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优13号油菜

2020-07-15

品种名称秦优1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9002号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三原县种子公司合作育成,2168AMC。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叶色浅绿,叶上挺,叶片窄长而薄,裂叶1对,缺刻浅。叶缘锯齿状,蜡粉少。花瓣圆、中大,侧叠,花色黄;分枝位高,分枝较短,株型紧凑,茎秆绿色,秆硬;抗倒性较强。每亩0.8万株密度下,一般株高185厘米,分枝位高64.8厘米左右,单株有效分枝数8.2个,有效角果数372.1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54克。籽粒黑色。陕南区试全生育期239天,比对照早熟1天。

产量表现

陕南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0.7公斤。

品质分析

杂交种种子芥酸含量<0.23%;商品籽硫苷含量32.62~28.43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3.94~46.46%。

抗性

2007年抗菌核病,2008年中感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播期:陕南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播量:直播每亩0.3公斤,移栽每亩0.1公斤;密度:亩留苗0.8~1.2万株;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尿素15~18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公斤,钾肥和硼肥可根据土壤情况适量补施,一般亩施硼肥0.5~0.75公斤。加强田间管理:1~2叶期及时间苗,3叶期及时定苗,实施冬灌,及时培土中耕和防治病虫害,封冻前培土壅根,保苗安全越冬。稻田要及时开沟排涝,做好抽薹初期和终花期后茎象甲、蚜虫、菌核病防治,叶面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和2%的尿素等,增角、增粒、增粒重;适时收获,堆垛后熟,及时打晒,防止发霉变质;大田收获的油菜籽不能作种用。

适宜地区
适宜陕南汉中、安康地区种植。

精选阅读

秦优33油菜


品种名称秦优3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9年

审(鉴)定情况2009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9001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诱导型不育系Y133Y76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双低化杀诱导不育两系杂交种。半冬性,叶绿色,叶缘锯齿状,分枝角果斜生;成熟角果黄色,种子黄褐色。亩1.0万株密度下,株高16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单株有效角果345个,角果粒数23.6粒左右,千粒重3.2克。陕西关中东部全生育期243~249天,陕南区试全生育期221~251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2天。

产量表现

两年区试关中、陕南平均亩产201.9公斤。

品质分析

杂交种种子芥酸含量0.06%;商品籽硫苷含量25.96微摩尔/克(饼),两年区试含油量关中:45.44~47.64%;陕南:48.0~48.53%;平均47.4%。国家黄淮区试含油量为47.8%。

抗性

2007年中感菌核病;2008年中抗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播期:旬平均气温下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关中灌区播期9月中下旬,陕南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或育苗移载。播量:直播每亩0.2~0.25公斤,育苗移载每亩0.1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密度:水肥地亩留苗0.9万株左右,旱肥地留苗1.2~1.4万株。施肥及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产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6~7公斤;高产田块要适当补足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将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关中灌区要作好防冻保苗,培土防倒。注意防治病虫害。该品种属诱导雄性不育杂交种,只能利用杂种一代。

适宜地区
适宜陕西省关中灌区,陕南汉中、安康地区种植。

蓉油13号油菜


品种名称蓉油1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5年

审(鉴)定情况200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5002

选育单位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蓉A0464为母本、蓉C2514为父本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1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单株角果数506.9个,每果粒数15.4粒, 千粒重3.04克。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50.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31%,两年参试点次17点,增产点次15个;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7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66%。

品质分析

含油率37.8%,芥酸含量0.08%,硫苷含量22.94umol/g饼,全生育期220天。

抗性

植保鉴定结果与对照蜀杂6号相比,表现为低感-中抗病毒病,低感-低抗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与对照相当,抗倒力、耐寒力比对照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5日,直播10月上旬。

