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斑点病

2020-07-30

病害中文名: 芦笋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oma stem spot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为害茎,病斑初灰白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别于茎枯病。病原 Phoma lanceolata (Cke. et Ell.) Sacc. = Macrophoma lanceolata (Cke.et Ell.) Berl . Vogl.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暗褐色,直径123 ~ 200 (m);孔口突露,乳突状,大小13 ~ 19 (m),无分生孢子梗,产泡细胞宽瓶状。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8 ~ 276 ~ 11(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芦笋抽生嫩茎时,侵入茎杆,该病的扩展与湿度、幼茎出土情况、栽培管理水平有关,凡阴雨天气多、排水状况不好或偏施氮肥易发病。无公害防治法 (1)冬春两季,做好清园工作,以减少菌源。(2)清园后喷淋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磺酸盐(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7㎡喷对好的药液60 ~ 70 (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小编推荐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中文名: 苦苣细菌性斑点病
病害英文名: Endive bacterial leaf sp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学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分类地位: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
病原介绍: 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苦苣

侵染部位: 叶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缘产生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褐色,中间色暗,病部四周黄化或延及至叶片的大部份,病部形成湿润状,但不软腐,干燥后呈半透明薄纸状,植株枯死。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irians (Brown) Dye. 称油菜黄单胞菌葡萄蔓致病变种(莴苣细菌叶斑病黄单胞菌)。属细菌。菌体杆状,短链生,大小0.42~0.830.65~1.25(m)。有荚膜,无芽孢,单极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肉汁陈琼脂平面上菌落乳黄色圆形,平滑且薄,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培养呈轻云雾状,具不完整的菌膜,有片段的薄膜飘浮,在马铃薯柱上生长旺盛,呈亮黄色。最适生长温度26~28℃,最高35℃,最低0℃,51~52℃经10分钟致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种子内越冬,翌年从幼苗叶片的气孔或叶缘水孔、伤口处侵入,细菌侵入后形成系统侵染。远距莴传播主要靠种子,在田间借雨水、昆虫、肥料传播蔓延,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地势低洼、重茬及害虫为害重的地块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与葱蒜类、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选用无病种子,雨后及时排水,注意防治地下害虫。(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玻铜?乙铝?锌(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 喷对好的药液50L,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紫纹羽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violet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紫卷担菌
病原学名: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紫卷担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病原中文名: 紫纹羽丝核菌
病原学名: Rhizoctonia crocorum Fr.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
病原介绍: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6~6.4(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
病害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总体描述: 症状 芦笋紫纹羽病主要为害根部。染病后病根失去光泽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中心逐渐腐烂仅残留表皮,病根表面现绒状紫色菌丝膜或紫色纹羽状菌索及菌核,病株地上部明显矮于健株,弯曲,茎叶变黄,后落叶或全株枯死。病原 Helicobasidium pirpureum Pat.异名P.mompa Thanaka Jacz. 称紫卷担菌(桑羽纹病菌),属担子菌门真菌,病根上可见紫褐色菌索或菌核。菌丝外生和内生,壁薄,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菌索、菌核。菌核半圆形,大小0.86~2.06(m),红紫色。子实体扁平,毛绒状深褐色;子实层浅紫红色,担子上着生担子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弯向一侧,由4个细胞组成,大小25 ~ 406 ~ 7 (m);担子每个细胞上长出1小梗,小梗顶端着生1个担子孢子。担子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肾脏形,顶圆基部狭,大小10 ~ 255 ~ 8 (m)。该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致豆科、菊科、蔾科、蓼科、伞形花科多种紫纹羽病。无性态为Rhizoctonia crocorum Fr.称紫纹羽丝核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形成的菌丝束,在土里延伸,接触寄主根后即可侵入为害,一般先侵染新根的柔软组织,后蔓延到主根。此外病根与健根接触或从病根上掉落到土壤中的菌丝体、菌核等,也可由土壤、流水进行传播。该菌虽能产生孢子但寿命短,萌发后侵染机会少。低洼潮湿、积水的笋园发病重。无公害防治法 (1)严格选地不宜在发生过紫纹羽病的桑园、果园以及大豆、山芋等地栽植芦笋,最好选择禾本科茬口。(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3)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四周土壤亦应消毒或用20%石灰水浇灌。(4)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5)在病根周围撒培养好的木霉菌,如能结合喷洒杀菌剂效果更好。(6)发病初期及时喷淋或浇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疫霉根腐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Phytophthor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大雄疫霉
病原学名: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分类地位: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大雄疫霉
病原介绍: 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根、茎、叶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芦笋茎基部和根部或幼株,病部迅速变黑而枯死,较老的笋株初仅下部叶变黄,后地表附近茎环割,病株萎蔫。病原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var. sojae Dreehsl. 称大雄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卵形,无乳状突起,层出,大小15 ~ 606 ~ 45 (m);藏卵器球形,大小16 ~ 61(m),多为42 ~ 52(m);卵孢子黄色,平滑,直径11 ~ 54(m),多37 ~ 47(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带菌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无公害防治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2)苗床宜选用新地,或采用营养钵(盘)育苗。(3播种前种子消毒(25%甲霜灵可湿粉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4)定植时用恶霉灵(土菌消)2000~3000倍液作定根水淋浇;成活后抽新芽时再淋施土菌消1500~2000倍液1~2次。(5)提倡施用经酵素菌沤制的有机质肥,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6)发现初发病株及时挖除,并随即淋喷药液封锁发病中心。用药除淋土菌消外,还可淋施25%甲霜灵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65%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硫酸铜1500~2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芦笋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芦笋,拼音:lúsǔn

