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坛香1号辣椒

2020-05-25

品种名称坛坛香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11年

审(认)定情况2011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湘审椒2011006

选育单位 长沙市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市果蔬实用技术研究
品种来源45037109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红线椒品种。生长势中等,株高79厘米,开展度96厘米85厘米,分枝较多。果实细长呈线形,果长21厘米,果宽1.4厘米,果肉厚0.2厘米,单果重13.3克。青熟果深绿色,成熟果红色,光泽度好。味辣,适合作鲜食和发酵加工。

产量表现

2009年2010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517.6公斤。

品质分析

果实中Vc含量约125.5毫克/100克鲜重,干物质含量达15.1%,辣椒素含量为0.25毫克/克。

抗性

较耐高温干旱,较耐湿,较抗病毒病、炭疽病、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湖南12月至翌年1月播种,采用温室或温床育苗,每亩用种量40~50克。

2.3月份假植一次,露地4月底到5月初定植,参考株行距45厘米50厘米。

3.施足基肥,勤施追肥。

4.注意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省种植。

编辑推荐

安香1号香菜


品种名称安香1号

分类 绿叶菜类-香菜(芫荽)
学名Coriandrum sativum L.

选育单位 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安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利用系统选育方法从泰国引进品种中选育出的香菜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安香1号直根系,主根粗大、白色,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浅土层。花白色,伞形花序,每花序有可孕花3~9朵,花瓣及雄蕊各5枚,子房下位。双悬果球形,果面有棱,内有种子两枚,千粒重7~8g。株高22~28cm,开展度22cm,叶绿色、圆形、叶缘浅裂,叶柄浅绿色,果实直径4~5mm,单株质量15~20g,低温、高温耐受性强,10~40℃均可栽培,春、秋季温度在18℃以上时不抽薹,特别适合高温季节栽培。

产量表现

每667m2产量2500kg左右。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择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早能浇、涝能排,通透性良好,1年以上未种过香菜的地块。深耕晾土后做平畦,畦宽1.1~1.2m。每667m2畦面撒施腐熟农家肥1500kg、饼肥100kg、三元复合肥50kg作基肥,耙翻入土,整平畦面,以备直播。播前要浸种催芽,先用清水浸种24~30小时,捞出后搓散球形种,摊在潮湿、无污染的麻袋上,厚2~3cm,上盖潮湿麻袋,在20~25℃条件下催芽,每天搅拌1~2次,保持种子湿润,3~4天即可出芽。播前土壤灌足水,待水渗完后均匀播种,播后盖土2cm厚。每667m2用种量2kg左右。播后浅搂拍实,覆草保湿,助苗出土。待幼苗大部分出土时,除去覆盖物。

2. 香菜苗4~5cm高时要进行疏苗、除草。间苗时,可按2~4cm间隔留1株苗,或15cm左右留1簇苗,每簇3~5株。幼苗期不能过多浇水。进入生长旺期,需肥量迅速增加,除施速效氮肥外,还应增施磷、钾肥,浓度宜适当提高。每667m2用尿素15kg、过磷酸钙20kg、氯化钾10kg,分3次施入,每7天1次。施肥后及时泼水洗叶。坚持肥水结合、轻浇勤浇,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不断供给充足养分。同时进行间苗、除草,促使幼苗健壮生长。生长后期遇高温强光,须及时搭棚遮荫(亦可用遮阳网覆盖),结合浇水降温。

3. 香菜虫害发生较少,病害主要有苗期猝倒病、成株期病毒病。出苗后5天,用3%多氧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1次,以后每隔7天用多氧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1次,共喷2~3次,可预防猝倒病、炭疽病和斑枯病。发病后可用绿亨病毒药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可用防虫网,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4. 夏季生产可结合疏苗分批采收。一般7~10天收1次。采收前期幼苗细小时,可进行间拔;后期应用锋利角刀均匀间收。采收后及时追1次肥水,以促小苗快速生长。

适宜地区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

汇丰1号辣椒


品种名称汇丰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配组成的杂交一代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早熟、优质、高产杂交一代组合,植株株型紧凑、开展度适中。果实青绿色,果长18~22厘米,果径3.5厘米,果肉厚0.35厘米,平均单果重60克,有光泽,辣味浓,耐运输。

抗性

抗青枯病、耐病毒病和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注意轮作,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雨季及时田间排水。

