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杂7号油菜

2020-07-14

品种名称中油杂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湖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鄂审油009-20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用不育系98A,与恢复系R2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原代号:98-1。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株型紧凑,株高中等。苗期半匍匐,叶色较深。全生育期215.6天,比中油821长0.6天。

产量表现

区域试验中单株有效角果数386.6个,每角粒数17.4粒,千粒重3.20克。

品质分析

品质测定粗脂肪含量38.23%,芥酸含量2.92%,饼粕硫苷含量19.51mol/g。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17.83%,病指9.37;病毒病发病率6.34%,病指3.55;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病能力与中油821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中、下旬播种。

2. 合理密植。移栽每亩1.0万~1.2万株,直播1.2万~1.5万株。

3. 施足底肥,增施硼肥。亩施复合肥4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钾肥10公斤,硼砂1~1.5公斤,作底肥一次性施入。苗苔期看苗追肥。

4. 注意苗期蚜虫和花期菌核病的防治。

5. 注重严把制种质量关,采取制种基地北移,增加父本行比,母本打苔等措施,确保种子质量。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

小编推荐

中油杂2号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杂2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苏审油20040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育成、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

品种来源8908A(陕2A转育)8908B(中双2号选系)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甘蓝型、双低、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全生育天数238天左右。苗期生长稳健,越冬半直立,株高168.2厘米,中生分枝,一次分枝8.9个,二次分枝5.4个,单株角果401.51个,每角20.8粒,千粒重3.28克。

产量表现

20002002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20002001年度平均亩产192.68公斤,比对照宁杂1号增产1.12%(不显著);20012002年度平均亩146.94公斤,比对照增产2.61%(不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69.81公斤,比对照增产1.84%。20025003年参加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71公斤,比宁杂1号增产2.4%。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88%,硫甙含量29.19微摩尔/克饼粉,含油率39.29%。

抗性

抗病性中等(菌核病发病率24.2%、病指14.7,病毒病发病率30.8%、病指23.5),抗倒性中等,恢复度为90%。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播期在9月中旬,每亩播量0.5公斤,10月下旬移栽,苗龄控制在35天以内,达到壮苗移栽,每亩密度1万株左右。直播种植适宜播种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播量0.3公斤,每亩留苗1.1万~1.2万株。

2. 肥料运筹原则为前控、中重、后促,前期防止菜苗旺长,确保壮苗越冬,中期早施重施抽薹肥,一生总氮量为15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4︰0.5,并搭施适量硼肥。

3. 移栽前用油菜专用除草剂作土表处理,可基本控制整个油菜生长季的杂草生长,苗期和移栽后重点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重点抓好菌核病和蚜虫的防治。

适宜地区
适于江苏省淮河以南油菜区种植。

中油杂11号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杂1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鄂审油2004003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用不育系6098A与恢复系R6配组的三系杂交油菜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植株较高,生长势较强,分枝部位40~50厘米。苗期半直立,叶色深暗绿,顶裂叶片中等大,侧裂叶4对以上,叶缘有小齿,呈波状。花期较集中,黄花,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区域试验中单株有效角果数309.6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3.72克。

产量表现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0.2公斤,比对照中双6号增产11.34%。其中,20022003年度亩产175.7公斤,比中双6号增产11.81%;20032004年度亩产204.6公斤,比中双6号增产10.93%,两年均增产极显著。

品质分析

20022004年度参加湖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品质测定粗脂肪含量41.70%,芥酸含量2.71%,饼粕硫苷含量25.61mol/g,品质达到双低油菜标准。

抗性

菌核病发病株率14.26%,病指7.07;病毒病发病株率1.55%,病指0.96;对菌核病和病毒病的抗(耐)病能力与中双6号相当。出苗至成熟213.9天,比中双6号长0.3天。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质量合格的种子。

2.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移栽,亩栽0.9万株;直播9月下旬播种,亩定苗1.2~1.5万株。

3. 科学施肥。底肥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70%,氮、磷、钾配合施肥。底肥一般亩施复合肥70公斤,苗肥、苔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5公斤和10公斤。注意底肥必施硼肥,亩施硼砂0.5~1公斤,并在苔期喷施0.2%的硼砂溶液。

4. 注意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好蚜虫、菜青虫和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内,每亩用100克灰核宁兑水50公斤喷施,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于湖北省二熟和三熟制地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希望98

