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引软荚豌豆

2020-08-10

品种名称延引软荚

分类 豆荚类-豌豆
选育单位 吉林省延引市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吉林省延引市种子公司从日本引进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半蔓生,株高1.4~1.6米,侧枝1~2个,茎叶绿色。顶叶卷须,可相互缠绕。白花,结荚部位在植株中部,荚果短圆棍形,绿色,软荚种,肉厚昧甜。老熟荚皮淡黄色,成熟种子椭圆形,种子皱缩,种皮绿色,单荚粒数5~7粒,千粒重230克左右。中早熟。

产量表现:每666.7平方米产量1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属早熟品种,出苗后55~60天可采收果荚,75天收种荚。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亩果荚产量可达50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5%左右。

适宜地区 适应在吉林省全省各地种植。

小编推荐

赤花绢荚豌豆


品种名称赤花绢荚

分类 豆荚类-豌豆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品种中经提纯复壮选育而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株高35~70厘米,茎四棱形,中空。分枝发达,基部分枝9~11个。第一花序着生于第十至十五节,花紫色。荚绿色,荚长5~6厘米,荚宽1.3~1.5厘米,主、分枝同时结荚。嫩荚质细嫩香,品质优良。南京地区10月下旬播种,3月下旬始花,4月中旬~5月中旬采收。

产量表现:一般每666.7平方米产嫩荚800千克,早期产量可达3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播种:以直播为主,垄作或畦作,播前亩施有机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耕翻整平后做垄或做畦。为促进早熟和降低开花节位,播前可先浸种催芽,在室温下浸种2小时,5℃~6℃的条件下处理5~7天,当芽长至5毫米时播种。干种子播后要及时浇水。采用条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8~10厘米,覆土2~3厘米,每亩矮生种用种量为15千克,蔓生种为12千克。
2. 田间管理:出苗前不浇水,出苗后的营养生长期,以中耕锄草为主,适当浇水,只要不干裂即可。蔓生种在蔓长30厘米时搭架。在现蕾前浇小水,花期不浇水。

适宜地区
适宜于江浙一二带及长江以南其他地区秋冬季种植栽培。

弯形软壳豌豆


品种名称弯形软壳豌豆

分类 豆荚类-豌豆
品种来源福建省栽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半蔓生,株高1.28米左右。叶片长16厘米,宽7厘米,叶柄长0.5厘米,花冠鲜紫红色。嫩荚绿色,盘旋弯曲条形,横断面扁圆形。荚长7.5厘米,荚宽1.6厘米,荚厚0.3厘米,单荚重3.5克。软荚种,以嫩荚供食,纤维少,品质中等。种子中等大小,圆形,茶褐色。中熟,从播种至采收嫩荚130天,可持续采收45天。抗病性较强,耐涝性差。

产量表现:每666.7平方米产量300千克,最高45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播种,种植密度每666.7平方米4500株,用种量5~7千克,2月中旬至4月下旬采收嫩荚。

晋软1号豌豆


品种名称晋软1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选育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选园艺系
品种来源热加洛瓦0112早绿033的后代中经多代系选育成的软荚豌豆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植株高1.5~2.5米,蔓生需支架,节间长,分枝性强,从茎基部分生2~3个侧枝,中部也能分生4~5个侧枝,侧枝还可分生第二次侧枝。小叶两对,黄绿色。主蔓从17~19节开始为白色单花。结荚9~11个,侧枝结荚5~7个。荚长8~10厘米,荚宽2.0~2.5厘米,荚呈剑形,扁直稍弯曲,黄绿色,软荚,爽脆而甜。老熟种子灰蓝绿色,皮光滑,稍有皱缩点。荚豆兼用。千粒重225克。生长期85~90天,为晚熟种。

产量表现:鲜荚每666.7平方米产量可高达1100~1250千克,干豆粒150~175千克。

栽培要点:北方地区春季34月或夏季67月播种,南方地区在秋季910月或春季23月播种。条播,行距40~50厘米,亩用种量8~10公斤。不间苗,适时搭架。开花后15~18天、当子粒未显露时为采收适期。