2.播种前进行催芽,播种后盖上细碎的表土及稻草,出苗后及时揭去稻草。

3.适宜密植,亩植4500~5000棵。

4.及时采收,利于上部果实的生长。

适宜地区
适宜华南地区秋、东、春季南菜北运基地栽培。

扬子1号辣椒


品种名称扬子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9年

审(认)定情况200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苏审椒200901

选育单位 扬州市扬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申报单位扬州市扬子蔬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F7-05-065F7-05-37配组,于2004年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早熟长灯笼型辣椒。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始花节位9~10节,嫩果长灯笼型,绿色,果面平滑有光泽,微辣。省区试平均结果:株高60厘米,开展度45厘米。果长11.3厘米,果肩宽4.7厘米,果型指数2.4,果肉厚0.3厘米,单果重61.0克。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385.9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2.7%,总产量平均亩产2749.8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5.3%;2008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亩产1765.7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0.2%,总产量亩产3242.6公斤,比对照苏椒5号增产19.2%。

抗性

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3.4,炭疽病病情指数0.1(对照苏椒5号病毒病病情指数4.2,炭疽病病情指数0.0),抗逆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

2.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宽、窄行距60厘米、40厘米,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作春季保护地栽培。

红椒1号辣椒


品种名称红椒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0年

审(认)定情况200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291号

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引进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从国外引进的一代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从定植到采收25~30天,可连续采收90~150天。植株直立,分枝性强,主茎第7~9节左右着生第一朵雌花,叶色深,座果多。果实羊角形,果顶渐尖,果长16~18厘米,果径1.6~1.8厘米,单果重15克左右,嫩椒深绿色,成熟期辣椒鲜红色,易干燥,不皱皮,微辣。胎座小,耐寒,耐热性较强,可鲜食和制干,商品性好,适宜出口。适于保护地及露地栽培。

产量表现

连续采收亩产量可达3000公斤。

品质分析

抗性

抗病毒病,枯萎病。

适宜地区
适宜浙江省各地种植。

辣优1号辣椒


品种名称辣优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平衡,株型中等。中晚熟品种,株高65厘米,开展度100厘米。果实长羊角形,长17厘米,果肩横径2.5厘米,肉厚0.3厘米,果皮光滑,绿色,味辣,单果重30克左右。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000~3000千克/亩。

抗性

抗性强,较耐疫病及病毒病,耐寒,丰产。

栽培技术要点

1.华南地区7月至翌年1月均可播种育苗,用种量50~75克/亩,育苗移栽苗龄30~45天,选晴天下午定植,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3500~4000株/亩。

2.定植前要施足基肥,追肥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全年生长期追肥量30~50千克,以随水浇施为好,重点在开花结果期追施。

3.及时打掉门果以下侧芽。

4.严防田间积水,注意防治病虫危害。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黔椒1号辣椒


品种名称黔椒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0年

审(认)定情况200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黔品审200号

选育单位 贵州省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州省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极早熟羊角形菜用辣椒一代杂交种。Ly20g11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极早熟品种,从定植至青果始收50天左右。株高40~53厘米,开展度50.8厘米,株幅紧凑,叶片大小中等,最大叶长11.96厘米,宽5.60厘米,叶色深绿,始花节位8~9节,果实羊角形,长12~17厘米,横径2.6~3.3厘米,肉厚0.25~0.38厘米,单果质量17.5~30.0克,果面光滑,深绿色,果顶凸,味香辣。

产量表现

平均单产22.5吨/顷。

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育苗

①播期选择。10月中下旬至12月下旬。采用温床育苗、营养土方或营养钵育苗。

②营养土配制。

播种床营养土配制:选用1/3的烤晒过筛园土,与1/3的腐熟猪粪渣、1/3的炭化谷壳充分混合均匀。

分苗床营养土配制:2/4的园土、1/4的猪粪渣、1/4的炭化谷壳混合均匀。

消毒处理:方法是1000千克营养土用40%福尔马林200~300毫升,对水25~30千克喷洒,适当翻动,用薄膜覆盖5~7天,或用该药液直接喷洒于苗床,盖地膜闷土5~7天,然后敞开透气2~3天后可用于播种。

③种子处理。先晒种2~3天,消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病毒,然后将种子浸入55℃温水中,经15分钟,再用常温水继续浸泡5~6小时,用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浸后用清水洗净。置于25~30℃条件下的培养箱、催芽箱或简易催芽器中催芽,一般5~8天,约70%左右的种子破嘴时即可播种。

④播种。大田用种75克/667平方米,标准苗床播种、15~20克/平方米,播种前先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耙松表土,均匀播种,盖消毒过筛细土1~2厘米厚,薄洒一层压籽水,塌地盖薄膜,并搭建小拱棚,进入苗期管理。

