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杂8号番茄

2020-06-27

品种名称云杂8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2003年

审(认)定情况200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以自交系92-23-7A为母本,以自交系94-5-12F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云杂8号植株生长健壮,叶厚且宽大,为有限生长型,株高110~130cm;果实大红色,平均单果重为210g左右,高圆形,果面光滑具有光泽,着色均匀,4~5心室,种子少,果肉厚,硬度大,耐贮藏运输,在昆明7月份的室温条件下货架期为14天;植株抗病,在低温季节不易裂果,经疏花疏果后,商品率达90%以上。

该品种主要针对云南省冬春反季节外销番茄露地栽培而研制的,具有抗低温、抗裂果、果实硬度大、耐贮运和着色均匀、具高商品性,适合长途运输等特点,结合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农户种植的效益。

产量表现

5年的试验、示范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

品质分析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测试:维生素C含量为16.43mg/100g,较对照合作903的13.84mg/100g提高了18.7%;可溶性固形物4.15%,较对照大绿皮的3.60%,提高了15.3%。

抗性

经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鉴定,该品种抗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和耐叶霉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前准备:选择排水良好,光照充足,pH值为6.5~7.5,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的沙壤地块栽培,要求基肥(农家肥)充足,并追施磷、钾肥,盛果期适量增加灌溉水量。

2. 播种:高畦栽培,畦宽90~120cm,每畦定植两行,株距为30~35cm,亩栽3200~3500株。

3. 整枝:实行双秆整枝,严格进行疏花疏果,第一花序留果1个,其他花序留果2~3个,以确保果实商品性和栽培效益。

4. 管理:及时整枝、搭架,清除多余侧枝和枯黄老叶,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避免雨水直接淋到叶片,重视病、虫害防治。加强田间中期管理,可用千分之一的浓度叶面喷雾追施磷、钾、硼等肥料,及时采收,可增加中、后期产量。

适宜地区
适应在云南全省及西南各省冬春季节露地栽培和早春保护地栽培。

精选阅读

云芥杂2号油菜


品种名称云芥杂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DS015-2002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S499AS499R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三系杂交油菜品种,杂交组合优势强,全生育期140~199天,平均160天,属中早熟组合,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具有茸毛,叶缘呈锯齿状,株高130~170厘米,分枝部位较低53~66厘米,有效分枝7~22个,平均16个,主花序长36~52厘米,结角果密度12~15爪/10厘米,单株有效角果158.5~523.8个,平均323.2个,每角粒数9.7~14.1粒,平均10.4粒,千粒重2~3克,平均2.4克,单株生产力5.3~13.6克,平均8.3克,种子呈黄色椭圆形,F1代种芥酸含量0.65%、油酸36.98%、亚油酸31.44%,含油量38.39%。

产量表现

19992000年参加云南省旱地多点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32.6公斤居首位,比云芥杂一号(CK1)平均亩产111.4公斤增产19%。大田生产示范,一般亩产130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检验,粗脂肪含量38.39%、棕榈酸5.1323%、硬脂酸2.9893%、油酸36.9759%、亚油酸31.4399%、亚麻酸20.3386%、甘碳烯酸1.5998%、芥酸0.6453%。

抗性

恢复力强,耐旱耐瘠,适应性较广,高产稳产,耐病毒病,抗白锈病,抗倒伏。

栽培技术要点

1. 抓住节令抢墒播种,要求在9月底至10月中旬雨季结束前播种。

2. 施足底肥和磷肥。每亩用尿素15~20公斤作底肥,再用细干粪或土杂肥500公斤拌磷肥30公斤作盖塘肥。

3. 合理密植。打塘点播,每亩播种量0.2~0.5公斤,以墒情而定,塘距25厘米30厘米或25厘米25厘米,每塘留苗2~3株,每亩密度2.5万~3万株。

4. 增施微肥。5叶期每亩用硼砂和硫酸锌各500克对水喷施,防止花而不实。

5. 加强病虫害防治。出苗后及时防治跳甲,花期和角果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在云南海拔1100~2400米山区、半山区旱地或水浇地种植,最适宜在1400~2300米山区旱地种植。