杂双7号油菜


品种名称杂双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豫审油2011005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436A9814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生育期为230天左右。幼茎绿色,叶深绿色,有腊粉,叶片中等大小,琴状裂叶,黄色花,种子褐色。株高157.6厘米 ,分枝部位47.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6个,结角密度1.13个/厘米,单株有效角果309.6个,角粒数24.4个,千粒重3.85克,单株产量15.7克,不育株率0.77%。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油菜品种区试,7点汇总,5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191.1千克,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3.75%,达显著水平。

20092010年续试,8点汇总,5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174.6千克,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8.9%,达极显著水平。

20102011年度参加省油菜品种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164.0千克,比对照品种杂98009增产16.01%。

品质分析

2009、2010、2011三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平均芥酸含量0.27%,硫苷含量23.08米ol/克,含油量44.29%。

抗性

20092010年度区域试验平均冻害指数为39.68%;菌核病病害率6.65%,病指平均为3.73%,属抗(耐)病类型;没有发生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合理密植:高肥力田块每亩1万株,中等肥力地块1.2~1.5万株,旱薄地或晚播田1.5~2万株。

2. 加强田间管理:重施底肥,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期播种;及时间苗和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浇越冬水,防旱防冻,浇返青水,以利早发。

3. 防治病虫害: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治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适宜地区
河南省冬油菜区推广种植。

沪油杂7号油菜


品种名称沪油杂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沪农品审油菜2011第001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亲本为沪228A(20228AM-6477)0818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隐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37天。株高为152cm,分枝位高40cm,一次有效分枝7~8个,二次有效分枝6个,单枝角果数375个,每角果粒数22粒,千粒重3.95g左右。

产量表现

二年市区试平均亩产192.3 kg,比对照沪油15增产8.9%;产油量增14.9%;较对照沪油杂4号增产14.5%,产油量增12.5%;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8公斤,比对照沪油杂4号增10.3%,产油量增10.8%。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21.75?mol/g,含油率45.27%。

抗性

较抗油菜菌核病和抗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9月20日左右播种(稻后移栽),秧龄40~45天,10月底11月初移栽,密度7500株/亩,重施基肥和苗肥,春肥腊施,见蕾就施薹肥(薹高7cm),春前和春后用肥比以75%:25%为宜。初花期和盛花期做好菌核病的防治工作。

适宜地区
上海及周边地区。

中油杂16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杂16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1年

审(鉴)定情况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1010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6AP801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叶片形状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叶片浅绿色,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褐黑色。全生育期218天。株高172.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6.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59.9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98克。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4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平均亩产油量78.1千克,比对照增产9.5%。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5千克,比对照增产1.0%;平均亩产油量84.55千克,比对照增产4.9%。两年平均亩产174.5千克,比对照减产0.6%,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1.46千克,比对照增产7.3%。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8.1千克,比对照增产0.7%。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0.73微摩尔/克,含油量46.69%。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6.82%,病指5.0,病毒病发病率1.16%,病指0.95,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抗,抗倒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 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肥力水平较高地块,每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

3. 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千克;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千克左右;必施硼肥,底施每亩施硼砂1~1.5千克,苔期喷施0.2%硼砂溶液。

4. 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初花期后一周,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千克喷施。

适宜地区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湘杂油7号油菜


品种名称湘杂油7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7年

审(鉴)定情况200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湘审油2007001

选育单位湖南省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亲本来源:402S99104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0天。株高16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左右,每角粒数20~22粒,籽黑色,千粒重4克。

产量表现

2004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85.56公斤,比对照湘油15号增产25%;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172.44公斤,比对照湘杂油2号增产10.49%;两年平均亩产185.56公斤。

品质分析

种子含油量41.94%,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27.94mol/g饼。

抗性

田间菌核病、病毒病发病率低,抗倒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育苗移栽播种期湖南地区的湘中、湘南9月中、下旬,湘北、湘西9月上、中旬为宜,周边省份参照湖南同纬度地区适时播种。苗龄期控制在30~40d,一般在叶龄为5叶到7叶时为最佳移栽期。合理密植:移栽密度根据田间肥力水平控制在0.8万~1.2万株/667 m2,直播栽培种植密度控制在2.0万~2.5万株/667m2。科学施肥:以底肥为主,底肥量约占总肥量60%。以农家肥为主,注意早施苗肥,适施腊肥,氮肥施用总量以10~15 kg/亩为宜。精心管理:注意抗旱、排渍,及时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全省种植。

中油589油菜


品种名称中油589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国审油2010011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中双2号)1008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较深,叶脉较明显,叶缘有小齿,大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5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克。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5.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减产5.1%;平均亩产油量6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2kg,比对照品种增产3.6%;平均亩产油量75.9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58.7kg,比对照品种减产0.6%;平均亩产油量69.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2kg,比对照品种增产2.2%。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98微摩尔/克,含油量43.58%。

