 病健部分界明显 , 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展至半个果实 , 造成果实腐烂 , 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除侵染黄瓜外 , 还为害丝瓜、西瓜、瓠瓜、冬瓜、节瓜、番茄、茄子、甜(辣)椒 等。北方棚室及长江以南地区发生普遍。病原 Pythium aphanidermatrum (Eds.) Fitzp. , 称瓜果腐霉 , 属卵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18cm 表土层越冬 , 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 ,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 ,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 , 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 , 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 , 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 , 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子孢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 15~16 ℃ , 温度高于 30 ℃受到抑制 ; 适宜发病地温 10 ℃ , 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 , 但病菌尚能活动 , 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 利于发病。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 , 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 , 抗病力弱 , 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 , 地温低 , 光合作用弱 , 瓜苗呼吸作用增强 , 消耗加大 , 致幼茎细胞伸长 , 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 , 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 1~2 片真叶期发生 ,3 片真叶后 , 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 , 果实易染病。防治方法 (1) 种子和床土消毒用 30% 苯噻氰 ( 倍生 ) 乳油 1000倍液浸泡黄瓜种子 6 小时后带药催芽直至播种。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 , 如用旧园土 , 有带菌可能 , 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1g 对水 3000倍喷洒苗 床 , 也可把 lg 绿亨 1 号对细土 15~20kg。 或 30% 多?福 (苗菌敌) 可湿性粉剂4g , 或 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9g+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g 对细土 4~5kg 拌匀 , 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 17~20cm 深 , 水渗下后 , 取 1/3 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 , 播种后再把其余 2/3 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 , 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 防效明显。 (2) 营养土消毒 连年种植蔬菜的营养土 , 育苗时也要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每立方米营养土用 1.5 g , 对水 3000倍均匀喷洒营养土 , 拌匀后装盆或育苗盘再播种。 (3) 加强苗床管理 ,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 , 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 , 播前一次灌足底水 , 出苗后尽量不浇水 , 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 , 不宜大水漫灌。 (4) 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或雨雪天气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 , 严防瓜苗徒长染病。 (5) 果实发病重的地区 , 要采用高畦栽培 , 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 , 前期宜少浇水 , 多中耕 , 注意及时插架 , 以减轻发病。 (6) 发病初期喷淋 30% 苯噻氰(倍生) 乳油 1200 倍液 , 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 2~3L, 或 15% 恶霉灵 ( 土菌消 ) 水剂 450 倍液、 3% 恶霉?甲霜 ( 广枯灵 ) 水剂 1000 倍液。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ytophthor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大雄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大雄疫霉
病原介绍: 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茎、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称大雄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中文名: 西芹缺钙心腐病
病害别名: 西芹心腐病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西芹