备注
原代号:S499

沪油杂8号油菜


品种名称沪油杂8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沪农品审油菜2011第002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亲本为沪228A(20228AM-6477)浙油18。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240天左右。株高165cm,分枝位高42cm,一次有效分枝8~9个,二次有效分枝6个,单枝角果数350个,每角果粒数21粒,千粒重3.94g左右。

产量表现

二年市区试平均亩产206.3 kg,比对照沪油15增产20.5%;产油量增36.2%;较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9.8%,产油量增26.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7.24公斤,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17.9%,产油量增22.9%。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17.32mol/g,含油率48.03%。

抗性

较抗油菜菌核病和抗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在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20日左右播种(稻后移栽),10月底11月初移栽,秧龄40~45天,苗床与大田比例1:6;3片真叶期喷150mg/kg多效唑。直播10月25日之前播种,及时间苗定苗。

2. 合理密植。该品种株高较矮,株型较紧凑,适当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适宜移栽密度7500株/亩。直播密度以2万株/亩为宜。

3. 科学施肥。要求基肥足,苗肥早,苔肥腊施,花角肥少,增施硼肥。春前和春后用肥比例为75%:25%。

4. 适时收获。适宜收获期为全田85%左右角果呈现淡黄色,主轴角果籽粒转色呈黑色即收获。

适宜地区
上海及周边地区。

核杂8号油菜


品种名称核杂8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6年

审(鉴)定情况2006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沪农品审油菜(2006)001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纯合两型系78AB、临保系LB03和恢复系HF03配制的杂交种[(78ALB03)CAHF03],于1999年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237天左右。苗期生长势强,株型紧凑,株高154厘米左右,有效分枝位41厘米,一次分枝9个左右,二次分枝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1个左右,每角粒数17粒,千粒重3.4克。

产量表现

在2002、2003年市区试中,两年平均亩产118.2公斤,较对照汇油50增产27.2%,达极显著水平,较对照沪油15增产3.0%,;在2004年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差,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1.6公斤,较对照汇油50增产17.6%,较对照沪油15增产6.2%。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67%,硫甙葡萄糖苷18.59mol/g,含油率40.5%。

抗性

耐菌核病能力弱;病毒病发病比汇油50轻,比沪油15重。抗倒性好,抗寒性一般。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9月底播种,三片真叶期喷洒150ppm的多效唑,防止生长过旺。2、注意去杂:在秧苗期去除杂株。

2. 适时移栽、适当稀植:适宜秧龄为40天左右,不宜过长,11月上、中旬抢晴移栽,密度每亩8000株为宜。

3. 科学施肥:腊肥要早而较重,抽薹后不宜多施肥,特别是氮肥。

4. 防病治虫:苗期做好蚜虫、青虫和小菜蛾的防治工作。在盛花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工作,喷药防病1~2次。

适宜地区
上海市及周边地区。

云油杂一号油菜


品种名称云油杂一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DS014-2002

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品种来源1996年采用三系法组配而成的杂交油菜品种。其亲本不育系96F003A为引种品质双高杂交种秦油2号中的不育株经过连续多代与双低品种84001回交,并进行单株品质及农艺性状筛选而得。保持系96F003B即为84001。恢复系96F045C是用云油31号与Mam00杂交转育的双低后代再与引种双高杂交组合杂2-4的分离可育株杂交,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分离选择,并进行品质及农艺性状的筛选而得。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三系早熟杂交油菜品种。根系发达,根深,幼苗直立,茎秆粗壮、叶大叶厚。全生育期秋播175~180天,夏播105~110天,属中熟组合。株高适中(155~170厘米,平均160厘米),有效分枝6.3~22.1个,平均10~1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160~401,平均每株295角,每角10~23粒,平均每角17.5粒,千粒重2.8~4.18克,平均3.5克,单株生产力6~30克,平均15克。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较多。种子呈圆形,种皮棕褐色。

产量表现

19982000年,参加云南省秋播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214.89公斤,较对照(H090)增产8.19%,居第一位。20002001年参加云南省夏播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3.7公斤和152.57公斤,比对照(云油21号)增产7.8%和6.36%。已在罗平、丽江、临沧、玉溪、通海、巍山、宣威、安宁、弥勒、昭通等地县累计示范近2000亩,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4.46%~34.3%。