2. 密度:育苗移栽亩植6000~6500株,直播12000株。

3. 施肥:参照当地甘蓝型油菜高产栽培管理。

4. 适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地区
四川省平丘冬油菜区。

秦杂油1号油菜


品种名称秦杂油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4年

审(鉴)定情况2004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04001

选育单位陕两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以雄性不育系陕5A与恢复系,K407组配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三系杂交种,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心叶、幼茎微紫,深裂叶,叶缘钝锯齿状,顶裂叶圆大,真柄叶叶柄特长,叶色浅绿,叶形紧凑,花色黄,大而侧叠。分枝匀生且与主茎夹角较大、主花序不明显,角果近直生、微紫、较短。在每亩1.2万株密度下,株高165厘米左右,一次有序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0个左右,角果粒数23粒,千粒重3.0克。在陕西关中东部全生育期240~255天,比秦油二号早熟1~2天。前期发育较快,中后期,特别是现薹后发育迅速,长势强,整齐度好。

产量表现

试验亩产200公斤左右。

品质分析

据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测定:芥酸含量0.21%,硫苷含量18.83微摩尔/克饼,含油量43.37%,属高油分双低优质杂交种。

抗性

耐肥抗倒。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鉴定:抗一耐菌核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当旬平均气温下降到18~19℃为直播适期。育苗可比直播适期适当提前一周下种。

2. 直播每亩0.25公斤,育苗移栽每亩苗床地播0.5公斤;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

3. 水肥地每亩留苗0.7万~0.9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亩留苗1.0万~1.2万株。

4.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油菜属喜磷作物,缺硼又会导致花而不实症,所以一定要重视磷肥和硼肥的施用。亩产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要适当补施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将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

5. 做好防冻保苗,排涝防渍。

6. 注意防治病虫害。

7. 该品种属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只能利用杂种一代,二代不能作种用。

适宜地区
适宜陕两省关中、陕南灌区及陕西省内同类生态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杂油89

秦荣1号油菜


品种名称秦荣1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10年

审(鉴)定情况2010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陕审油2010001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秦荣1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2004年育成的双低高油杂交种,其组合为:杀雄系YD78授粉系Y133。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叶色绿,心叶微紫,叶缘锯齿状,无柄叶近戟形,分枝角果斜生,成熟角果黄色。在每亩1.0万株密度下,株高146.8cm,有效分枝部位45.2cm,一次有效分枝数11.5个,单株有效角果333.4个,角果粒数24.3粒,千粒重3.7g,种子黄褐色。在陕西关中地区全生育期245天左右,比秦优7号早1天。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62009年四年参加预备试验,平均亩产233.4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9%,亩产油量比对照增产9.39%;该品种2008和2009年两年参加陕西省油菜关中组区试,平均亩产205.2Kg比对照略减产,但其含油量平均46.03%,两年参试的10个点次平均亩产油量87.29Kg,比对照增加6.51%,且按产油量所有点次都增产。2009年同时参加了陕西省油菜关中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0Kg,比对照增产1.9%,产油量平均增产12.2%。

品质分析

芥酸含量0.08%,硫苷含量 21.51umol/g饼,含油量46.03%,属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

抗性

耐寒抗倒,中抗菌核病,较抗(耐)病毒病。

适宜地区
适宜我省关中灌区和塬区种植。

备注
原代号:3378

涪优3号油菜


品种名称涪优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重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渝审油2002001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新宇生物科研所

品种来源母本是从自育芥甘杂交后代中分离的不育株,与双低亲本、中双4号杂交,再与恢复系938(自育)选配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该属核不育两用系杂交组合,植株高204厘米左右,最低分枝部位82.4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7.62个。全株有效果429.4个,每果16.86粒,干粒重3.47克,全生育期219天左右,中熟。

产量表现

2000年重庆市油菜区试,7个点平均亩产103.67公斤。2001年参加重庆市区试,涪优三号7个点平均亩产133.87公斤,比对照增产18.61%,两年平均亩产118.77公斤,平均比对照增产14.11%。2002年参加重庆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01.85公斤,比对照中由821增产0.15%。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制品检测中心测试,含油量42.5%,芥酸0.06%,硫苷86.07微摩尔/克。