侵染部位: 叶、茎、根
病害症状: 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
发病规律: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
病害分类: 营养失调
防治办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总体描述: 症状 芹菜心腐病在我国发生普遍 , 是为害严重的一种生理病害。芹菜、西芹缺钙时 , 生长点的生理活动受阻 , 中心幼叶枯死 , 同时附近新叶的叶顶、叶脉间产生白色至褐色斑点。斑点融合后 , 与之相连的叶缘枯死 , 叶片萎缩。生长点中的嫩组织初为褐色至深褐色 , 后变黑枯死 , 因此又称心腐病。病害向下延伸到茎基和根部 , 发展很快 , 茎表面变褐干枯 , 剖开生长点 , 内部中空 , 呈褐色干腐状 , 略有酸味 , 后干枯但植株可继续存活。该病病程较长。缺钙株瘦小 , 如系采种株产量锐减。拔根观察可见根系少 , 呈黄褐色至黄棕色 , 根分枝 , 但根毛少 , 植株无新鲜感。该病易与细菌软腐病混淆。软腐病发病快、病程短 , 常造成植株夭折 , 并散发硫化氢恶臭。病因 缺钙会迅速出现心腐。若缺硼 , 即使有钙也不能利用 , 仍然要发生心腐 ; 若土壤中盐类浓度高 , 土壤中 EC 1.5ml 以上 , 钙也不能被利用会迅速出现心腐。此外 , 土壤水分少 , 干燥快 , 硼、磷、铝吸收减少易出现各种障碍 , 其中不仅硼吸收不正常 , 随之钙吸收也不正常 , 心腐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择中性腐殖质含量高保水性能好的土壤种植芹菜。酸性土壤每 667㎡ 施入 50~80kg 石灰 ; 碱性土壤施人生石膏粉 50~100 kg , 使土壤 pH 值达到或接近 pH6.5 。 (2)667 ㎡ 施人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3000kg, 使土壤通气性好。前期氮、钾肥应充足 , 但后期不要大量施用氮、钾肥 , 否则会妨碍芹菜对硼、钙的吸收和利用。 (3) 夏季提倡采用遮阳网覆盖 , 浇水均匀适量 , 防止地温上升和干燥 , 保持土壤水分充足。 (4) 田间出现上述心腐病症状时 , 叶面喷施美林高效钙 , 将母液按 1:300 的比例对水喷施 , 也可喷洒 0.4%~0.5% 的硝酸钙或 0.5% 的氯化钙溶液或 1% 的过磷酸钙溶液 , 隔 5~7 天 1 次 , 连喷 2~3 次 , 每 667㎡ 用量为 0.4~0.5kg。(5) 冬季大棚中栽植芹菜 , 要注意提高大棚内的地温 , 少施铵态氮 , 多施硝态氮 , 有条件的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调整土壤中 N、P、K、B、Ca 等元素含量 , 使土壤 EC 值为 0.5~1ml时 , 以利 Ca 的吸收和利用。注意钙肥不能与畜粪尿等含氮的肥料混合施用或贮存 , 否则会造成氮素挥发 , 也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或混存 , 否则磷肥效降低。

茴香镰孢根腐病


病害中文名: 茴香镰孢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Fennel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镰刀菌属
病原学名: Fusarium sp.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
病原介绍: 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茂密的棉絮状菌丝 , 分生孢子梗无色 , 上端为产孢细胞 , 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 , 常有大、小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多胞无色 , 略弯曲 , 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 有厚垣孢子。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茴香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苗期染病 : 根及根茎部变褐腐烂 , 严重时幼苗萎蔫死亡。湿度较大时 , 常可见病部产生少量白色霉状物。成株染病 : 外部叶片打焉 , 病情进一步扩展后常引起全株萎蔫死亡。检视根部 , 根茎部、根上产生褐红色至黄褐色坏死 , 后期变成褐色至深褐色 , 造成根部朽腐 , 易拔出。 湿度大或株间荫蔽不通风病部产生少量白霉 , 别于茴香菌核病。
发病规律: 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 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 , 如地势低洼、湿度大、管理跟不上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与非伞形花科蔬菜 2~3 年轮作。 (2) 提倡采用高畦栽培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以减少发病。 (3) 发病重的地块 , 于播种或移栽前每 667m2 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5kg,拌细土 40~50kg, 充分拌匀后穴施或沟施。 (4)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50% 多菌灵悬浮剂 6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净 ) 可湿性粉剂 9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 : 根及根茎部变褐腐烂 , 严重时幼苗萎蔫死亡。湿度较大时 , 常可见病部产生少量白色霉状物。成株染病 : 外部叶片打焉 , 病情进一步扩展后常引起全株萎蔫死亡。检视根部 , 根茎部、根上产生褐红色至黄褐色坏死 , 后期变成褐色至深褐色 , 造成根部朽腐 , 易拔出。 湿度大或株间荫蔽不通风病部产生少量白霉 , 别于茴香菌核病。病原 Fusarium sp., 称一种镰刀菌 , 属半知菌类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 , 无色 , 具隔膜 2~4 个 , 多为 3 个 , 大小 22.5~52.6 4.5~5.9 m。有时产生近圆形至卵圆形小型分生孢子 , 单胞无色。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在土壤中存活 , 遇有适宜的发病条件 , 如地势低洼、湿度大、管理跟不上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与非伞形花科蔬菜 2~3 年轮作。 (2) 提倡采用高畦栽培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以减少发病。 (3) 发病重的地块 , 于播种或移栽前每 667m2 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5kg,拌细土 40~50kg, 充分拌匀后穴施或沟施。 (4)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50% 多菌灵悬浮剂 600 倍液或 35% 福?甲 ( 立枯净 ) 可湿性粉剂 900 倍液、 50% 氯溴异氰尿酸 ( 灭菌成 ) 可溶性粉剂 1000 倍液。

