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枝枯病主要为害枝条和茎干,以新抽嫩梢为主。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黑色;病部开裂并流出乳白色树脂,后期树脂变为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病斑扩大环绕枝条,且向上、向下扩展,最后病部以上的枝条枯死,黑褐色,病部长出许多黑色颗粒。剖开病枝(茎),木质部变浅褐色。受害枝条的叶片从叶柄沿叶脉扩展,褪绿变成黄褐色,严重时整个叶片干枯。幼树感病,可致整株枯死。严重时受害枝条从显症至枯死仅3-5天。
病原
芒果枝枯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害自报道以来有多种真菌被认为是芒果枝枯病的病原菌,Khanzada等人认为不同的环境条件病原菌有所不同。Ramos等人认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芒果枝枯病由Botryosphaeria ribis引起,Khanzada等人认为巴基斯坦的枝枯病由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Savant和Raut认为印度的枝枯病由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这与肖倩莼等人在研究芒果树流胶病、幼树回枯病的结果较为相似。然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Diplodia tubericola和Diplodia theobromae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的同物异名,其有性态为Botryosphaeria rhodina,中文名为柑橘葡萄座腔菌。我们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东方市和儋州市的5个发病果园采取典型的样品,进行镜检、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获得了5个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rDNA-ITS、EF1a和-tubulin序列的扩增、克隆以及比对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认为,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快,28℃、黑暗培养24小时后菌落直径超过4厘米。初期菌丝体无色、菌落稀疏,后期逐渐变成黑褐色且菌落较为致密,有分隔和分支。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8-32℃、pH值为5-9、致死温度为60℃、10分钟;最适宜菌丝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蔗糖、蛋白胨,木糖不适宜碳源。
在病枝条和培养基上偶产生炭质、黑色分生孢子器,往往多个集生在一个子座内,分生孢子器内有附属丝,产孢细胞无色,短圆柱形,不分枝,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未成熟时无色单胞,内含物颗粒状;成熟的分生孢子黑褐色,有一横隔,双胞,表面具数条脊纹,大小为12.5-16.8(14.25)微米16.9-24.5(21.2)微米。
发生规律
病害在芒果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多在台风雨或持续性暴风雨过后的晴天表现症状。台风雨或暴风雨期间,树体受到严重的伤害,抵抗力下降,风雨所造成的伤口也十分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致使韧皮部和木质部逐渐坏死。雨过天晴,蒸腾作用使树体失去水分,而染病的嫩梢或枝条因韧皮部和木质部坏死而不能运输足够的水分保持蒸腾作用的平衡,便表现出了失水、萎蔫、干枯的症状,这一过程只需3-5天,甚至更短。病原菌残留在病残体上或潜伏侵染在树体内,待条件适宜时均可爆发危害。高温、高湿、树体衰弱或受到钻蛀性害虫危害的易受危害。不同的芒果品种其抗病性也有所不同,在海南,主栽的台农芒和象牙芒品种发病重,而金煌芒和贵妃芒品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
芒果枝枯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控制病害的大爆发,减少危害,从而保证果农增产增收,所采取的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加强树体管理
采果后,剪除病虫枝叶、弱枝、荫蔽枝、下垂枝,回缩部分结果枝,并在剪锯口涂抹波尔多浆等。重视施基肥工作,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氮磷钾肥进行沟施,确保树体健壮。并加强天牛等蛀杆害虫的防治,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
(2)去除病枝
在枝条的发病部位以下10-15厘米处进行修剪,且每次修剪时对修剪工具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等杀菌剂1000倍液消毒。修剪掉的病枝、梢移出果园并集中烧毁,以防传染其他健康果树。可在切口处涂上保护剂,如①波尔多膏。配制方法:硫酸铜、新鲜消石灰、新鲜牛粪按1∶1∶3比例,充分混合成软膏状。②托布津浆。配制方法: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新鲜牛粪按1∶200,充分混匀。③氯氧化铜浆糊。配制方法:用0.3%氯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制成糊状。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