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轮纹病

2020-07-25

病害中文名: 苦苣轮纹病
病害英文名: Bitter sowthistle circular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微疣匐柄霉
病原学名: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匐柄霉属,微疣匐柄霉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5 根束生 , 褐色 , 顶端色稍淡 , 基部细胞稍大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呈截形 , 有 1~6个横隔膜 , 大小 15~51 6~8 m。分生孢子椭圆形 , 卵形 , 单生、淡褐色至褐色 , 无嘴喙 , 具纵横隔膜 , 隔膜处有溢缩 , 充分成熟后 , 表面具微疣 , 大小 24~47 10~20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叶片上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 , 后扩展成 3~10mm 大小 , 近圆形至扁圆形病斑。 病斑褐色至灰褐色 , 中间颜色略淡 , 边缘深褐色 , 表面有轮纹。湿度大时 , 病斑上略现灰黑色霉。严重时叶片上病斑满布 , 致叶片枯死。病原 Stemphylium chisha (Nish.) Yamamoto,称微疣匐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 2~5 根丛生或单生 , 直或略弯曲 , 顶端常较宽或膨大 , 截形 , 褐色。分生孢子单生 , 椭圆形至卵形 , 浅褐色或褐色 , 有纵、横隔膜 , 成熟后表面生微疣。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 , 出苗后就可侵染发病 ,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又可进行再侵染 , 潜育期 5~7 天。气温 18~22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非菊科蔬菜进行 2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初始菌源。 (2) 适期播种 , 不要过密 , 及时追肥浇水 , 使植株健壮 , 提高抗病力。(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扩展阅读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violet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紫卷担菌
病原学名: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紫卷担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病原中文名: 紫纹羽丝核菌
病原学名: Rhizoctonia crocorum F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病原 Helicobasidium pirpureum Pat.异名P.mompa Thanaka Jacz. 称紫卷担菌(桑羽纹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可见紫褐色菌索或菌核。菌丝外生和内生,壁薄,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菌索、菌核。菌核半圆形,大小0.86~2.06(m),红紫色。子实体扁平,毛绒状深褐色;子实层浅紫红色,担子上着生担子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弯向一侧,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 ~ 406 ~ 7 (m);担子每个细胞上长出1小梗,小梗顶端着生1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肾脏形,顶圆基部狭,大小10 ~ 255 ~ 8 (m)。该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致豆科、菊科、蔾科、蓼科、伞形花科多种紫纹羽病。无性态为Rhizoctonia crocorum Fr.称紫纹羽丝核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苦苣菜灰霉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菜灰霉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sowthistle gra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学名: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苦苣菜葡萄孢
病原介绍: 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菜