番茄脐腐病发生原因研究进展


一百多年前,已经有脐腐病是一种生理病害的报道(Selby,1896),到了20世纪40年代,有人通过试验证明番茄脐腐病与钙素营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目前普遍认为缺钙尤其是果实顶端缺钙是引起番茄脐腐病的主要原因。但是以此为理论依据还不足以解释番茄脐腐病发生的机理。尽管脐腐病的研究历史已过百年,但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还没完全搞清楚。

1 发病症状

脐腐病发生时,首先在果实顶端出现一个或几个凹陷的斑点,渐渐变为暗绿色的斑块。从发病开始大约一周后,病斑扩展到最大面积,最后收缩或萎陷,在胎座的顶端形成一凹陷的革质状枯斑,病斑附近的果皮也从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脐腐病一旦发生,果实会提前成熟,并且比正常的果实小。脐腐病的初始发病期一般是在开花后的12-15天,这一时期果实体积增长相对较快,对钙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容易引起局部缺钙,导致脐腐病的发生。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果实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生。

2 缺钙与番茄脐腐病

之所以把缺钙作为导致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番茄果实的顶端,Ca2+的含量最低,并且通常情况下发病果实中Ca2+的含量比正常的果实低。在Ca2+含量非常低的土壤中种植番茄,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并时常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叶片失绿,根和茎的伸长受阻,根尖、茎尖坏死等,因此在果实膨大期,喷施钙肥,尤其是在缺钙的条件下,可以降低脐腐病的发生率。 起初把脐腐病的症状表现归因于细胞壁失去了弹性,后来发现在细胞萎陷之前,由脐腐病引起的症状已表现出来。众所周知,钙对维持膜的完整性和选择透性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脐腐病发生时,由于缺钙而导致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增加了通过细胞膜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导致膨压丧失,细胞液进入细胞间隙,使发病早期出现了水渍状病斑。但是有些学者发现发生脐腐病的果实与正常的果实相比,钙的含量没有大的差别。Franco(1999)发现即使果实顶端Ca2+浓度很高,也有脐腐病发生相当严重的现象。如果植株生长缓慢,即使在缺钙的条件下,脐腐病也不会发生。

3 环境的影响

3.1 生长抑制因子

盐胁迫、水分胁迫和铵毒害都可以诱导脐腐病的发生。自从Robbins(1937)报道增加盐的浓度会阻碍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以来,许多学者对高盐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做了大量的试验,取得了与Robbins相吻合的结果。但是也有人得出与此相矛盾的结果,对栽培在棉渣上的番茄增施NaCl,既没有提高脐腐病发生率,也没有降低果实中Ca2+的含量。所以,关于盐与脐腐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关于水分胁迫与脐腐病的关系,也有众多的学者进行了研究。Selby(1896)首先提出脐腐病的发生与土壤干旱有关。有的学者认为脐腐病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因于水分胁迫,而是水分胁迫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Obreza等发现当水分胁迫增加时,脐腐病发生率只是偶尔有增加的现象。据Adams等(1993) 报道,土壤含水量过高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 Robbins(1937)、Gerard(1968)等发现不仅植物吸收水分受阻加重了脐腐病的发生,而且过高的蒸腾速率也可以提高发病的机率。 在高温等逆境条件下,铵态氮肥阻碍了植株的生长,果实的发育,并且提高了乙烯的放出量,引起叶子的偏上生长。因此施用铵态氮肥或增加肥料中NH4+/N03-的比例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生率,加重病情。沙培番茄在坐果期施用铵态氮肥,一周内就会诱导脐腐病的发生。 以上这些因素通过间接地阻碍Ca2+向果实的供给导致局部缺钙而引起脐腐病的发生,其发生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阻碍根部对Ca2+的吸收;②使Ca2+在植株中的运输受阻;③叶片与果实对Ca2+的竞争效应。