拉丁学名:

别称:石刁柏、龙须菜,青芦笋

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亚目:

科:天门冬科,亚科:

族:,属:

主要产地

福建、河南、陕西等省

形态特征

一般高度大约有100-150厘米,叶呈针状。会结果实,红色,直径约有6-10毫米,属浆果。其嫩茎可作蔬菜食用。芦笋雌雄异株,虫媒花,花小,钟形,萼片及花瓣各6枚。花每1-4朵腋生,绿黄色;花梗长8-12(-14)毫米,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长5-6毫米;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毫米。浆果直径7-8毫米,熟时红色,有2-3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药用价值

凉,甘、苦。润肺镇咳,祛痰杀虫。

营养价值

芦笋嫩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另外芦笋中含有特有的天门冬酰胺,对心血管病、水肿、膀胱炎、白血病均有疗效,也有抗癌的效果,因此长期食用芦笋有益脾胃,对人体许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芦笋鸡丝汤
原料:
金针菇40克、豌豆苗40克、鸡蛋清80克、淀粉(蚕豆)30克、盐15克、味精5克、鸡油10克
做法:
1、鸡胸肉先切1/2厘米薄片,再切2厘米长丝,用蛋白、盐5克、太白粉30克拌腌20分钟。
2、芦笋沥干浸汁,切成长段。
3、金菇去沙根,冲净沥干。
4、豆苗摘取嫩心。5、鸡肉丝先用开水烫熟,见肉丝散开即捞起沥干。
6、高汤入锅,加肉丝、芦笋、金菇同煮。
7、待滚起加盐、味精、豆苗再滚起即可起锅。
8、淋加麻油即可。

