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种植技术及对土壤、温度、水分的需求

2020-05-16

土壤环境

最适合土豆生产的是轻壤土,这是因为轻壤土比较肥沃,又不粘重,透气性良好,对根系和块茎生长有利,而且对淀粉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这类土壤一般发芽快,出苗整齐,块茎表面光滑,薯形正常,便于收获。粘重土壤种植高垄栽培是较好的种植方式。

沙性大的土壤要特别注意增施肥料。有机质多的肥沃土壤能较好地满足营养元素的需要,分解释放到空气中的CO2可增加大田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

土豆喜酸不耐碱,PH值4.8~7生长能正常进行,PH5.64~6.05有增加淀粉含量的趋势,PH值在7以上时绝大多数品种减产。此外,石灰质含量高的土壤易发生疮痂病。

提供土豆高产的土壤条件应是:耕作层深厚。具有肥:有机质2.2~2.8%,含氮0.136~0.16%,碱解氮111mg/kg~122mg/kg;速效磷:29mg/kg~43mg/kg。虚:容重1.16,总孔隙度56%,大小孔隙1/262。润:有效含水范围21%。温:土壤温度春高、秋高。心土紧实,底土托水托肥,上虚下实,从而为高产提供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根系、块茎发育的土壤条件。

温度

土豆生长发育需要较冷凉的气候条件。

发芽期:10厘米地温7~8℃,幼芽即可生长,10~12℃,幼芽可茁壮成长很快出土。播种过早,土温过低,幼芽生长受到抑制,而出现子块茎,出苗率大大降低。

幼苗期:植株生长最适宜温度是17~21℃。幼苗在-2~-1℃时,茎部受冻害,在-3℃时茎叶全部冻死。但土豆侧芽可重新萌发生长出新苗来。块茎形成和块茎增长期:茎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1℃,42℃高温下,茎叶停止生长。地下部块茎形成与膨大最适宜温度17~18℃,超过20℃生长渐慢,30℃时块茎停止生长。当高温和干旱并存时,对块茎形成膨大影响更大,次子生出现特别多,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水分

土豆种植幼苗期。需水分不多,这时叶面积小,蒸腾水分少,如果水分过多,对根系的向下伸展反而不利。据试验前半期使土壤保持适度干旱,后半期保持湿润的比一直湿润的提高净光合生产率11~16%,比长期干旱,提高净光合生产率达46~50%。

块茎形成期。是最需水的关键期之一,北方旱作区这时正是6月下旬~7月上旬左右,大多数年份,雨季姗姗来迟经常出现干旱缺雨,因此本期的水分具有临界水的作用。据研究,干旱年浇水可增产30~40%,淀粉含量提高1.6%,光合势提高20%,光合生产率提高3%,对养分利用率氮肥提高11.5%,磷肥提高9~11%。同时促进了养分吸收与运转。

块茎增长期。地上部处于盛花期,这时茎叶生长量达到最高峰,薯块增长量最大,对水分要求达到最高峰。水分不足,影响块茎形成膨大,已形成的块茎表皮薄壁细胞木栓化,薯皮老化。当再遇水分充足,块茎恢复生长,形成次子生或顶端抽枝等畸形薯。只有供给充足的水,才能使光合作用旺势进行,利于养分吸收、转移,从而获得高产。只有供给充足的水分,才能使光合作用旺盛进行,利于养分吸收、转移,从而获得高产。

淀粉积累期。本期需水量不大,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超过24小时,块茎面腐烂。超过30小时块茎大量腐烂,42小时后几乎全部烂掉。因此,低洼地种植应注意本期的排水和实行高垅栽培。

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育种

世界各地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因地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 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纺锤块茎,X和S 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3~3.5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土豆品种资源的贫乏,来尤其重视综合马铃薯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

选育途径主要有:

①利用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

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播种

用 块茎繁殖,把马铃薯按芽眼切成块状,垄播,3月份播种,平均温度超过25C时,地下块茎停止膨胀。大概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适时早播:要适时早整地施肥播种,使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处于相对冷凉、气温较低的季节,使薯块形成和膨大避开高温时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于12厘米。若播种时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后随苗生长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温变化剧烈,匍匐茎易窜出地面。

田间管理

马铃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有 地上茎、 羽状复叶、 花蕾和 果实;地下部分有 地下茎、根、匍匐茎和 块茎。地上部分结果与否与品种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种植时间不同均会影响到是否开花结果。栽培马铃薯所获得的产品是地下所产生的块茎,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它们具有地上茎的很多特性。匍匐茎、块茎和地上茎可以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施肥

马铃薯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基肥,早施追肥为原则。因为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有利于培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根系生长。马铃薯生长期间需要水肥最多的是开花期,而此时也正是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的季节,同时也是有机肥逐渐熟化、腐解释放养分的阶段。此时,基肥中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转化效益不断扩大,满足了马铃薯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促进了植株生长发育。这就是重施基肥的目的。

重施基肥的要点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优质有机肥为主;二是要坚持有机肥与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应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产马铃薯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优质有机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过磷酸钙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钾10~15千克。将上述肥料和有机肥均匀混在一起,作基肥施于1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这样可以疏松薯块层,有利于马铃薯根系吸收。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