品质分析

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测试中心检验,粗脂肪含量43.6783%,硫苷含量38.8%、棕榈酸3.8287%、硬脂酸2.3863%、油酸62.7241%、亚油酸16.8009%、亚麻酸9.3584%、甘碳烯酸1.3639%、芥酸0.2155%。

抗性

生长势强、耐旱、抗寒、抗倒伏、抗白锈病和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每年必须使用F。代杂交种,以确保用种质量和增产效果。

2. 在9月底至10月上中旬雨季结束前播种。

3. 打塘点播,既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每亩种植密度1.2万~2.0万株。

4. 施足底肥和磷肥、早施多施苗肥,巧施薹肥、增施微肥。每亩用5~10公斤尿素,50公斤普钙拌500公斤细干粪或细土杂肥盖塘作种肥。五叶期定苗后,亩用15~20公斤尿素、硼砂0.5~1公斤对水浇施苗肥。现蕾抽薹期视苗情亩用尿素10~15公斤对水浇施薹肥,并结合治虫每亩叶面喷施0.1%~0.2%硼肥50公斤。

5. 加强病虫害防治,出苗后防跳甲,进入花期防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云南省海拔1400~2100米中上肥力水平的甘蓝型油菜产区种植,也适宜云南省夏播甘蓝型油菜产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96F045D

中杂7号番茄


品种名称中杂7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94年

审(认)定情况1994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95)京审菜字第4号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882-64为母本,882-54为父本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无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强,叶量较少,最大叶长39厘米。三穗株高80厘米左右。果实圆整,粉红色,大小均匀,幼果无绿色果肩,整齐,果实大,单果重200克左右。中熟种。裂果轻,品质优良,酸甜适中,坐果率高。连续座果能力强,座果率高,丰产性好。

产量表现

亩产一般为4000~6000千克。

抗性

因含有 Cf5基因,故对叶霉病抗性强,同时高抗 TMV,对灰霉病和晚疫病也有一定抗性。较耐弱光。

栽培技术要点

北京地区春大棚栽培,2月中下旬温室育苗,3月下旬定植。秋冬季温室栽培,8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定植;春温室栽培,12月下旬播种,翌年2月上旬定植。定植密度视留果穗多少而定,留2~3序果,每亩栽苗3500~4000株;留4序果,每亩栽苗3000株左右。幼苗苗龄不宜过长,定植后蹲苗不宜过狠,要以促为主,对肥水条件要求较严,后期也需加强管理。 其它与一般保护地栽培品种相同。杂交制种无特殊要求,可按常规进行。

适宜地区
该品种为保护地专用种,适宜北京、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温室、日光温室、春秋大棚、保护地种植。

浙杂5号番茄


品种名称浙杂5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90年

审(认)定情况199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142号1990

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罐藏与鲜食兼用的中早熟番茄品系(F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为无限生长类型,株高l50厘米以上,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大而厚,叶色浓绿。主茎7~8节着生第穗果,后每隔3片叶着生一穗果。主茎可结6~7穗果,平均单株结果数20个以上。番茄果实呈高圆形,果大,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最大果重500克以上,前期产量约占30%左右。幼果无绿肩,成熟果鲜红色,美观、果皮厚、耐贮运,种子外围胶状物红色,酸甜适口,是加工制酱和鲜销兼用的优良品种。

产量表现

该品种适应性较强,耐瘠耐碱,在沙质旱地,粘重的海埭田,水稻田均可获得丰收,一般栽培亩产4000公斤左右,高产者可达5000公斤以上,适于春季露地或早熟覆盖栽培。

品质分析

溶性固形物5.2%,番茄红素8.35mg/100g鲜重。

抗性:

经苗期接种鉴定对TMVl株系表现高抗,较耐早疫病。

裁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苗杭州郊区以l1月中下旬播种为宜,过早播种易产生畸形果。一般采用营养钵育苗,苗期注意保温防寒,通风透光和病虫害防治,常采用多次搬动幼苗,加大营养面积和低温锻炼来控制幼苗徒长,培育壮苗。