3.2 生长促进因子

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因子也能诱导脐腐病的发生。在有效氮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植株生长较快,而脐腐病发生的机率也相应的提高,尤其是在第一穗花开放之前,植株生长过快更容易诱发脐腐病。在果实膨大期,如果增加光照时间,提高温度,或者提高温度与增加光照相结合,这些生长促进因子都可以提高脐腐病的发病率。由此看来,在番茄花期喷施一些生长抑制剂可以降低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如施用GA合成抑制剂或堆肥来降低氮的吸收等。 有些学者认为,生长旺盛的植株脐腐病的发生率较高是由于细胞膜的生物合成需要较多的Ca2+,尤其在果实膨大期,细胞分裂和生长迅速,供应的Ca2+不能满足果实发育的需要。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生长迅速和易发病的品种却不发病。

3.3 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脐腐病发生并不能只归因于某单一因子。对于Ca2+与番茄脐腐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怀疑。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其他因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分胁迫与较高的蒸腾速率,水分胁迫与较高的温度,高温与高浓度的NH4+,盐胁迫与高温等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番茄脐腐病发生率,加重了发病果实的症状。 生长抑制因子和生长促进因子相互结合也可能导致番茄发生脐腐病。Adams等(1993)指出,脐腐病发生的原因通常是光照、温度和影响Ca2+吸收的环境胁迫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可能是诱发脐腐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高温、营养过剩、盐胁迫的条件下,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不同因子作用的先后顺序对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开始灌溉条件较好的植株移到干燥的环境中,或者遮荫条件下生长旺盛、果实正常的植株移到没有遮荫的温室中,脐腐病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同样的植株,如果光照的时间较短,移到光照较强和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就比那些经过较长时间光照处理的植株较易发生脐腐病。

4 小结

番茄脐腐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难说每次发病是由哪种具体的因子引起。大部分的报道都是从环境因子与Ca2+相互作用探究其发生的原因。Pill(1978)提出番茄脐腐病是一个数量性状的现象,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论是对番茄还是对其他作物,快速生长的器官内Ca2+浓度的降低和K+/Ca2+比例的升高都是反映生长速率的重要生理指标,且生长速率与GAs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喷施外源GAs可以提高番茄脐腐病的发病率。因为GAs能够阻碍Ca2+吸收和运输。喷施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以提高植株内Ca2+的浓度。Ca2+能够保护膜的完整性,降低渗透性,阻止胁迫因素引起的离子渗漏,GAs与Ca2+有着相反的作用,它可以破坏膜的完整性,增加膜的透性。因此对脐腐病敏感的品种不仅会由于Ca2+浓度太低而发病,而且GA的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在番茄幼果中发现较高浓度的有生理活性的GA、较低的Ca2+浓度时,脐腐病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但是,植株生长旺盛,Ca2+浓度较低并不一定预示着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就高。因为细胞膨压的丧失和溶质的渗漏,可能只在由于各种胁迫因素如高盐、土壤水分缺乏、铵中毒而引起的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发生。当然,这些胁迫因素只有超过一定的限度才会诱导发病,而轻度胁迫还可增加植株对逆境的忍耐能力,降低脐腐病发生的机率。因为在轻度的逆境下,可以诱导ABA的合成,ABA可以降低GA的活性,提高植株对Ca2+的吸收能力。 综上所述,Ca2+在发生番茄脐腐病原因中所担当的角色应该重新定位。尽管缺钙与脐腐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再把它看成是第一位的或独立的因素,番茄脐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不只是因为果实中Ca2+浓度过低。因此,控制番茄发生脐腐病的措施不应该只集中在提高果实内Ca2+的水平上,而应该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使植株保持适宜的生长速度,避免生长环境的急剧变化,减少几种环境胁迫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脐腐病发生的目的。

蛇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蛇瓜,拼音:shéguā

拉丁学名:TrichosanthesanguinaL.