侵染部位: 茎、花

病害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
发病规律: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苦苣菜、苣荬菜的茎、花器及花托上染病后呈水渍状,并长出灰色至灰白色霉层。病原 Bortytis sonchina X. Y. Wang, L.X.Zhang Z.Y. Zhang sp. nvo.称苦苣菜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在PDA上菌落初白色,后为白至灰白色,棉絮状,具腥味;菌丝纤细无色,具隔膜,宽2.6~5.1(m);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生少分枝,大小1500 ~ 35007.7 ~ 15.4 (m),全壁芽生葡萄孢式产孢,产孢细胞球形;分生孢子淡褐色,圆形至近圆形,个别椭圆形,大小6.8 ~ 13.56.8 ~ 13.5(m), 群体灰褐色。菌核少,单生,小,圆形,直径1~2(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 体中营腐生生活 , 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 , 在田间存活期较长 , 遇到适合条件 , 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 , 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菌丝生长温限 4~ 32 ℃ , 最适温度 13~21 ℃ , 高于 21 ℃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28 ℃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 1~28 ℃ , 同时需较高湿度 ; 病菌孢子 5~30 ℃均可萌发 , 最适 13~29 ℃ ; 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 , 尤在水中萌发最好 , 相对湿度低于 95% 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 , 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 ,1~4 ℃接种后 1 个月产孢 ,20 ℃接种后 7 天即产孢 ; 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 , 只要具备高湿和 20 ℃左右的温度条件 , 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 , 为害时期长 , 菌量大 , 防治比较困难。无公害防治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 , 又易产生抗药性 , 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 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 , 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 , 增加白天通风时间 , 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 , 达到控病的目的。 (2) 及时拔除病株 , 携出田外烧却。(3) 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 65% 甲硫?霉威 ( 万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100 倍液或 50%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 50%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50%乙烯菌核利 ( 农利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 30%异菌脲?环己锌( 灰斑王 ) 乳油 1000倍液、 45% 特克多悬浮剂 1000 倍液、 50% 百?硫悬浮剂 600倍液、 50% 多菌灵胶悬剂 800倍液或 40%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200倍液、 50% 灭霉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600 ~700倍液。隔 7~10 天一次 , 连续喷洒 2~3 次。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中文名: 苦苣敌敌畏烟害
病害英文名: Endive DDVP smoke injure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
发病规律: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
病害分类: 有害物质
防治办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总体描述: 症状 在棚室中栽植苦苣等绿叶蔬菜时,苦苣叶片上产生许多白色坏死斑点,或叶尖和叶缘黄化卷曲,严重的坏死区叶片枯焦,且向叶中间扩展,致一片片叶子干枯,多全株受害,发展快,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即显症,未见病征。病原 在棚室封闭的条件下点燃了自制的或商品敌敌畏烟剂等杀虫剂熏杀白粉虱、蚜虫、红蜘蛛时,用药量过大,超过了苦苣能够忍受的量,就会发生敌敌畏药害或烟害。棚室干燥或气温高受害重。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产生烟害后马上通风换气降温。(2)及时浇水,增加土壤含水量。(3)不要使用非商品烟雾剂,使用商品烟雾剂时不要加大用药量,或延长熏烟持续时间,以免产生药害。

辽北地区苦苣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技术
苦苣别名花叶菜,属于一二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东印度,是欧洲的重要生食蔬菜之一。我国栽培历史不长。仅在大城市郊区有少量栽培。近年来,铁岭市也有少量种植。
1. 种植
苦苣菜栽培季节主要分为春、秋两季。辽宁地区特别是辽北地区在4月末~9月初可在露地种植。如果利用保护地在早春及冬季结合保护地栽培等措施,更容易做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进行舂播应提早,可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利用温床育苗,当有7~9片叶时定植,株距20厘米,行距30厘米。露地播种可行直播,但需间苗以利植株生长。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种,于当年冬季收获;晚秋播种,于翌年3~4月收获。
2. 田间管理
苦苣在生长期间要根据植株长势及天气状况进行浇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长前期需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浇水的原则为:幼苗期不干不湿,防止秧苗老化和徒长。发棵期适当控制水分,使根部向深发展。莲座期后叶部生长迅速,要保证供水充足:生长后期和采收前水分不能过多,以免导致软腐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同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到生长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叶片生长,使其增大增厚,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当植株叶簇长茂盛后,将外叶扶起,束扎顶部并培土,经2~3周即能获得内叶黄白的苦苣。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秋冬季可将植株移栽在阳畦或存于菜窖进行软化。
3. 留种
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厘米。在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
4. 采收
苦苣可在叶片旺盛生长期开始时,剥外叶分批采收上市。一般播种后90~100天,叶片已充分长大,外观植株丰满时可整株采收。采后的苦苣很容易失水萎蔫,需及时上市,或加工净菜上市,把苦苣清洗干净后,在荫凉处晾去余水,再用保鲜膜包装,贮存于2~4℃库内,陆续上市。