抗性

抗倒性较强,感病毒病和菌核病较轻,生长势较强,整齐一致。苗期、花期及成熟期均呈蓝绿色。

栽培技术要点

育苗期9月15~20日,苗龄25天,密度7000~8000株,亩纯氮12.5公斤、纯钾12.5斤公、纯磷8.5公斤。底肥占总肥量的70%,苗肥占10%,追肥占20%。

适宜地区
适宜重庆市种植,在种植过程中注意排湿。

滁杂优3号油菜


品种名称滁杂优3号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8年

审(鉴)定情况2008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皖油2008001

选育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7A(自育不育系R5A选)H932C(自育材料)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柄较短,裂叶2-3对,植株高大,茎杆青色,花瓣侧叠,覆瓦状,角果斜生,籽粒红褐色。20042005、20052006两年区域试验表明,抗低温特性优于对照品种(皖油14)。全生育期233天左右,熟期比对照品种晚1天左右;株高164厘米左右;单株有效角果464个,每角20粒,千粒重3.4克左右。

产量表现

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04-2005年区试亩产17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5.2%(极显著);20052006年区试亩产187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1%(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4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6.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亩产171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4.4%。

品质分析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验,2005年品质:芥酸1.4%,硫甙15.22mol/g饼,粗脂肪40.16%。2006年品质:芥酸0.4%,硫甙22.66mol/g饼,粗脂肪40.20%。

抗性

抗(耐)菌核病优于对照品种。

栽培技术要点

在不同使用条件下,滁杂优3号抗性、品质和产量表现都可能有所不同。建议推广者进一步做好滁杂优3号在推广地区的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向使用者说明滁杂优3号在推广地区使用存在的抗寒性、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的遗传性缺陷,告知使用者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正确防治有关病虫草害的方法。

适宜地区
安徽省淮北沿淮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区和皖南山区。

德油13油菜


品种名称德油1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6年

审(鉴)定情况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黔审油2006005号

选育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贵州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贵州油料研究所用不育系156A-3作母本,恢复系128-2R作父本组配的两系杂交油菜。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半冬性中熟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228天,比对照油研7号晚熟0.6天,株高202.8厘米,分枝部位高76.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个,单株有效角果470个,角粒数17.9粒,千粒重3.7克,单株产量23克。苗期叶色深绿,裂叶2~3对,顶叶无明显缺刻,花瓣较大呈覆瓦状,花瓣黄色。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57.16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9.35%,20042005年度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156.15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5.13%;两年平均亩产156.66公斤,比对照增产7.24%。两年增产点次占试验点数的75%;20042005年度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公斤,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3.34%,增产点次占试验点数的60%。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控制播种量: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苗床亩播种量控制在350~400克,培育壮苗。2、适时移栽:移栽叶龄5~6叶,根据天气与幼苗生长情况适时移栽,一般在出苗后25~30天进行。3、合理密植:移栽适宜密度6000~9000株/亩,直播适宜密度10000~13000株/亩。4、科学施肥:每亩施纯氮10~15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10~15公斤,重施底肥,追肥以活棵肥、开盘肥、腊肥三次施用为主,腊肥结合冬前中耕除草培土施用,看苗施用少量苔花肥。注意施用硼肥

适宜地区
贵州省甘蓝油菜种植区域。

绵油13油菜


品种名称绵油1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2年

审(鉴)定情况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20010

选育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以85-222作母本,870054作父本杂交,定向选择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常规中熟高芥酸油菜品种。株型半直立,株高179厘米左右,叶片绿色,有蜡粉无刺毛,叶脉和背面为紫色,茎秆紫色,一次有效分枝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65个左右,每果14.2粒,种子黑色,千粒重3.57克。

产量表现

2002年在四川省遂宁、广元、绵阳、德阳进行区试,平均亩产153.79公斤,比蓉油4号增产2.06%;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53公斤,比蓉油4号增产1.33%。

品质分析

含油率38.02%,芥酸含量55.88%。全生育期209天,与蓉油4号相当。

抗性

低感病毒病和菌核病,耐寒力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期:绵阳于9月12~18日育苗,10月上旬直播。