抗性

菌核病发病率11.05%,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1.36%,病指1.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初播种。

2. 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每亩10000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9000~10000株;直播每亩19000~26000株。

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5kg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

4. 防治病虫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适宜地区
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中杂7号番茄


品种名称中杂7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94年

审(认)定情况1994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95)京审菜字第4号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882-64为母本,882-54为父本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无限生长类型,生长势强,叶量较少,最大叶长39厘米。三穗株高80厘米左右。果实圆整,粉红色,大小均匀,幼果无绿色果肩,整齐,果实大,单果重200克左右。中熟种。裂果轻,品质优良,酸甜适中,坐果率高。连续座果能力强,座果率高,丰产性好。

产量表现

亩产一般为4000~6000千克。

抗性

因含有 Cf5基因,故对叶霉病抗性强,同时高抗 TMV,对灰霉病和晚疫病也有一定抗性。较耐弱光。

栽培技术要点

北京地区春大棚栽培,2月中下旬温室育苗,3月下旬定植。秋冬季温室栽培,8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定植;春温室栽培,12月下旬播种,翌年2月上旬定植。定植密度视留果穗多少而定,留2~3序果,每亩栽苗3500~4000株;留4序果,每亩栽苗3000株左右。幼苗苗龄不宜过长,定植后蹲苗不宜过狠,要以促为主,对肥水条件要求较严,后期也需加强管理。 其它与一般保护地栽培品种相同。杂交制种无特殊要求,可按常规进行。

适宜地区
该品种为保护地专用种,适宜北京、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的温室、日光温室、春秋大棚、保护地种植。

浙杂7号番茄


品种名称浙杂7号

分类 茄果类-番茄
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审(认)定年份1990年

审(认)定情况1990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审(认)定编号浙品认字第143号1990

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料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业料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有限生长类型。叶绿色。第花序着生于7节,花序间相隔1~2片时,3穗花序封顶。果圆形,大红色,果面光滑,果脐小,无绿色果肩,果肉粉红色,心室5~6个,不易裂果,单果重170g。早熟,定植到采收50~66天。

产量表现

一般栽培亩产4000公斤以上,高产达5000公斤以上。

品质分析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 ,茄红素达8mg/100g。

抗性

耐寒性中等,耐热性强,抗烟草花叶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应根据当地气候和育苗设施条件而定,苗龄8O天,抗州地区1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翌年 2月上中旬定植于大棚内,4 月中旬始收,末收期6月中旬。秋季栽培,浙江省北部地区7月上中旬播种育苗,8月上旬定植,9月底始收,11月中旬初霜前采收完毕。

2. 培育壮苗适龄栽培床土选用无病土壤,幼苗及时移植(2叶1心),适时扩大营养面积,避免挤苗,注意保温,通风透光,及时防治病虫害。露地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塑料大棚栽培可在2月下N3月中旬定植。双干整枝,每666.7m23300~3600株。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每666.7m2施基肥1500kg,复合肥料40kg或过磷酸钙25kg,人粪尿1000~1500kg。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合,要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番茄果实坐住后要重施追肥。

4.防止落花落果可用防落素30~4010-6喷花或2,4D10~2010-6点花进行保花保果。

5.防治病虫害一般每隔7~1O天,用0.4%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防治早疫病。用乐果或l0%氯氰菊酯治蚜。

适宜地区 适于早春露地或担料大棚栽培,也适于秋季栽培,为加工和鲜销兼用品种。

茄杂7号茄子


品种名称茄杂7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紫黑色长茄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是秋棚茄子专用品种,中晚熟。生长势强,植株高大,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结果性能好,产量高,丰产潜力大,抗病性强。始花节位10~11叶,果实长筒形,略带尖,果长28~30cm,果粗8~10cm,果色紫黑红,光泽度好,果肉浅绿白,单果质量630~700g。与山东长茄和四川种都长茄相比,商品性好,产量高,适合秋棚种植。

产量表现

亩产5500~6000kg。

抗性

黄萎病病情指数比对照低7.1。

栽培技术要点

1.施足底肥,亩施优质腐熟鸡粪2~3方,磷酸二胺30kg,或复合肥30~50kg。

2.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冀中南春棚3月中下旬定植,秋棚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一般亩栽1600~1800株。

3.初果期和盛果期亩追施尿素15kg、硫酸钾10kg两次,盛果期叶面喷施0.3%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补肥。

4.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我国喜食长茄的地区栽培种植。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