蕺菜紫斑病


病害中文名: 蕺菜紫斑病
病害英文名: Heartleaf houttuynia Pseudocercospora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蕺菜假尾孢
病原学名: Pseudocercospora houtthuyniae (Togashi Kats.)Guo W. X. zhao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假尾孢属,蕺菜假尾孢子
病原介绍: 子实体生在叶背。菌丝体内生。子座在气孔下 , 小 , 褐色至深褐色 , 直径 20~30m。分生孢子梗 3~15 个一簇至紧密簇生 , 浅青黄褐色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 有齿突 , 上部有时曲膝状 , 顶部圆至圆锥形 , 有 0~6 个隔膜 , 大小 15~85 3~5 m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浅青黄色 , 直立或弯曲 , 顶部近尖细至钝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 具隔膜 3~12 个 , 大小 40~125 3~ 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蕺菜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初时病斑近圆形 , 绿色、灰绿色至灰褐色。后期 , 叶面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至浅褐色 , 边缘暗褐色至近黑色 , 有时无明显边缘 , 大小 5~15mm;叶背面黄褐色至灰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夏或越冬。翌年 , 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 一般 7~8 月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一直延续到收获。高温高湿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及氮肥施用过量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 及时摘除病叶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 加强管理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时病斑近圆形 , 绿色、灰绿色至灰褐色。后期 , 叶面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至浅褐色 , 边缘暗褐色至近黑色 , 有时无明显边缘 , 大小 5~15mm;叶背面黄褐色至灰褐色。病原 Pseudocercospora houtthuyniae (Togashi Kats.)Guo W. X. zhao, 称蕺菜假尾孢子,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实体生在叶背。菌丝体内生。子座在气孔下 , 小 , 褐色至深褐色 , 直径 20~30m。分生孢子梗 3~15 个一簇至紧密簇生 , 浅青黄褐色 , 直立或弯曲 , 分枝 , 有齿突 , 上部有时曲膝状 , 顶部圆至圆锥形 , 有 0~6 个隔膜 , 大小 15~85 3~5 m 。分生孢子倒棍棒形 , 浅青黄色 , 直立或弯曲 , 顶部近尖细至钝 , 基部倒圆锥形平截 , 具隔膜 3~12 个 , 大小 40~125 3~ 4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夏或越冬。翌年 , 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 一般 7~8 月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一直延续到收获。高温高湿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及氮肥施用过量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 及时摘除病叶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2) 加强管理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3) 发病初期喷洒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芦笋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oma stem spot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病原 Phoma lanceolata (Cke. et Ell.) Sacc. = Macrophoma lanceolata (Cke.et Ell.) Berl . Vogl.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暗褐色,直径123 ~ 200 (m);孔口突露,乳突状,大小13 ~ 19 (m),无分生孢子梗,产泡细胞宽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8 ~ 276 ~ 11(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大蒜小粒菌核病


病害中文名: 大蒜小粒菌核病
病害英文名: Garlic Ciborinia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葱叶杯菌
病原学名: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Sclerotinia allii Sawada
分类地位: 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柔膜菌目,叶杯菌属,葱叶杯菌
病原介绍: 菌核形成于寄主表皮下 , 片状至不规则形或近椭圆形 , 萌发时产生 4~5 个子囊盘。子囊筒状 , 大小 184~212 12~18m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单胞 , 无色 , 大小 17~21 7~11m。病菌发育适温 25 ℃。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大蒜

侵染部位: 整株
病害症状: 染病大蒜叶尖、花梗顶尖开始变黄 , 逐渐向基部扩展 , 造成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呈枯白色 , 与白腐病症状十分相似。后叶鞘基部、根部腐烂变褐 , 病部有白霉层 , 夹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菌核 , 且多分布在近地表处。
发病规律: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蒜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染病大蒜叶尖、花梗顶尖开始变黄 , 逐渐向基部扩展 , 造成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呈枯白色 , 与白腐病症状十分相似。后叶鞘基部、根部腐烂变褐 , 病部有白霉层 , 夹有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菌核 , 且多分布在近地表处。病原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称葱叶杯菌。异名 Sclerotinia allii Saw.,旧称大蒜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黑色 , 扁平 , 薄片状 , 一般椭圆形至长椭圆形,0.3~2.5m, 子囊盘 4~5 个生在菌核上 , 盘状 , 有柄 , 直径 0.8~2mm, 高 1~3mm, 柄基部黑色 ; 子实层带褐色 ; 子囊圆柱形 , 基部窄 , 具 8 个子囊孢子,184~212 12~18m;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无色 , 单细胞 , 两端具微小油滴群,17~21 7~11m;侧丝线形 , 顶部稍膨大 , 下部分枝 , 具隔。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蒜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苋菜黑斑病


