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温室大棚里进行蔬菜种植,已是现在蔬菜生产的趋势,并广泛的被人民大众所接受。随着温室蔬菜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种植的模式越来越多,大棚蔬菜的效益最大化,始终是农民朋友的热衷话题。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种植效益,我们有10点建议跟您参考。
一、应用嫁接技术 采用嫁接栽培技术,能够克服蔬菜连作的障碍,增强其抗病性和抗逆性。
二、实行地膜全覆 在大棚蔬菜生产过程中,降低和控制棚内湿度是防止各种病害的重要措施。采用全膜覆盖,不仅能够提高地温,控制棚内湿度,而且还能增加棚内散射光照,促进蔬菜生长,提高产量。
三、增加大棚高度 为提高大棚的利用率,各地普遍加大了大棚的跨度,由以前的7.2米增加到8~9米,但棚高没有改变,这就缩小了采光屋面的角度,使得大棚采光性能下降,故应增加大棚高度。一般跨度为8~9米的大棚,棚高应为3.2~3.5米。
四、张挂反光幕 光照不足是制约大棚蔬菜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张挂反光幕是增加棚内光照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对弥补大棚后部光照不足有显著效果。
五、设置防寒沟 在大棚前沿挖1个宽40厘米、深50厘米的防寒沟,内填烂草,盖薄膜,覆土。防寒沟可切断大棚内外的热量交换,防止冻地层向棚内延伸。
六、改善后屋面 应加大后屋面的仰角,使之达到35~38度,并加厚后坡面覆盖物,要求覆盖材料不少于30~40厘米厚。另外,后墙北沿最好加盖檐板,以保护墙体,便于拉草苫。
七、提高盖苫质量 最好使用1~2年的新草苫,要求草苫厚度4~5厘米,紧密不透风,覆盖时隔苫交叉覆盖。深冬季节提倡双层覆盖。即在草苫上加盖1层0.06毫米的普通塑料膜,既可增加保温性能,又能解决雨天草苫防水问题。
八、采用机械卷帘 人工卷帘费工费时,一般每亩大棚人工揭帘1次约需l小时,若用机械卷帘,只需5~7分钟,大大缩短了揭盖草苫的时间,这在日照时数短的冬季,对于棚内蔬菜的生长是极为有利的。
九、进行二氧化碳施肥 进行大棚二氧化碳施肥,可显著提高棚内蔬菜产量,平均增产30%以上。
十、采用温水浇灌 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棚内井水浇灌,这在深冬寒冷季节对喜温性蔬菜生长极为不利。采用温水浇地,可使蔬菜免受低地温伤害。温水浇灌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在棚内设蓄水池。具体操作时,可根据棚内蔬菜需水量的多少挖1个合适的蓄水池,池内铺放塑料薄膜。水池既能进行温水浇灌,能起到蓄热和平衡棚温的作用。有条件的,还可用直径10厘米左右的聚乙烯塑料管装满水,用铁丝固定于后墙上,依实际用水量安装4~6排,用弯头将相邻的两排塑料管连接起来,放置位置应保证小雪至春分期间9~16时能见到阳光。浇水时应在中午2时左右水温最高时进行。
我发明的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能够在日光温室低温期让土壤温度提升1℃左右,棚内增温2℃~3℃。同时,这个系统还能使空气湿度有所降低,有效减少作物的病虫害。日前,在甘肃省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69岁的退休工人杨一坤对记者说,退休后的他十分喜欢钻研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永靖及周边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土壤温度低、室内温度不均衡、湿度高的问题比较普遍,白天日照时,棚内温度过高,需要揭开棚膜放风,棚内集聚的热量白白浪费了。到了夜间天冷时,种植户又需要生火炉来提高棚内温度。次日清晨,种植户还要揭开棚膜放风排湿,整夜聚集的热量随之排出,再次形成浪费。如果能够把白天集聚的热量存到土壤里,晚上拿出来用,那么就尽可能地避免了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反复琢磨,杨一坤于2013年冬季开始了探索试验。杨一坤说,他当时的做法是用引风机将聚集在棚顶的热空气抽进管道内,然后通过管道导入地下,输送到土壤里或者作物的根部。这样做是想以空气为载热介质、土壤为蓄热介质,通过温棚热空气与土壤的热交换来增加土壤温度、提高土壤含氧量、降低棚内湿度,同时利用土壤热容量大的特点,将热量保持至夜间,从而达到节约能源、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