芦笋锈病


病害中文名: 芦笋锈病
病害英文名: Asparagus rus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 天门冬柄锈菌
病原学名: Puccinia asparagi-bucidi DC.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天门冬柄锈菌
病原介绍: 病菌的锈孢子器乳白色 , 常分散为长条形组群 , 内含球形或卵形锈孢子 , 大小 15~21 18~27m, 孢子壁透明 , 厚 1m , 其上长有细刺。夏孢子堆粉状结构 , 黄棕至褐色 , 内含球形至椭圆形的夏孢子 , 大小 10~30 18~29m, 孢子壁金黄色 , 厚 2m, 有 4 个 赤道孔 ( 发芽孔 ) 。冬孢子堆浅黑褐色。 冬孢子大小 30~50 19~26 m, 双胞 , 隔膜处稍溢缩 , 孢子壁栗褐色 , 厚 10m。 孢子柄通常为孢子长的 2 倍。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 芦笋
侵染部位: 叶、枝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枝。初生黄褐色稍隆起的病斑 , 即病菌夏孢子堆 , 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秋末冬初 , 病部形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 , 即病菌冬孢子堆。病情严重时 , 茎叶变黄枯死。
发病规律: 以冬孢子在病部越冬 , 翌春萌发产生担孢子 , 借气流传到茎叶上 , 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 后在叶背产生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从腔顶出口处散出 , 靠气流传播蔓延 , 继续侵染石刁柏 , 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 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到秋末冬初 , 低温季节又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 并转入越冬。本菌为单主寄生 , 孢子多型。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玛莉华盛顿等。 (2) 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田内湿度过高。 (3) 及时清洁田园。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或石硫合剂 , 气温高苗嫩时用 0.2 波美度 , 气温低、苗老时用 0.4 波美度液。隔 7~10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防治 2~3 次。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枝。初生黄褐色稍隆起的病斑 , 即病菌夏孢子堆 , 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秋末冬初 , 病部形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 , 即病菌冬孢子堆。病情严重时 , 茎叶变黄枯死。病原 Puccinia asparagi-bucidi DC., 称天门冬柄锈菌 , 属担子菌门真菌。病菌的锈孢子器乳白色 , 常分散为长条形组群 , 内含球形或卵形锈孢子 , 大小 15~21 18~27m, 孢子壁透明 , 厚 1m , 其上长有细刺。夏孢子堆粉状结构 , 黄棕至褐色 , 内含球形至椭圆形的夏孢子 , 大小 10~30 18~29m, 孢子壁金黄色 , 厚 2m, 有 4 个 赤道孔 ( 发芽孔 ) 。冬孢子堆浅黑褐色。 冬孢子大小 30~50 19~26 m, 双胞 , 隔膜处稍溢缩 , 孢子壁栗褐色 , 厚 10m。 孢子柄通常为孢子长的 2 倍。此外 , 有报道 Puccinia asparagi-lucidi Diet 也是该病病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冬孢子在病部越冬 , 翌春萌发产生担孢子 , 借气流传到茎叶上 , 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 , 后在叶背产生锈子腔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从腔顶出口处散出 , 靠气流传播蔓延 , 继续侵染石刁柏 , 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 以夏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到秋末冬初 , 低温季节又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 并转入越冬。本菌为单主寄生 , 孢子多型。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 如玛莉华盛顿等。 (2) 注意改善通风条件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田内湿度过高。 (3) 及时清洁田园。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或石硫合剂 , 气温高苗嫩时用 0.2 波美度 , 气温低、苗老时用 0.4 波美度液。隔 7~10 天 1 次 , 视病情连续防治 2~3 次。

龙引芦笋1号


品种名称龙引芦笋1号

分类 多年生菜类-芦笋(石刁柏)
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审(认)定年份2008年

审(认)定情况200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

审(认)定编号黑登记2008033

引种单位哈尔滨市龙江生态农业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山东潍坊引进的英雄一号芦笋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株高210厘米,株幅30.1厘米,茎数13~18个。嫩茎长柱形,粗细适中,平均茎粗1.40cm,单枝平均笋重18.2~19.8g。嫩茎整齐,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每一分枝高度52cm,笋头圆,顶鳞片包含紧密,且不易开散,笋头平滑光亮,顶端微细,脆嫩多汁。嫩茎颜色深绿,绿色部分可占96%以上。花小呈钟形,淡黄色,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后为红色,种子黑色,坚硬,半球形,稍有棱,千粒重28克。在适应区,嫩茎采摘至种子成熟生育日数130天左右。是速冻出口的优良品种。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469.7公斤,较对照品种当地农家品种增产28.7%,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632.0公斤,较对照品种当地农家品种增产36.0%。

品质分析

Vc含量21毫克/100克,蛋白质含量1.78%,水分含量93.30%。

抗性

对叶枯病、诱病较坑,对根腐病、茎枯病耐病能力较强。接种鉴定结果:茎枯病病情指数8.92%。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种前耕翻土地,用温水浸种子24小时后进行催芽,哈尔滨地区可以三月份温室育苗,也可以四月份塑料大棚育苗,苗龄60~70天,苗长20厘米左右时定植。