⑤苗期管理。

a.温度管理保持白天温度20~30℃,夜间13~18℃左右,前高后低。

b.及时分苗苗龄30~35天,3~4片真叶时,选晴朗天气的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及时分苗,分苗间距7~8厘米。最好采用10厘米10厘米营养钵,分苗后立即浇压根水,盖严小拱棚和大棚膜促缓苗,晴天还要在小拱棚上盖遮阳网。

c.分苗床的管理缓苗期,保证地温达18~20℃,日温25℃,加强覆盖,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旺盛生长期,加强薄膜的揭盖,适当降温2~3℃,每隔7天结合浇水喷1次0.2%的复合肥营养液。加强水的管理,维持床土表面呈半干半湿状态,防止露白。加强通风,即使是阴雨天气也要于中午短时通风1~2小时。发现秧苗徒长,可喷施50毫克/千克多效唑抑制。定植前7天炼苗,夜温降至13~15℃,控制水分和逐步增大通风量。

d.苗期病害防治主要为猝倒病及立枯病,发现少量病株立即拔除;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64%杀毒矾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每7~l0天喷1次,连喷2次。

2.定植前的准备

①场地选择。辣椒忌连作,因此场地应在3~5年内未种过其它茄科作物(茄子、土豆、番茄、烟草),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灌能排、雨季不积水、旱季不缺水。

②深耕整地。深耕细耕土地,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发展,同时可将士表层中的病原菌和害虫翻人底层杀死,表层土粒要细碎,平整,无大块,不出现坑洼,这样才有利于将地膜紧贴在畦土表面,发挥覆盖效果。

③施足优质基肥。对肥力中等的菜田,应施优质农家肥6000~7000千克/667平方米,约含有机质700~850千克,氮25~30千克、磷10~12千克、钾25~30千克/667平方米。为提高肥效,应将底肥集中穴施或沟施,不要进行分散性全田铺施。施肥不能过浅过深,以土层10~15厘米深为好。

④作畦铺膜。畦高以10~20厘米较为适宜,畦宽一般在80~100厘米为佳。盖膜宜在定植前7~10天进行,不宜在大风天气进行,防止大风破坏地膜。膜盖好后,定植之前,应在膜上适当压一些泥土,防止大风吹坏地膜。

3.定植

①定植期。耕层10厘米深处的土温达到10~12℃时才定植。一般播种后50~60天,幼苗10~12片真叶,植株现蕾时为最佳定植期。

②定植。移栽时尽量少伤根,晴天定植,植穴要干,湿土移栽缓苗慢,生长差。可栽双株,株行距,早熟品种40厘米50厘米,中熟品种50厘米60厘米,晚熟品种50厘米60厘米。定植方法可采用先铺膜后定植和先定植后铺膜2种方式。定植好后,要及时满足压蔸水,并用堆肥土或菜园土将定植留下的孔隙及幼苗茎部压住。

4.定植后的管理

①水分管理。辣椒定植后应每天上午浇一次活蔸复棵水。辣椒生长前期,一般不需浇水,辣椒大量挂果进入盛果期后,要加强灌水。灌水要勤灌勤排,每隔3~5天灌1次,上午9~12时进行。进入高温炎热季节,灌水宜在早晚进行,也要勤灌。

②追肥管理。辣椒的追肥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追肥应是速溶性的复合肥和发酵的人畜类尿溶液,一般都随水追施,5~7天施1次,化肥的浓度为0.5%,粪肥为二成稀,如果发现植株黄化矮小,应喷施浓度为0.3%~0.5%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提苗,在中后期5~7天喷施一次,有增产延长供应期的效果。

③地膜保护除杂草。辣椒定植后,畦面上的地膜常因田间操作原因出现裂口,影响地膜覆盖效果。因此,除在进行田间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损坏薄膜外,一旦发现破裂,要及时用土压严。定植孔及破损处,杂草易在压膜土壤处生长,如果杂草长大再除会造成地膜大面积破损。

④整枝。如出现植株生长过旺,枝叶荫蔽,结果少,在门椒收后,将第一分枝以下的老叶全部打掉,以利通风透气。上部枝叶繁茂的,可将两行植株间向内生长并长势较弱的分枝剪掉。

⑤防倒伏。对辣椒植株生长过旺,结果多,吹大风的地块,要按穴插竹竿支撑。栽培上应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以防地上部徒长。

