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疮痂病的症状、病原与防治

2020-07-06

病害名称芒果疮痂病的症状、病原与防治

分布1942年芒果疮痂病最先在古巴和美国佛罗里达州被发现,之后世界上的大多数芒果产区如巴西、洪都拉斯、巴拿马、乌干达、几内亚、刚果、泰国、菲律宾、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发现,我国于1985年在广东首次报道了该病。

发病症状
芒果疮痂病常危害叶片、幼稍和果实,降低果实商品价值,现已成为我国芒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病原1946年,Bitancourt和Jenkins将该病原菌的有性态被正式命名为Elsinoё mangiferae Bitancourt Jenkins,属子囊菌门,其无性阶段为芒果痂圆孢菌:Sphaceloma mangiferae Bit. Jenk.。

发生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样品采集

病害疑似标本采集于海南省的三亚、乐东和儋州等市县,广西区百色市,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国内芒果主要种植区。采取随机法,采集疑似的果实和叶片标本,保湿并镜鉴后用于病菌组织分离。用于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的芒果幼苗种植于温室内,品种为台农。

(2)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①病原菌的组织分离

组织分离方法参考植病研究方法,并略有改动。具体方法为:选择新近发病的病叶或病果,用清水将其表面冲洗干净,晾干,取其病健交界处作为分离材料。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切取1毫米1毫米的小块病组织,先用70%乙醇溶液消毒0.5-1分钟、无菌水润洗2-3次,然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1.5-2分钟、无菌水润洗2-3次。之后转移病组织至PDA平板上,培养于25℃培养箱,对各疑似病菌经3次纯化后,转接于PDA试管斜面,存于12℃培养箱、备用。

②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初步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将各个疑似病害标本,组织分离所获得的真菌参考Alcorn等人描述的菌落形态进行初步鉴定。将初步鉴定得到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对产生病害症状的叶片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再分离和鉴定。致病性测定方法参考Alcorn等人,取25℃培养1周的菌丝用灭菌的研钵适当研磨后,配置成菌丝悬浮液。选取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的芒果盆栽苗的古铜期叶片,将配置好的菌丝悬浮液用灭菌的细毛刷均匀涂抹于叶片上表面,分不刺伤和束针刺伤两种处理。每种处理接种6片叶片,设置清水对照。温室内保湿72小时后去除保湿袋,适时观察病斑的发展并做详细记录。

2.结果与分析

(1)症状

芒果疮痂病主要为害芒果幼嫩的叶片、枝梢和花及果实等器官,主要症状如下。

①叶片症状

芒果疮痂病病原菌在田间易危害芒果幼嫩叶片,叶片正面或反面产生直径小于2毫米的褐色或黑褐色的圆形、椭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病斑中心凹陷,形成了一面凸一面凹的疮痂状,凸起部位表面较为粗糙。叶片常密布大小不等的病斑,多集中于叶片主脉附近,造成叶片扭曲畸形、边缘缺刻。在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及灰褐色绒毛状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包子盘、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汇集呈大病斑,叶片变褐枯死,引起大量落叶。

②茎,果柄,叶柄症状

受害部位产生大量的灰色至褐色或黑褐色小病斑,椭圆形、卵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深,中间凸起,直径1-2毫米,发病区域木质化,结痂,严重时病斑相互愈合呈片状。

③果实症状

芒果果实感病的症状因芒果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幼果受病菌侵染后,果面表现为直径2毫米左右的小黑斑,随着果实的长大,病斑处组织内陷而造成果实畸形,严重危害时常造成落果。果实定型后果皮表面常产生许多凸起的小黑点或褐色斑点,凸起部位果皮变粗糙木质化,病菌在果面上随雨水传播形成泪痕状病斑,大量病斑融合成不规则疮痂病斑,果皮常呈龟裂状。这些症状与何胜强等的报道相似。芒果疮痂病危害造成果实表面伤痕累累,丧失商品价值,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病原菌鉴定

分离得到了菌落形态一致的真菌,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在25℃下培养两周,菌落直径仅为25-35毫米,继续培养三周后菌落基本停止生长。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深葡萄酒色;气生菌丝稀少,绒毛状至粉末状、长2-3毫米,初为白色,后为淡红色;菌落的中间凸起并螺旋,表面布满褶皱,边缘部分暗黄色,完整或者呈扇形,在菌落周围有粘性水样液体,表面覆盖着许多透明的小液珠,这些小液珠在后期变得很黏,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也变成淡红色。菌落背面为黑色,中心部位有明显的凹陷,培养基正反面边缘淡红色,靠近菌落的基质变为淡红色,边缘为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或稍弯曲,瓶梗型,单生或簇生,12-35微米2.5-3.5微米,基部加宽;分生孢子单胞或有一个分隔,卵形、椭圆形、纺锤形或筒状,孢壁光滑,近无色或淡褐色,6-29微米2-4微米。在PDA培养基上极少产生分生孢子。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