2. 定植时株行距为30150厘米,每亩栽苗1500株左右,定植期为5~6月中旬。大面积种植时,也可以在5月份露地直播。

3. 定植当年在生育期间每隔2个月就进行一次浇水追肥,以促进幼苗茁壮生长,在降霜前两个月停止追肥。进入正常收获的芦笋,在采收后,也应追施一定量的有机肥,有利于芦笋地下茎和根系发展,通常每年于嫩茎采收结束时,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亩。芦笋对氮肥要求量大,其次是钾肥和磷肥。

4. 定植后及时查田补苗,确保全苗。缓苗后及时浇缓苗水。

5. 芦笋定植后当年不能采收嫩茎,第二年可少量收获嫩茎,第三年才能正常收获嫩茎。

适宜地区
适合北方地区温室栽培。

泽西奈特芦笋


品种名称泽西奈特

分类 多年生菜类-芦笋(石刁柏)
学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L.

选育单位 美国新泽西大学
品种来源美国新泽西大学育成的全雄一代杂交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泽西奈特又称为泽西骑士,是绿白兼用的早熟品种,以栽培绿芦笋更能表现出优质的特性。植株生长势强,枝丛活力较高。嫩茎粗细均匀,整齐一致,色泽浓绿,外形美观,顶端较圆,鳞片包裹紧密,第一分枝高度56.4cm,散头率较低。散头率低,平均单茎重21.9~23.1克。耐湿性较好。嫩茎质地细腻、略有苦味。

产量表现

成年笋亩产可达800~1100公斤。

品质分析

养分积累率高,嫩茎质地细腻,微甜,纤维含量少,口感好,是目前国际保鲜芦笋市场最佳品种。

抗性

抗病性较强,对叶枯病、锈病高抗,较耐根腐病、茎枯病。

北方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名称北方芦笋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类型 露地
蔬菜分类 多年生菜类-芦笋(石刁柏)
适宜品种从日本引进的瑞洋品种系列,从欧美引进的玛丽华盛顿500、加洲309(UC309)、UC711等较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常年栽培。

栽培技术
芦笋又称石刁柏,一般情况下栽培一次能够连续采收10年以上。芦笋属百合科多年生雌雄异株草本植物,地上部每年冬季遇霜枯死,以地下茎根在土中过冬,第二年春季气候转暖后,再由地下茎抽生新茎。石刁柏以其嫩茎作为蔬菜食用,含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铁等营养物质。若出土之前采收为白芦笋,作为罐头食品;出土之后采收为绿芦笋,可供鲜吃。

芦笋以夏季温暖、冬季冷凉的气候最适宜,其生长的最低临界温度为5℃,但在土温10℃以上嫩茎才会长出地面。嫩茎生长最适温度为15~17℃,30℃以上伸长最快,但茎纤细,先端鳞片易松散老化和变苦。休眠期的植株地下部分,可在-37℃的冻土层中越冬。

1.幼苗的培育

(1)种子发芽及生长

芦笋种子的发芽率在90%以上,根据母株的栽培条件、大小及营养状况,一般1千克种子有42 000~55 000粒,种子大小影响发芽率和随后的幼苗生长,种子越大,发芽率越高,幼苗越壮。种子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保持充足的土壤湿度可使种子充分地吸收水分,但若水分含量过高将降低氧气含量,种子会停止发芽。适合的发芽温度为25℃,在种子正常的生长温度范围内提高或降低5℃,对其发芽率的影响不是很大。

(2)种植前的种子处理

用25~30℃的温水浸种3~4天,沥干拌以少量干沙或细土。

(3)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一般在地温达到18~20℃的霜期之后,地温越高,出芽越快,若土壤温度超过30℃会降低发芽率。播种过晚会导致母株偏小,影响母株长势,也可以在温室内作苗床育苗。

(4)育苗床

苗圃地宜选沙质土壤,最好用山皮土加入充分腐熟的粪肥和河沙,以5∶3∶2比例配合作苗床,苗床宽150~180厘米、高15~18厘米。

(5)播种

在苗床上横向开沟,沟内5~7厘米播1粒,播后覆土2~3厘米厚,再盖一层薄草,出苗前及时浇水,维持床土湿润。开始出苗时,立即将草帘揭除。

(6)出苗后的管理

勤除杂草,看苗追肥,做好排灌,防止积水和干旱,适当培土防止苗株倒伏。

(7)分苗

有条件的可将苗分到塑料钵里再进行移栽,分苗在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具体依苗床大小和植株长势而定。