⑥采收。青果转硬时及时采收上市,采收后应及时补充肥水。

5.主要病虫害防治

①辣椒青枯病

症状:病株叶片中午萎蔫,傍晚恢复正常,2~3天后植株逐渐枯死,但叶片仍保持绿色,只是颜色较淡,无光泽,故称为青枯病。切断病茎可见维管束呈褐色,用手挤压断面有白色粘液渗出,为病菌的脓液。

防治措施:a.与禾本科作物轮作。b.种植抗病品种。c.改良土壤。对酸性土壤应结合整地施入60~80千克/667平方米石灰,以消毒土壤,并使土壤呈碱性。d.出现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在病窝周围撒入适量石灰,防止病菌蔓延。e.发病初期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的硫酸链霉素或20%叶青双800倍液浇根,每株浇250毫升左右。隔7天后再浇一次。

②辣椒病毒病

症状:病株表现为花叶、黄化、坏死、畸形4种类型。以花叶型为主,病株叶片绿色消褪,产生黄绿相间的斑驳或黄褐色环斑,幼叶受害变窄小,叶缘上卷,叶脉皱缩畸形,叶面凹凸不平。病株比健株明显矮小,少数病株叶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

防治措施:a.播种前用10%的磷酸三钠浸种20~30分钟,进行种子消毒。b.尽量减少农事操作,以免造成人为传播。c.该病在田间主要靠蚜虫、螨类传播,故应在前期传毒害虫刚出现时做好防虫灭病工作。防治药剂可选用20%病毒A500倍液,加10%的一遍净可湿性粉剂或20%的灭蚜松可湿性粉剂,配成1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收到明显效果。

③辣椒炭疽病

症状:受害叶片初为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发展成边缘褐色、小间灰白色、近圆形病斑,病斑上轮生小黑点。病叶易脱落,果实发病初呈现水渍状黄褐色斑点,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凹陷病斑。病斑上有同心轮纹并密生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看到浅红色粘稠物,干燥时病斑干缩破裂。

防治措施:a.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b.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2%温水浸种12分钟,并用占种子重量0.3%的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c.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溉,及时除去老、病叶和病果。d.可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喷3次。

④辣椒疫病

定植前选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浸根,每穴50~100毫升。发现中心病株,用50%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灌根封闭发病中心。定植时,缓苗后和开花盛期,选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普力克600~800倍液灌根1~2次。

适宜地区
适宜贵州省辣椒产区种植。

京辣1号辣椒


品种名称京辣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选配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中熟。植株生长势强。坐果率高。果实膨大速度快。果实呈粗锥形(牛角形)。长16.5厘米,横径4.3厘米。单果重80克左右。嫩果深绿色,果面光滑,肉厚,成熟果深红色。微辣。耐热、耐湿、耐贮运,品质佳,商品性好。

产量表现

每667平方米产3000~5000千克。

抗性

抗病毒病和青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

1.京津地区春露地栽培,于1月上旬播种育苗,苗龄85~90天,4月下旬终霜后定植。

2.畦宽1米,每畦栽两行,株距27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苗4000~5000株。

适宜地区
适宜北方保护地、长江流域秋延后大棚和南菜北运基地种植。

徐研1号辣椒


品种名称徐研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2007年

审(认)定情况2007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苏审椒200703

选育单位 徐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98-2椒99-5椒配组,于2000年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早熟长灯笼型辣椒品种。始花节位9~10节。植株生长势强,叶色深绿色,株高69厘米左右,开展度80厘米左右。果实长灯笼型,绿色,果长9.6厘米左右,果肩宽5.0厘米左右,果形指数2.1左右,果肉厚0.21厘米左右,平均单果重45.4克左右。青椒味微辣,转红速度较快,微辣,食用口味佳。

产量表现

20042005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前期产量平均亩产1937.9公斤,较对照苏椒5号增产3.8%,总产量平均亩产2935.4公斤,较对照增产4.4%;2006年生产试验前期产量亩产1570.1公斤,较对照增产4.5%,总产量亩产2679.2公斤,较对照增产6.2%。

抗性

区试田间病害调查病毒病病情指数5.1,炭疽病病情指数1.3(对照苏椒5号病毒病病情指数6.8,炭疽病病情指数0.8),抗逆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1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育苗,亩用种量50克左右。

2. 适宜密度。株距30厘米左右,行距40厘米、60厘米左右,宽窄行定植,每亩定植3500~4000株。

3.合理施肥。重施基肥,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公斤;追肥以三元复合肥为主。

4.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适宜地区 适宜江苏省各地保护地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