别称:蛇王瓜、蛇豆、蛇丝瓜、大豆角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葫芦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

族:南瓜族,属:栝楼属

形态特征

蛇瓜一年生攀援藤本;茎纤细,多分枝,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及疏被长柔毛状长硬毛。叶片膜质,圆形或肾状圆形,长8-16厘米,宽12-18厘米,3-7浅裂至中裂,有时深裂,裂片极多变,通常倒卵形,两侧不对称,先端圆钝或阔三角形,具短尖头,边缘具疏离细齿,叶基弯缺深心形,深约3厘米,上面绿色,被短柔毛及散生长柔毛状长硬毛,背面淡绿色,密被短柔毛,主脉5-7条,直达齿尖,细脉网状;叶柄长3.5-8厘米,具纵条纹,密被短柔毛及疏被柔毛状长硬毛。卷须2-3歧,具纵条纹,被短柔毛。花雌雄同株。雄花组成总状花序,常有1单生雌花并生,花序梗长10-18厘米,疏被短柔毛及长硬毛,顶端具8-10花,花梗细,长5-12毫米,密被短柔毛;苞片钻状披针形,长3(-5)毫米;花萼筒近圆筒形,长2.5-3厘米,顶端略扩大,径4-5毫米,密被短柔毛及疏被长柔毛状硬毛,裂片狭三角形,长约2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反折;花冠白色,裂片卵状长圆形,长7-8毫米,宽约3毫米,具3脉,流苏与花冠裂片近等长;花药柱卵球形,长约3毫米,花丝纤细,长约2毫米;退化雌蕊具3枚纤细分离的花柱。雌花单生,花梗长不及1厘米,密被长柔毛;花萼及花冠同雄花;子房棒状,长2.5-3厘米,径约3毫米,密被极短柔毛及长柔毛状硬毛。果实长圆柱形,长1-2米,径3-4厘米,通常扭曲,幼时绿色,具苍白色条纹,成熟时橙黄色,具种子10余枚。种子长圆形,藏于鲜红色的果瓤内,长11-17毫米,宽8-10毫米,灰褐色,种脐端变狭,另端圆形或略截形,边缘具浅波状圆齿,两面均具皱纹。花果期夏末及秋季。

生长习性

蛇瓜喜温、耐湿热,肉质根,根系发达,在15~40℃的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0~35℃,各种类型土壤均可栽培。蛇瓜的全生育期约180~200天。蔓性草本,生长势旺盛。

药用价值

蛇瓜性凉,入肺、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润肺滑肠。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肉质松软,清暑解热,利尿降压。

蛇瓜图片

瓠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瓠瓜,拼音:hùguā

拉丁学名:Lagenariasicerariavar.hispida.

别称:瓠子、扁蒲、葫芦、夜开花、乌瓠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堇菜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葫芦亚科

族:冬瓜族,属:葫芦属

形态特征

瓠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有时也产生两性花,但所结的果实常为畸形果,无食用价值。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故有别名“夜开花”。雄花多生在主蔓的中、下部,雌花则多生在主蔓的上部。侧蔓从第1~2节起就可着生雌花,故以侧蔓结果为主。瓠果,开花后10~20天即可采收,其幼嫩的果皮及胎座柔嫩多汁,可食用;老熟后果皮硬化,胎座组织也干枯,不可食。观赏葫芦或称小葫芦。果实长仅10厘米左右,有一细腰或一长果颈。5个变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n=22,可相互杂交。

生长习性

瓠瓜为喜温植物。生长适温20~25℃。栽培时一般先育苗、然后定植到露地。不耐涝、旱,在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溉。

药用价值

性味
果实:甘、淡,平。
种子:甘,平。
果壳:甘、苦,平。
茎、叶、花、须:甘,平。
功能
果实:利水,消肿,通淋,散结。
种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果壳:利水,消肿。
茎、叶、花、须:解毒,散结。

瓠瓜图片

匏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匏瓜,拼音:páoguā

拉丁学名: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depressa(Ser.)Hara

别称:匏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

族:,属: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老熟后可剖制成器具。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由于成熟的匏瓜果实对半剖开后可以做水瓢使用,所以很多地区专门种植匏瓜做水瓢,也叫它“瓢葫芦”。匏瓜是棚架式种植的蔬菜,既可食用,又可遮阳纳凉、美化庭院,是农村家庭的最爱。而且匏瓜富含矿物质钙、磷、铁,对骨骼、牙齿的发育,很有助益。

生长习性

匏瓜是棚架式种植的蔬菜,既可食用,又可遮阳纳凉、美化庭院,是农村家庭的最爱

药用价值

匏瓜果味甘甜、性凉,入肺、脾、肾经,具清热、利尿、解暑、除烦、止渴等功效。 

匏瓜图片

香炉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香炉瓜,拼音:xiānglúguā

拉丁学名:CucurtbitamaximaDuch.