2. 密度:移栽1万~1.2万株/亩,直播1.5万~1.8万株/亩。

3. 水肥管理:氮、磷、钾、硼肥合理搭配,每亩施纯氮控制在15~18公斤,氮︰磷︰钾为1︰0.5︰0.7,每亩施硼肥1.5公斤作底肥,在缺硼和干旱地区初花期必须叶面喷硼,浓度为0.3%。

4. 二台土(含二台土)以上的坡地不宜种植。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绵阳、德阳、遂宁地区种植。

宜油13油菜


品种名称宜油13

分类 经济类-油料-油菜

审(鉴)定年份2003年

审(鉴)定情况200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鉴)定编号川审油2003007

选育单位宜宾市农科所

品种来源以自育核不育两系宜4A作母本,恢复系198-1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核不育两系中熟杂交油菜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扇形,匀生分枝,茎叶淡绿色,叶茎均有蜡粉,苗期、薹期生长均很强,分枝部位中等。着果密,种子圆形,黑色。株高209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7.7个左右。主花序长67厘米,单株角果数401.6个,每角果15.2粒,千粒重3.72克。

产量表现

两年省区试16点次增产一致,平均亩产157公斤,比蜀杂6号增产18.67%;多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23.81%。

品质分析

在省区试中平均亩产157公斤,比蜀杂6号增产18.67%,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5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23.81%,含油率39。79%,全生育期215天。

抗性

抗倒能力较强,抗寒力较弱。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期以9月下旬为宜,苗龄30天左右移栽,直播推迟10天;

2. 每亩7000株左右,其他地区以当地最佳移栽密度为准;

3. 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硼肥;

4. 及早防治蚜虫。

适宜地区
适宜四川省平丘地区种植。

中椒13号辣椒


品种名称中椒13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0~55厘米,开展度55~59厘米,始花节位12~13节。果实羊角形,纵径14.9~16.8厘米,横径2.3厘米,肉厚0.22厘米,2~3心室,胎座小,果面光滑,果色绿,单果重32克左右。中熟,从定植至始收45天左右。味辣,商品性好,耐热,耐贮运。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3000~5000千克/亩。

抗性

抗病毒病,中抗疮痂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合各地露地栽培。京津地区1月上中旬播种育苗,4月下旬断霜后定植。

2.栽植密度4000~4500穴/亩。每穴2株。用种量100~150g。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既适宜各地作露地及日光温室栽培,也适于南菜北运基地种植。

湘椒13号辣椒


品种名称湘椒13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审(认)定年份1998年

审(认)定情况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株洲市蔬菜所
品种来源用9系作母本、4系作父本,配制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熟品种,从定植到采收约35天。株高51cm左右,株幅5150cm,果实粗牛角形、浅绿色,果皮微皱,纵径14cm,横径3.5~4cm,果肉厚约0.28cm,平均单果重24.2g。微辣。

产量表现

19961997年湖南省区试,早期平均亩产676.5Kg,比对照湘椒1号增产16.25%;亩总产量1746Kg,比对照增产22.09%。

品质分析

果实总糖含量为4.15%,维生素C含量138.57mg/100g。

抗性

抗寒、耐热,较耐贮运,抗疮痂病,较抗病毒病和炭疽病。

栽培技术要点

1.11月至12月播种,温床或温室育苗,4月上中旬定植于大田。

2.注意防治病毒病、炭疽病以及地老虎、蚜虫、烟青虫、红蜘蛛、茶黄螨等病虫害。

适宜地区
适宜湖南省各地以及相同生态区种植。

茄杂13号


品种名称茄杂13号

分类 茄果类-茄子
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

选育单位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培育的紫黑色圆茄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早中熟,植株生长势强,开花节位7~8节,果实圆形,紫黑色,果肉浅绿色,肉质细腻,果面光滑,光泽度好,连续座果能力强,抗病性强,单果重单果重800~1000g。