适宜地区 适宜我国各地栽培及适于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内软1号豌豆


品种名称内软1号

分类 豆荚类-豌豆
选育单位 呼和浩特市郊区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呼和浩特市郊区蔬菜研究所通过杂交选育的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株高15~25厘米,分枝少,单株分枝数3~5个,花白色,单株结荚数15~20个,荚长5~6厘米,单荚粒数5~6粒,籽粒白色,光滑,千粒重135克。嫩荚绿色,无纤维,在内蒙古属早熟品种,出苗后60~65天开始采收嫩荚。耐寒,适应性强,成熟一致,嫩荚供炒食,味鲜。

栽培技术要点:呼和浩特4月上中旬播种,行距6~7厘米,株距21厘米,每666.7平方米播种量5.0~7.5千克,生长期注意防治潜叶蝇、蚜虫和白粉病。

适宜地区 适宜于内蒙古各地种植。

大棚嫩荚豌豆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名称大棚嫩荚豌豆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

栽培类型 塑料大棚
蔬菜分类 豆荚类-豌豆
适宜品种
大荚豌豆、脆甜软英豌豆80-11、成都冬豌豆等品种。

栽培技术
嫩荚豌豆又名荷兰豆、软荚豌豆等,豆科豌豆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荚供食用,可炒食或做汤,质脆味甜,有独特风味,富含蛋白质、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尼克酸等营养成分。大棚栽培具有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现将大棚春早熟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要选择耐寒、抗病、优质、高产的蔓生品种,如大荚豌豆、脆甜软英豌豆80-11、成都冬豌豆等品种。

2.种子处理

嫩荚豌豆只有在低温条件下通过春化阶段,才能在长日照下开始结荚。为促进春化阶段迅速开花,降低花序着生节位,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播种前可进行低温处理。方法是:选择籽粒饱满、光泽、整齐、无病虫害的种子,用冷水漫种2小时,捞出用纱布包好,每2小时用冷水浇1次,约经20小时种子开始萌动。胚芽露出后,置于0-5℃的低温下处理10余天,便可取出播种。

3.整地作畦

嫩荚豌豆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忌重茬,应选择3年以上未种植豆科植物的地块。对土壤进行深耕,并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圈肥4 000-5 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硫酸钾10千克,整乎耙细后作平畦。单行栽植的畦宽1米,双行栽植的畦宽1.5米,在生产中常采用双行栽植。

4.合理密植

嫩期豌豆早春栽培一般于2月上旬播种,合理密植是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因素,过密通风透光性差,产品质量差,产量低;过稀则产量低而影响经济效益。在生产中比较合理的密度为:双行栽植的行穴距为21-25厘米,单行栽植的穴距15-18厘米。播种后,应覆土1.5-2厘米。

5.田间管理

(1)中耕培土:苗出齐后中耕1-2次,促进根系发育。苗高12-15厘米时,可浇一次腐熟的粪水,促进植株的生长,然后中耕培土。

(2)搭架整枝:嫩荚豌豆蔓生种的攀缓性较强,一般需搭架。当株高30厘米左右时,可用竹杆搭人字架,架高1米以上,为防治豌豆茎蔓倒伏,可进行引导,并在距地面30厘米处绑两道横杆,将茎蔓里外加住,这样既防倒伏,保持了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又可使管理方便。在距苗7-10厘米处插杆,每株插1杆。在生长期间适当疏去密枝和弱枝,既调整植株养分的分配,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温度控制:嫩荚豌豆生长期间,要防止温度过高引起植株徒长和落花落荚。气温白天保持在15-20℃,夜间保持在10℃左右,温度过高时要加强通风。适宜的温度可使结荚期明显延长。后期温度超过豌豆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时,要进行大通风,通底风,以降低温度,满足豌豆正常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4)肥水管理:在生育前期不进行追肥浇水,以中耕为主,需浇水时,浇水量要小。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豌豆生长加快,可开始追肥浇水。在开花前,采收前和采收中期各追肥次,每次每667平方米可施用氨、磷、钾复合肥10千克,追肥结合浇水进行。也可在坐荚期,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0.1%磷酸锰,或0.1%-0.2%硼砂,每次每667平方米喷放40-50千克水溶液,共喷2-3次,对提高嫩荚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效果。坐荚后10天左右浇水1次,以保持土壤湿润。后期为防止高温危害,应多浇过膛水,以利降温。

6.及时采收

嫩荚豌豆的荚果一般从下而上逐渐成熟,常常是基部豆荚已经采收,而上部正在开花或刚刚结荚,延续时间达1个多月,因此要分期采收。一般在开花后7-10天,荚已充分长大,且豆粒尚未发育时为采收适期。