别称:鼎足瓜、金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葫芦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原始花被亚纲

族:,属:南瓜属

形态特征

香炉瓜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该瓜叶为全缘叶,有软毛,茎横切面圆形,花圆筒形,花冠黄色,果面桔红色,脐部灰白色,果肉橙黄色,瓜形上圆下方,中间有带痕,下部有2~5个小包凸起,瓜皮颜色上红下白,很象庙里的香炉,故而得名。种子长1.6~2.2厘米,最低发芽温度15℃,适宜温度25~30℃;生长适宜温度25~30℃,在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雌花发育,生育期110天左右。耐贮运。

生长习性

香炉瓜大棚和露地均可栽培,播种时间根据当地的终霜早晚而定。

药用价值

香炉瓜可炒食、红烧,对糖尿病和肾炎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的特种蔬菜。

香炉瓜图片

臭瓜


植物名称臭瓜

学名Cucurbita foetidissima

异名 水牛瓜
所 属 科葫芦科

所 属 属南瓜属

分布 原产于墨西哥及美国南部。生干燥地。1976年引入我国,现正在试种中。

描述 多年生蔓生草本。茎长达数米,粗糙,被硬毛,卷须分枝。根大,胡萝卜状。单叶,互生,卵状三角形,厚而成肉质,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截形,长10~30厘米,通常3~5裂,边缘具细牙齿,上面粗糙,下面被灰白色毛。花单生,雌雄同株,黄色,钟状,长和直径约5~10厘米;花梗长2~5厘米。瓠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径5~8厘米,光滑,橙绿黄色,果肉纤维质并具苦味。花期5~9月,果期8~10月。

用途 种子可榨油。

长丰白瓜


品种名称长丰白瓜

分类 瓜类-菜瓜
学名Cucumis melo L. var. flexuosus Naud.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菜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蔓生,该品种生势强,耐热,抗性及分枝力较强,叶绿色,果实长棒形,瓜长35~40厘米,瓜条均匀,皮白色,白筋,单瓜重350~400克,夏秋栽培从播种至初收35~45天,可延续采收20~30天。品质优,耐热,产量高。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量为1500~2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 广州地区4~7月播种,直播或育苗移栽。

2. 宜选择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植。

3. 每667平方米用种量为75~100克。单行植,株距15~20cm。

4.在主蔓及子蔓4~5片真叶时打顶,选留3~5个健壮子蔓,子蔓长50~60厘米时再次打顶。

5.施足基肥,定植后注意浇水,在果实开始膨大和膨大后均要进行追肥。

6.注意加强对白粉病、疫病、枯萎病、病毒病及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地区
适宜南方大部分地区种植。

老鼠瓜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老鼠瓜,拼音:lǎoshǔguā

拉丁学名:

别称:金芒果瓜、彩瓜、变色瓜

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葫芦目,亚目:

科:葫芦科,亚科:

族:,属:栝楼属

形态特征

老鼠瓜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印度、马来西亚一带,观赏食用兼得,株结瓜30~50个,单瓜重350~600克,幼瓜白带绿花纹,远看如一只只老鼠,所以称老鼠瓜,由黄、橙、红等色,红色为成熟,剥开外皮,里面是一粒粒红玛瑙般的果实,入口滑嫩清爽,有补血健胃之作用。嫩瓜食用味道好,炒菜或做汤口味清香。

生长习性

老鼠瓜适应性强,对光照要求不严,耐高温,耐干旱,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为宜。

药用价值

味辛,温,无毒。入肺、胃、肾经。宣肺豁痰,温中利气。治寒饮内盛,咳嗽痰滞,胸膈满闷。

老鼠瓜图片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