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红心病菌

2020-04-16

病虫害名称草莓红心病菌

科学分类 真菌:卵菌纲、霜霉目
检疫分类外检(进境三类)

分布地区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瑞典、瑞士、英国、前苏联、埃及、塞浦路斯、日本、黎巴嫩、加拿大、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危害性状危害草莓属、悬钩子属。和草莓红心病一样,树莓根腐病的暴发通常也从中心病株开始,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低坡地。症状通常出现在植株的较上部位,主要是受春末或初夏季节气候的影响。有些结实茎如第二年产生的茎不发芽,而其他的茎则能发芽,但它们的侧生结实茎在结实前或结实期间枯萎或干瘪。将这些茎基部的周皮剥去时可见木质部的下部通常变成红褐色或褐黑色。病株缺乏幼嫩的、当年生的茎(初生茎);早期可用于鉴别的征兆是春季在植株行间的垄上没有大量的初生茎出现。幼茎枯萎出现牧羊杖形。叶片在成熟前变成青铜色或红色(早熟色)。在许多幼茎的基部发现黑紫色的斑点,剥去表皮看得更清楚,能延伸至土表以上20-30cm处。受侵染的根系高度腐烂,几乎没有侧根,较粗的根内部变色,与白色的未受侵染的区域有明显的界限。 从受侵染树莓的腐烂根部还分离出Phytophthora的一些其他种。P.cambivora及P.citricola偶尔也能造成严重的损失,但其他多数种,如P. cactorum及P.drechsleri只有在田间排水不良或积水地区才能造成重大损失。被其他种侵染的植株不像被树莓根腐病菌侵染那样严重,而且没有树莓根腐病菌侵染的典型症状,如幼茎上的紫黑色病斑和局限在中柱的大量卵保子。除P.cactorum的一些不典型的分离菌(见形态特征)外,其他的种很难从树莓腐烂的根部分离出来;这些种除在病害诊断上易造成混淆外,不存在其他大的问题。

生物特性病害通常由变红的中柱和典型的卵孢子来确定。后者大量存在,但局限在腐烂根的中柱区域。成熟的藏卵器一般金褐色,直径28-46(平均39)m。并含有一个未满的卵孢子,直径22-44(平均33)m,多数球形,但有时呈桶形,这是它们在发育过程中被寄主细胞压缩所致。无乳突的次生孢子囊倒洋梨形;32-90(平均60)m22-52(平均38)m。 病菌以卵孢子的形态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有实验证明该病菌保存4年后仍存活良好,据一些报道表明,在草莓种植后的田间病菌能保持活力达13-15年。目前除草莓和罗甘莓外,尚不知自然界是杏存在其他的寄主。在委陵菜亚科的几个种上进行的人工接种试验表明了病菌在诸如树莓和黑莓等寄主上的存活潜力。 卵孢子萌发形成一个偶尔多个孢子囊。萌发适温10-15℃,但在20℃也能萌发,而在5℃时萌发相当慢。孢子囊释放出具活力的游动孢子,游至寄主植物的根尖,休止,相互靠紧,形成芽管侵入根。病菌在皮层的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直至中柱,主要定殖在中柱鞘和韧皮部。根的生长以中柱最为旺盛,病菌也在其中生长,从根部长出的菌丝可形成新的孢子囊,释放出更多的游动孢子开始新一轮侵染。无乳突的次生孢子囊可在数日内产生,病菌在冬季产生多次侵染循环。在新侵染的根上可发现孢子囊,多集中在根尖周围以及主根上的侧根发生处。游动孢子向上游动并集中在土壤表层水面。土表水或排放水的流动,尤其是由高至低的流动将加快游动孢子的传播。适宜的侵染温度是10-17℃;侵染能在2℃时发生,但不能在25℃发生。在低于10℃侵染十分缓慢,但在这个低温下次生菌不断产生,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经历了潮湿的冬天后,病害会更严重。因此,在典型的晚秋和早春的潮湿、冷凉条件下,侵染发生最决。低温适合于次生菌长时间大量产生,故侵染发生很快。 病根的中柱变红,然后从根尖开始向上腐烂。随着侵染的发展,卵孢子在中柱周围可能在韧皮部的筛管内形成。该真菌为同宗配合,只需一种菌株即可产生卵孢子。受侵染的根每厘米能产生树百个卵孢子。最后病根腐烂(部分由次生菌侵染所致),在土壤内留下大量新鲜的卵孢子。在清洁的土壤中种植病株可使该地多年受到污染。 病原菌的快速积累和扩散,病害的多循环特征以及卵孢子的产生和存活是该病害难以防治的三个主要因素。

传染途径随表面水和排水传播,这对该病害的局部传播是重要的。在灌溉作物时必须注意,因为病菌能随灌溉水从病田传播开来,尤其是在非常潮湿的暖冬季节。病菌也能随工具和机械上的土壤而传播。然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草莓或树莓的种植材料,这种传播方式造成了该病害在国际间的扩散,现已遍及欧洲的许多地区。

防疫方法杜绝从疫区引入其寄主繁殖材料。对可携带该有害生物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他检疫物实施严格的现场检验和实验室检测,特别注意相关的繁殖材料。若发现该有害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