2.整地栽植

(1)整地

栽植前每667平方米用堆肥2 500~3 000千克,全面撒施,耕翻入土。地面整平后开沟,沟距为100~150米,沟宽约40厘米、深25~30厘米,再用堆肥或厩肥每667平方米约2 000千克,均匀施于沟底,与土拌匀,其上每667平方米撒施过磷酸钙30千克、氯化钾6.5千克、畜粪尿500~1 000千克,肥料上铺一层土,使沟内土面距地面6~9厘米,即可栽苗。

(2)移栽

辽宁地区5月初移栽,采用壮苗带土块定向栽植。栽培白芦笋的行距为1.8米,株距为0.25~0.3米,每667平方米定植1 300~1 500株最为合适。栽培绿芦笋由于不要求培土,行距可缩小到1.3~1.4米,株距还为0.25~0.30米,每667平方米定植1 600~2 000株较合适。

3.定植后的管理

(1)管理措施

定植后要及时浇水缓苗,待水渗下后再进行覆土。从抽生幼茎时开始,约每隔1个月覆土1次,每次厚4~5厘米,最后使地下茎埋在畦面下约15厘米。苗高约10厘米时施1次稀水粪,以后视苗生长情况,再施1~2次稀粪水或速效化肥,使株丛茂盛。追肥在每年降霜前2个月停止,注意及时中耕除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定植后1~2年内,植株抽生的地上茎增多,重点应放在中耕除草、培土、施肥上,一般不采收嫩茎。降霜后地上茎枯萎,立冬前后普浇1次越冬水,以利芦笋安全越冬,并培土15厘米以减少来年空心笋的数量。春季抽生幼茎前,将枯茎齐土面割除。

(2)施肥

①施肥比例及时期:石刁柏植株对酸性较敏感,不宜用酸性肥料,多用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料,每年的施肥量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大,一般施肥时N与K的利用率各为50%,P约为20%,NPK三要素的比例以5∶3∶4较适宜。依据植株的需肥规律,采收白芦笋的,重点在每年秋季植株生长旺盛期,采收绿芦笋的,施肥重点在春季。

②施肥方法:一般应在植株两侧距植株30~40厘米处开沟,每667平方米施入堆肥1 500~2 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10千克、粪肥1 250千克,与土拌匀后再用土覆盖。

(3)灌溉

在高温干燥时(6-8月)一般每隔10天灌水1次。

(4)培土

采收白芦笋的,在春季幼茎抽生前1~2周进行培土,时间是3月末至4月上旬。培土原则是按植株大小,培土的厚度以使植株的地下茎埋在土面下25厘米处为准。培土时要求土面平整,并稍拍紧,防止漏光和崩塌,所培的土中不可有石块或较大的土块以及未腐熟的厩肥或上年的残茎,否则会使白嫩茎产生锈斑。

4.采收

采收白芦笋应在每天黎明时巡视田间,发现土面有裂痕,这是幼茎伸长即将出土的标志,先在裂痕处用手扒开表土,确定幼茎的位置后,插入特制的掘笋刀,在接近地下茎处割断,使幼茎长度在18厘米,采收后立即填平土。绿芦笋于定植后第二年开始采收,在嫩茎高出地面21~24厘米时齐土面割下。一般定植后4~12年为旺盛期,13年以后植株趋向衰老,产量逐渐减少,植株的经济年限为15年左右,若栽培管理良好,可延长到20年。

病虫害防治
(1)防除杂草

石刁柏田中的杂草可喷施除草剂加以消灭,常用的药剂有西玛津,每667平方米用量67克加水80千克喷施。

(2)病害防治

由于北方气候凉爽较适宜石刁柏的生长,病虫害发生较少,其主要病害有茎枯病、褐斑病和锈病等。防治方法是清除病茎及散落在田间的枯枝,并集中烧毁,防止病害传播。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