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甘1号

2020-07-31

品种名称春甘1号

分类 甘蓝类-结球甘蓝
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

选育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早熟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定植后50天左右收获。开展度48厘米48厘米,外叶数12片,叶球紧实,圆球形,叶质嫩脆,品质优良,冬性强,耐未熟先期抽薹,单球重1.0~1.2公斤。

产量表现

亩产3500~40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

1. 华北地区于1月上、中旬播种,2月下旬分苗,3月下旬定植,每亩3500~4000株。

2. 苗期要控制温度,防止幼苗生长过旺、过大,造成春化的条件而发生未熟抽薹。

3. 定植后小蹲苗2次,以控制植株生长过旺,开始包心时注意追肥。

适宜地区
适宜北方春季种植。

扩展阅读

宁甘1号甘蓝


品种名称宁甘1号

分类 甘蓝类-结球甘蓝
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宁审菜2003001

选育单位 宁夏西吉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1989年从当地农家结球甘蓝品种中发现变异单株,采用单株选择法,于1995年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晚熟品种,生育期175天左右。种子圆形,深褐色,千粒重3.5~3.7克。株高40厘米左右,株幅110厘米左右,外叶数12片左右,绿色,耐脱落;球高26.5厘米左右,球径45厘米左右,叶球紧实,单株重10~15公斤,净菜重8~12公斤,净菜率75%~78%,属大平头甘蓝。外茎短,不萌发侧芽,不抽薹,不裂球,球内无花芽,叶片紧实,无大的空隙,品质优。抗寒,抗涝,抗病性强。

产量表现

2002年宁夏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2072.3公斤/亩,较对照晚丰增产24.6%;2003年续试平均产量11726.2公斤/亩,较对照晚丰增产22.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1899.3公斤/亩,比对照晚丰增产23.45%。2003年宁夏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2036.3公斤/亩,比对照晚丰增产25.9%。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茬:应选择禾谷类作物茬口为好。

2. 育苗:3月下旬或4月初播种育苗,苗龄45天左右,5月中旬移栽定植。

3. 整地定植:垄高30厘米,垄宽50厘米,垄距40厘米,选用幅宽60厘米地膜或微膜覆盖。定植株距70厘米,定植苗1050株/亩。

4. 施肥:基施优质农家肥l万公斤/亩、磷酸二铵20公斤/亩、尿素20公斤/亩,结球始期追磷酸二铵20公斤/亩、尿素30公斤/亩,结球期间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4次。

5. 灌水:及时灌足定植水,半月左右封苗口同时灌水,结球期间灌水见干见湿,一般10天左右灌一次水,收获前10天左右停止灌水。

6. 防治虫害:生长期及时防治菜青虫和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宁夏山区川水地种植。

甘芸1号菜豆


品种名称甘芸1号

分类 豆荚类-菜豆
审(认)定年份1991

审(认)定情况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甘芸1号。

选育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品种来源系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76-6-2芸豆品种中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蔓生,有2~3个侧蔓。株高3米左右,开展度33厘米。茎蔓黄绿色,叶近似等腰三角形,叶绿色,叶柄黄绿色。白花,第一花序着生在第三至四节位,每花序结荚2~6个,单株结荚数10~23个,单株豆荚产量0.21千克。嫩荚白绿色,老熟荚转为白色,上着生紫红色条纹。每荚结6~9粒种子,种子呈肾形,种皮光滑有光泽,棕黄色,种脐为白色,上端有两个棕褐色小点。从播种至嫩荚始收期需91天左右。诙品种嫩荚脆嫩,纤维少,肉质厚,风味佳。对肥水要求不太严格;耐寒、耐热、耐旱、耐涝性强。兼抗炭疽病和锈病。定植密度为行距6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留3~4株。

产量表现:平均667.67平方米产量2400千克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1. 采用营养钵育苗,于苗龄20~25天,幼苗对生叶平展, 具一叶一心, 苗高8~ 10cm 时进行移栽,可促进早熟丰产。

2. 要选择肥沃沙壤土种植。

3. 种植行距50cm,穴距25cm,每穴3~4株。

4. 由于植槔生长迅速 茎蔓上架快,因此, 苗期耍适当蹲苗,以缩短节距。

5. 因自然株高3m左右, 故应插适当的高架, 以充分利用空间,实行立体生产,促进丰产。

6. 收获盛期,每间隔2~3天采收一次1收获中期要重施N,P,K 复合肥,每666.7m2施40~50kg,以利促进植株返秧, 增加中后期产量。

7. 实行合理轮作倒茬。

适宜地区 可在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各地栽培

春甘45甘蓝


品种名称春甘45

分类 甘蓝类-结球甘蓝
学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

选育单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
品种来源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最新育成的极早熟春甘蓝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从定植到商品成熟约45天。叶片倒卵圆形,叶面蜡粉较少。叶球浅绿色,圆球形、紧实,叶质脆嫩,风味品质优良。冬性较强、不易未熟抽薹,抗干烧心病。单球重0.8~1.0公斤。