病害中文名: 苋菜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 Edible amaranth black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苋黑斑链格孢
病原学名: Alternaria amaranthi (Pk.) Venk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苋黑斑链格孢
病原介绍: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7 根成束 , 褐色 , 顶端色浅 , 有隔膜 2~6 个。分生孢子倒棒形 , 褐色 , 嘴喙略长 , 色浅或近无色 , 孢身有横隔膜 3~9 个 , 纵隔膜 0~5 个 , 隔膜处稍溢缩 , 嘴喙由孢身渐细 , 有横隔膜 0~2 个。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苋菜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初生水渍状褐色小斑点 , 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大小 5~10 mm,浅褐色至灰褐色 , 有时可见不明显轮纹 , 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出浅黑色霉层。 病情严重时 , 病斑融合成片 , 造成叶片干枯。
发病规律: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 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形成初侵染 , 经 2~3 天潜育后现出病斑 ,3~ 4 天产出分生孢子 , 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 , 基部叶片开始衰老 , 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 , 这时遇有持续 5 天均温 21 ℃左右 , 降雨 2.2~46mm, 相对湿度大于 70% 的时数大于 49 小时 , 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 , 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 , 雨日的多少 , 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 , 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此外 , 该菌属兼性腐生菌 , 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 , 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保护地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 , 白天 20~25 ℃ , 夜间 12~15 ℃ , 相对湿度高达 80% 以上 , 易结露 , 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 尤其是定植初期 , 闷棚时间不宜过长 , 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 做到水、火、风有机配合 , 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 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3)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或 10% 腐霉利烟剂 , 每 667 ㎡ 1 次 200~250g。(4)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 , 适时追肥 , 提高寄主抗病力。 (5) 发病前或进入雨季后开始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则倍液或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65% 十烷二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0% 百菌清?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 , 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 , 防效 70% 以上 ; 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抑制作用 , 但不理想。因此 , 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 , 压低前期菌源 , 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 (6) 种植耐病品种 , 可因地制宜选用。 (7) 大面积轮作。应与非苋科蔬菜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8) 合理密植。以 667㎡ 定植 4000 株为宜 , 前期产量虽低 , 但中期产量高 , 小果少 , 发病轻。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水渍状褐色小斑点 , 后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 大小 5~10 mm,浅褐色至灰褐色 , 有时可见不明显轮纹 , 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出浅黑色霉层。 病情严重时 , 病斑融合成片 , 造成叶片干枯。病原 Alternaria amaranthi (Pk.) Venkat , 称苋黑斑链格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7 根成束 , 褐色 , 顶端色浅 , 有隔膜 2~6 个。分生孢子倒棒形 , 褐色 , 嘴喙略长 , 色浅或近无色 , 孢身有横隔膜 3~9 个 , 纵隔膜 0~5 个 , 隔膜处稍缝缩 , 嘴喙由孢身渐细 , 有横隔膜 0~2 个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 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形成初侵染 , 经 2~3 天潜育后现出病斑 ,3~ 4 天产出分生孢子 , 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当番茄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 , 基部叶片开始衰老 , 病菌在番茄田上空得以积累 , 这时遇有持续 5 天均温 21 ℃左右 , 降雨 2.2~46mm, 相对湿度大于 70% 的时数大于 49 小时 , 该病即开始发生和流行。因此 , 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 , 雨日的多少 , 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 , 均影响相对湿度的变化及番茄早疫病的扩展。此外 , 该菌属兼性腐生菌 , 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 , 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 保护地重点抓生态防治。由于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 , 白天 20~25 ℃ , 夜间 12~15 ℃ , 相对湿度高达 80% 以上 , 易结露 , 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 , 尤其是定植初期 , 闷棚时间不宜过长 , 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 , 做到水、火、风有机配合 , 减缓该病发生蔓延。 (2) 采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3~4 次。 (3)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或 10% 腐霉利烟剂 , 每 667 ㎡ 1 次 200~250g。(4)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或腐熟有机肥 , 适时追肥 , 提高寄主抗病力。 (5) 发病前或进入雨季后开始喷洒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则倍液或 86.2% 氧化亚铜 ( 铜大师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70% 丙森锌 ( 安泰生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65% 十烷二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70% 百菌清?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上述保护剂对早疫病防效高低的关键 , 在于用药的迟早。凡掌握在发病前看不见病斑即开始喷药预防的 , 防效 70% 以上 ; 发病后用药虽有一定抑制作用 , 但不理想。因此 , 强调在发病前开始防治 , 压低前期菌源 , 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 (6) 种植耐病品种 , 可因地制宜选用。 (7) 大面积轮作。应与非苋科蔬菜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8) 合理密植。以 667㎡ 定植 4000 株为宜 , 前期产量虽低 , 但中期产量高 , 小果少 , 发病轻。