在光辉村蔬菜种植户张丕习的日光温室里,记者见到了杨一坤自行设计的温棚土壤增温及室内温湿度调节系统装置。记者看到,在日光温室的后墙边,竖立着一根直径约30厘米的白色PVC材质的主管道,管道顶端为弯管进风口,底端则伸进了土壤内,引风机安装在主管道上部与之相垂直的管道内。杨一坤说,伸入地下的主管道,连接了很多根支管。开始试验后,第一年支管埋得太深,第二年又埋得太浅,第三年采纳了种植户的建议,将支管安装在地面上,棚内起垄时覆土10厘米,试验才初见成效。为了加快试验进度,2016年10月,他找到了永靖县农技中心,希望该中心能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得知杨一坤的情况后,永靖县农技中心助理农艺师、县经作站站长罗宝平带领技术人员参与到了他的试验项目中。我们马上安排了一个对比试验,在光辉村选择了两座相同水肥条件、相同种植茬口、同时建造的二代日光温室,确定为试验棚和对照棚,同时确定以西红柿为试验作物品种,并在2个棚内加装了温、湿度等测量仪器。罗宝平说。当年10月,他们进行了作物定植,一直到次年5月,每周2次定时定点采集试验棚与对照棚的温度、湿度及土壤含氧量的数据。在常规操作条件下,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作物苗定植后,该系统前期增温效果不明显,而到了后期,试验棚内的作物茎秆比较粗壮,抗病性强,优势明显。经过对作物生长全过程所采集数据分析,他们认为,该系统对作物有明显的影响,对土壤增温增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调节室内温湿度、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等方面效果明显。
以前每天早上,我都要揭开棚膜排一次湿气,安装了这个系统设备后,现在几天都不用揭开一次。光辉村种植户王文英说,尤其让她感受最深的是该系统在均衡日光温室内温度和排湿效果明显,对作物生长及增产方面帮助较大。
安装这个系统后,种植户2015年增产达50%左右,2016年增产率为55%,2017年增产率达到141%,3年平均增产率为82%。罗宝平说,该系统有效改善了日光温室内蔬菜作物的生长环境,与对照棚相比,试验棚内的地温高、空气湿度低,温度适中,因此试验作物西红柿出苗齐,生育期枝繁叶茂,果穗多,主要根系发达,发病率低,还能提早5天上市。
亲爱的读者,以下是为您提供的《年收入20万的蒋大平种植西瓜经验之谈》一文,欢迎您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重庆市忠县东溪镇永华村的一片瓜地里,几名瓜农忙着采摘西瓜。
记者走进瓜地,扒开叶片,却没发现多少西瓜。
“今年市场行情好,瓜都卖得差不多了。”瓜地主人蒋大平乐呵呵地说,还随手摘了一个切开给在场的人尝,确实是汁多、脆甜、可口。
舍不得摘瓜,西瓜长不大
蒋大平是东溪镇人,1992年从原万县一所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粮食种植业,被当地人称为“蒋专家”。
4年前,爱吃西瓜的他突然萌发了转行种西瓜的想法。“我们从来没种过西瓜,能行吗?”面对家人的担心,蒋大平自信地说:“我的种植理论知识扎实,应该没问题。”
随后,蒋大平邀约好友在永华村流转了10亩土地,于当年3月开始种植西瓜。“我们选择的鼎早甜王和大麒麟两个品种,因为它们产量高、品质好,受市场欢迎。”蒋大平说。
西瓜苗移栽后两个月的一天,蒋大平和往常一样到瓜地里查看长势,突然发现好些西瓜藤蔓上结出了小西瓜。
“你们快来看,我种出西瓜来了!”蒋大平高兴地把家人叫到瓜地参观。
6月下旬西瓜成熟了,可他却高兴不起来:西瓜个头很小,总产量也低;切开西瓜,不仅皮厚,味还不甜。拿到集市销售,少有人问津。
静下心来查找种植西瓜失败的原因,那段时间,蒋大平不是泡在忠县图书馆查阅书籍,就是跑到其他乡镇向瓜农请教。
最终,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舍不得’这三个字让我吃了亏。”
原来,5月份西瓜藤蔓结出的第一批西瓜应该摘除,他因为“舍不得”,没有摘除。此时植株较弱,难为西瓜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容易造成西瓜个头小、畸形、减产。同时,5月的气温难以达到西瓜生长的适宜温度,加之养分供应不足,西瓜的甜度也受到影响。
此外,施肥过猛,藤蔓长势过旺,也影响西瓜吸收营养,导致坐果率低。
第二年,蒋大平改进了种植办法,一下获得成功。他的西瓜不仅在忠县城区销售,还销到了县外。
掌握好火候,育出好瓜苗
这些年,蒋大平不仅熟练掌握了田间管护技术,还摸索出了西瓜的育苗方法。
“想要育出西瓜苗,就要给西瓜籽保好温度。”蒋大平介绍,他建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大棚,地面安装了电热丝。每次育苗时,他都会在电热丝上铺上一层锯木面,约5厘米厚,再把育苗盘放置在锯木面上。
他说,育苗前,每一粒籽都要精心筛选。西瓜籽出苗前,通过温控器将电热丝的温度控制在33℃;出苗后,将电热丝的温度降至25℃,待西瓜长到两叶一心时进行移栽。移栽瓜苗前一周将电热丝的温度降到与室外气温相当。
这样保温育出的瓜苗可提早播种、提早移栽、提早成熟,还有助于西瓜提前上市。
瞄准时机施肥,种出高品质西瓜
蒋大平一直坚持以生态、无公害的标准种植西瓜,施用的是将鸡粪、菜籽饼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而成的有机肥。
“施肥要看时机,每个阶段施用的肥料是不同的。”蒋大平说,第一次是施伸蔓肥,当西瓜瓜蔓长到35厘米高时,施肥可促进瓜蔓生长;第二次是膨瓜肥,当西瓜果实长到鸡蛋大小时施用,可促进西瓜膨大;第三次依然是膨瓜肥,当西瓜长到碗口大时,再追施一次肥。这次施肥要混入含钙钾比较高的肥料,可提高西瓜甜度,减少空心现象。
“要想卖得更好,还得学会延长西瓜的上市周期。”蒋大平说,他一般在2月中旬育苗,3月中旬栽苗,可保证6月至9月有成熟的西瓜供应市场。
如今,蒋大平的瓜地已经发展到70亩,一年能为他带来20万余元的收入。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年收入20万的蒋大平种植西瓜经验之谈》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