产量表现

亩产3500公斤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1. 华北地区一般于1月中下旬在温室或薄膜改良阳畦播种育苗,2月中下旬分苗。苗床应控制温度,防止幼苗生长过旺、过大、造成幼苗通过春化的条件而发生未熟抽薹。

2. 定植时间亦不可过早,一般在3月底4月初定植露地,每亩约4500~5000株。

适宜地区 主要适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及云南作春甘蓝种植,华南部分地区亦可秋种冬收。

春丝1号丝瓜


品种名称春丝1号

分类 瓜类-丝瓜
审(认)定年份2006年

审(认)定情况200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审(认)定编号浙认蔬2006003

选育单位 绍兴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母本99-1-10,父本2000-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春丝1号早熟,从播种到始收60天左右,春栽全生育期160天左右,秋栽90天左右。主蔓第6~7节开始着生雌花,以后每节着生雌花;侧蔓雌花着生率在80%以上,主侧蔓均可结果。瓜长圆柱形,纵径40~45cm,横径3.6cm左右,上下粗细均匀;瓜皮光滑,淡绿色,表面有白色粉状物;肉质致密,口感好,中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0%左右,最高达4.3%。

产量表现

春季栽培每667m2产量3500kg左右,高产可达4873.2kg(667m2)-1。

抗性

对病毒病的抗性优于中长丝瓜。

栽培技术要点

1. 培育壮苗,适时移栽。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3月初播种,3月下旬定植,株距20cm,行距4m左右,每667m2栽800~1000株,用种量80~100g。

2. 加强肥水管理。一般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农家有机液肥1000~1500kg、三元复合肥30kg作基肥。第1次采收后应开始施重肥,一般每667m2用农家有机液肥25kg、尿素0.5kg对水25kg浇根,7天1次,整个生长期施10次左右。生长期要求水分供应充足,一般可结合追肥浇水,必要时可开沟灌水。

3. 整枝。丝瓜爬架后,每隔2~3天向上引蔓1次,一般留主蔓和2条侧蔓,及时剪去卷须和过多的雄花。采用人工授粉,通常情况下1朵雄花可授5~10朵雌花,生产上也可用早瓜灵浸果。及时摘除畸形果及下部老叶、黄叶。每株可同时挂瓜4~5条。

4. 病虫害防治。主要注意防治蚜虫,定植后就应经常观察,有少许蚜虫出现时应立即喷药防治。可用1%杀虫素乳油1000倍液,或10%一遍净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防治,约7天防治1次。

5. 采收。一般在花谢后10~12天采收,盛果期宜勤采,每隔1~2天采收1次,且以在清晨采收为好。

适宜地区 适于浙江省以及气候条件、消费习惯相似的地区推广种植。

春玉1号西葫芦


品种名称春玉1号

分类 瓜类-西葫芦
审(认)定年份2002年

审(认)定情况2002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陕鉴蔬2002001号

选育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从美国引进的淡绿色皮西葫芦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9795青-2为母本,以从韩国引进的白皮西葫芦中选出的稳定自交系007-30-1-1为父本,配制而成早熟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矮秧,中熟。植株生长势较强,较直立,株高60厘米,开展度80厘米,叶色浓绿,生长中后期叶面有白色花斑。第一雌花节位5~6节,以后每间隔1~2节再现1雌花,节成性高。主蔓结瓜,侧蔓较少。果实长棒形,果皮淡绿色,可采收嫩瓜食用,单果重250~500克。对病毒病和白粉病的抗性略高于对照品种早青一代。耐低温,耐弱光性较强。产量4700千克/亩,最高可达5 700千克/亩。

栽培技术要点:育苗移栽,苗龄10~30天,即从真叶露心至三叶一心期均可定植。保护地栽培栽植密度1500~1800株/亩,露地栽培为1700~2000株/亩。保护地越冬栽培,生长期长,需施足基肥,中后期及时补肥,以保证健壮的生长状态。保护地栽培,花期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其他管理同一般西葫芦品种。

适宜地区
适宜全国各地保护地栽培及冷凉季节露地栽培。

天正春玉1号萝卜


品种名称天正春玉1号

分类 根菜类-萝卜
学名Raphanus sativus L.

选育单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育成的萝卜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保护地栽培专用品种。肉质根圆柱形,顶部钝圆,长30厘米左右,横径6.5厘米,单根重800克左右,根叶比达3.5︰1,白皮白肉,入土部分约3/5。冬性强,抽薹晚,生长期55天左右,前期生长速度快,可根据市场需要适当提前或延迟收获。高产,抗病,商品性状好,可生食、熟食,是元旦、春节前后上市的优良品种。

产量表现

冬春季栽培产量一般为4000千克/亩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1.该品种最适宜低温下生长,霜降前后至翌年2月中旬均可于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中播种,2月中旬至3月下旬于小拱棚内播种。

2. 采用宽垄双行栽植,行距66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6700株/亩左右。

3. 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我国北方地区保护地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