辣根黑斑病


病害中文名: 辣根黑斑病
病害英文名: Horseradish black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芸薹链格孢
病原学名: 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
病原介绍: 菌丝褐色至灰褐色 , 分生孢子梗长 14~74(m), 分生孢子浅黑褐色 , 单生或 2~3 个串生 , 体长 90~114(m), 具喙 , 喙长 45~65(m), 生横隔 10~11 个 , 纵隔 0~6 个 ,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 , 很少形成厚垣孢子。可产生毒素。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辣根
侵染部位: 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 : 初在叶片上现近圆形褪绿斑点 , 后扩展至 4~8mm 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 , 四周具较宽的黄色晕圈 , 后期有的病斑中央穿孔。湿度大时 , 病斑表面现黑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的斑块 , 造成半叶或整叶干枯而死。叶柄染病 : 产生梭形暗褐色凹陷斑 , 亦有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种子也常带菌。翌年春天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 发病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 该菌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产生芽管 , 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 经 5~7 天潜育即可出现症状。气温 20~24 ℃ , 相对湿度高于 80% 或连续阴雨持续时间长 , 易流行成灾。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 , 播种前种子用 0.3% 的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或 75% 百菌清拌种 , 进行种子消毒。 (2) 施足有机肥 , 适当增施磷钾肥 , 提高抗病能力。 (3) 发病初期喷洒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染病 : 初在叶片上现近圆形褪绿斑点 , 后扩展至 4~8mm 圆形或近圆形褐色至暗褐色病斑 , 四周具较宽的黄色晕圈 , 后期有的病斑中央穿孔。湿度大时 , 病斑表面现黑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融合成大的斑块 , 造成半叶或整叶干枯而死。叶柄染病 : 产生梭形暗褐色凹陷斑 , 亦有黑色霉层。病原 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Sacc.,称芸薹链格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或单生,绿褐色,不分枝。分生孢子近长圆形 , 具喙。孢身自喙渐粗 , 底部钝圆 , 单生 , 褐色至绿褐色 , 有横隔膜 3~10 个 , 纵隔膜 1~2 个。除为害辣根外 , 还可侵染白菜、油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种子也常带菌。翌年春天病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 发病后病部又产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 该菌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产生芽管 , 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 经 5~7 天潜育即可出现症状。气温 20~24 ℃ , 相对湿度高于 80% 或连续阴雨持续时间长 , 易流行成灾。无公害防治法 (1) 从无病株上采种 , 播种前种子用 0.3% 的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或 75% 百菌清拌种 , 进行种子消毒。 (2) 施足有机肥 , 适当增施磷钾肥 , 提高抗病能力。 (3) 发病初期喷洒 50% 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75% 百菌清 ( 达科宁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