2.适时早栽,覆盖栽培。3月下旬定植露地(平均气温稳定在10℃上),采用中棚套地膜覆盖栽培,则可提早在3月10日左右定植。中棚棚宽2.5米,中高1.2米,以竹片或钢筋作拱絮,4月初拆除(地膜不撤,仍覆盖至拉秧)。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浙杂5号番茄生长势旺,连续坐果力较强,故必须施足肥料。基肥以土杂肥为主,一般亩施人粪尿1500~2500公斤,猪羊栏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多采用畦中间开沟施入,然后覆土。5月上中旬开始追肥,亩施尿素7.5公斤,硫酸钾10公斤,过磷酸钙l7.5公斤,有条件时可结合清沟培土亩施腐熟羊粪1500公斤。5月下旬再亩施6~8度(用盐水表测定,即掺水40~50%)人粪尿30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硫酸钾7.5公斤并结合根外追肥。偏施氮肥易引起乌心果,增施磷钾肥可增强抗性、改善果实品质、提早果实成熟、增加产量。

4.其他。浙杂5号番茄以采用一干半整枝法(主茎第一花穗下留一侧枝,待侧枝结1或2穗果后摘心)较为恰当,亩栽2800~3000株。6月上中旬留主茎6穗后摘心生,长期间采用2,4-D沾花或防落素喷花,使用浓度分别为10~15ppm或30~50ppm,同时注意蚜虫和早疫病等病虫害防治。

适宜地区 适宜浙江省及华东部分地区春季露地或早熟覆盖栽培。

浙杂7号番茄


品种名称浙杂7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90年

审(认)定情况199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审(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143号1990

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料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业料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有限生长类型。叶绿色。第花序着生于7节,花序间相隔1~2片时,3穗花序封顶。果圆形,大红色,果面光滑,果脐小,无绿色果肩,果肉粉红色,心室5~6个,不易裂果,单果重170g。早熟,定植到采收50~66天。

产量表现

一般栽培亩产4000公斤以上,高产达5000公斤以上。

品质分析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 ,茄红素达8mg/100g。

抗性

耐寒性中等,耐热性强,抗烟草花叶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育苗设施条件而定,苗龄8O天,抗州地区1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翌年 2月上中旬定植于大棚内,4 月中旬始收,末收期6月中旬。秋季栽培,浙江省北部地区7月上中旬播种育苗,8月上旬定植,9月底始收,11月中旬初霜前采收完毕。

2. 培育壮苗适龄栽培床土选用无病土壤,幼苗及时移植(2叶1心),适时扩大营养面积,避免挤苗,注意保温,通风透光,及时防治病虫害。露地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塑料大棚栽培可在2月下N3月中旬定植。双干整枝,每666.7m23300~3600株。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每666.7m2施基肥1500kg,复合肥料40kg或过磷酸钙25kg,人粪尿1000~1500kg。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合,要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番茄果实坐住后要重施追肥。

4.防止落花落果可用防落素30~4010-6喷花或2,4D10~2010-6点花进行保花保果。

5.防治病虫害一般每隔7~1O天,用0.4%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防治早疫病。用乐果或l0%氯氰菊酯治蚜。

适宜地区 适于早春露地或担料大棚栽培,也适于秋季栽培,为加工和鲜销兼用品种。

红杂35号番茄


品种名称红杂35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番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极早熟,从播种到果实红熟仅需100天左右,有限生长型,生长势中等。第六叶节开始着生花序。果实长圆形,幼果有浅绿色果肩,成熟果红色,着色均匀一致,单果重70~80克。果肉厚7~10毫米,果肉紧实,抗裂,耐压。适宜作罐藏加工。果实成熟十分集中,前期产量占总产量80%以上。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4500千克/亩以上。

品质分析

含可溶性固形物5.0%~5.2%,番茄红素96毫克/千克鲜样。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矮架栽培(双干整枝,栽植密度3500~4000株/亩)和无支架栽培(栽植密度3000~3200株/亩)。

适宜地区
适宜湖北、湖南、黑龙江、宁夏、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地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