产量表现

亩产量6000公斤以上。

栽培技术要点

亩种植密度1500~1700株。

适宜地区
适宜早春保护地及露地栽培。

秦芋32号马铃薯


品种名称秦芋32号

分类 薯芋类-马铃薯
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

审(认)定年份2011年

审(认)定情况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国审薯2011003

选育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秦芋30号89-1(高原3号文胜4号)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秦芋32号马铃薯属中晚熟鲜食品种,生育期85天左右。株高60厘米左右,植株直立,生长势中等,分枝少,茎叶绿色,花冠白色,开花繁茂,天然结实性差。匍匐茎中等长,块茎圆扁型,表皮光滑、淡黄色,肉黄色,芽眼较浅。区试单株主茎数3.7个、结薯6.6个,平均单薯重72.3克,商品薯率78.4%。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中晚熟西南组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599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5.8%。

2010年生产试验,块茎亩产1443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12.5%。

品质分析

块茎淀粉含量11.8%,干物质含量18.5%,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10%,维生素C含量14.2毫克/100克鲜薯。

抗性

经室内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Y病毒病,抗晚疫病。区试田间调查感晚疫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西南山区2月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丘陵区可在12月下旬至元月中旬播种。

2. 每亩种植密度4000株左右。

3. 选择排水便利地块种植,播前催芽,施足基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

4.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蚜虫、晚疫病等病虫害,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适宜地区
适宜在湖北宜昌,陕西南部,云南大理、昭通,贵州毕节,四川中南部作为中晚熟鲜食品种种植。

早优1号菜薹


品种名称早优1号

分类 白菜类-菜薹(菜心)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型紧凑,叶片长卵形。叶色和薹色深绿具有光泽,菜薹光滑无蜡粉;菜薹匀称,大小适中,薹粗1.2~1.4cm,薹长20~24cm,薹质脆嫩;基叶数为4~6片,抽墓鞍快,齐口花,薹叶小,薹和薹叶比例协调,净薹辜达到60%以上;节间疏,株型紧奏;根系发达,生长势旺盛,在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正常。

产量表现

产量稳定,播种至初收34天,夏季每666.7m2产1000~1500kg。

品质分析

菜薹纤维含量少(0.85 ),蛋白质含量较高(2.35 )。

抗性

耐热耐湿力强,耐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播期4月上旬至10月中旬,高温多雨季节宜直播,每666.7m2用种量0.4~0.5kg。播种后可用腐熟土杂肥覆盖确保全苗。用黑纱阿覆盖则效果更佳,但子叶出土后应立即揭开防止徒长 夏季抽薹前每日浇水三次;三叶期前后及时疏苗除草,苗距10~13cm 如要生产较粗大的菜薹产品,则在抽薹现蕾前必须再次把弱劣小苗问去,并结台除草,便通风透光。此时应及时追肥,每866.7m2。

2. 每次用量20~30kg复台肥和5~10kg尿素混合施用,施肥应注意避免肥料落在花蕾上造成烂蕾,每次间苗及施肥后都要迅速浇水。高温多雨季节注意防治黄曲条跳岬、斜纹夜蛾和白斑病;在春末和初赦注意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和病毒病。

辣优1号辣椒


品种名称辣优1号

分类 茄果类-辣椒
学名Capsicum annuum L.syn.C.frutescens L.

选育单位 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平衡,株型中等。中晚熟品种,株高65厘米,开展度100厘米。果实长羊角形,长17厘米,果肩横径2.5厘米,肉厚0.3厘米,果皮光滑,绿色,味辣,单果重30克左右。

产量表现

一般产量为2000~3000千克/亩。

抗性

抗性强,较耐疫病及病毒病,耐寒,丰产。

栽培技术要点

1.华南地区7月至翌年1月均可播种育苗,用种量50~75克/亩,育苗移栽苗龄30~45天,选晴天下午定植,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栽植密度3500~4000株/亩。

2.定植前要施足基肥,追肥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为主,全年生长期追肥量30~50千克,以随水浇施为好,重点在开花结果期追施。

3.及时打掉门果以下侧芽。

4.严防田间积水,注意防治病虫危害。

适宜地区
全国各地均可栽培。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