若采收过早,则豆荚尚未充分长大,而影响产量;若采收过晚,则子粒膨大,糖分降低,纤维增加,而造成商品性差。因此应及时采收,盛收期每天采摘1次,摘取嫩荚时要小心,不使嫩荚受伤。收获后,要存放在阴凉处,并进行分级,然后上市销售。

病虫害防治
豌豆的病害主要有豌豆白粉病、豌豆根腐病、豌豆花叶病、豌豆黄顶病;虫害主要有豆蚜、点蜂缘蝽、豌豆潜叶蝇等。

(1)主要病害的防治:豌豆白粉病可在病害始发期采用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150-200倍液进行喷洒,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豌豆根腐病在播种时用种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或用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有较好防效;豌豆花叶病和豌豆黄顶病均由病毒引起的,在发病初期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可用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效甚佳,由于病毒是蚜虫传播的,因此在防治上也要注意防治蚜虫。

(2)主要虫害的防治:豆蚜和点蜂缘蝽在发生初期喷洒21%增效氰马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2 000-3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效甚优;豌豆潜叶蝇在产卵盛期至卵化初期采用21%增效氰马乳油8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 500倍液喷洒即可防治。

引豆9701


品种名称引豆9701

分类 豆荚类-毛豆(菜用大豆)
审(认)定年份2001年

审(认)定情况200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来源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从外省引入的菜用大豆新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引豆9701属有限结荚习性。株高30~35厘米,株形较紧凑,叶色深绿、清秀,长势较旺,植株耐肥抗倒。引豆9701结荚集中,鲜荚采收期弹性大。春播生育期(出苗--采收鲜荚)73天左右,比矮脚毛豆早熟5天,比台湾75早熟10天,属早熟品种。鲜荚深绿色,白毛,豆荚长4.9厘米,宽1.3厘米,荚大、粒粗、壳薄,二、三粒荚多,出籽率高,百荚鲜重220~230克。鲜荚豆粒蒸煮酥糯,微甜,风味好。老熟时豆荚黄褐色,干豆种皮浅绿色,脐浅黄色,干豆百粒重30~35克。

产量表现:经多点大区试验,鲜荚平均亩产619公斤,与矮脚毛豆相仿。

栽培技术要点:

1. 作为菜用春大豆栽培,露地栽培可在3月下旬至5月初播种。设施栽培的可适当提前播种,一般大棚栽培2月初播种,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2月下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3月上中旬播种。亩播6500穴,每穴3株,每亩密度2万株左右。

2. 引豆9701属大粒品种,种子百粒重达30~35克,子叶肥大,下胚轴较细,在出苗时易出现子叶顶土困难而闷种烂芽。因此,要求播种田块土壤疏松,干湿适度。

3. 要注意浅播,盖土要细而薄,厚度不要超过2公分。雨后及土壤烂湿时不宜播种。直播田块要求播预备苗。

4. 施肥上要氮磷钾配合施用,早施苗肥,重施花荚肥。一般亩施纯N10~12公斤,P2O5和K2O各5公斤。肥料不足会导致株型矮小,低产,甚至影响鲜荚商品性。

5. 在栽培技术上注意适当增加密度和早发搭苗架,充分发挥其早熟特性,提早上市,提高效益。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浙江省作早熟鲜食大豆栽培。

平凉黄荚菜豆


品种名称平凉黄荚菜豆

分类 豆荚类-菜豆
品种来源系甘肃省平凉市柳湖等地的地方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株高220厘米,主茎52节,幼苗茎基部淡黄色。叶色绿,叶片阔卵形,较大。始荚节位第五节,分枝性强,单株分枝28个,分枝平均长37厘米。花白色,平均每花序结荚3.2个。嫩荚金黄色,长18厘米,平均单荚重34克,每荚有种子4~5粒。种子肾形,种皮褐色,千粒重330克。早熟,全生育期120天左右。适应性强,优质,肉质脆嫩,炒、蒸、凉拌色泽不变。

产量表现:每666.7平方米产鲜荚1000千克

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期播种在平凉地区春秋两季均能播种。但主要是春播,一般在4月上中旬。夏播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

2. 土壤选择与整地做畦。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好的微酸性及中性土壤栽培为好。春播应在冬菜收获后及时深翻灌水冻土,春季解冻后,结台耙耕每667m2施入厩肥5000kg。做畦方式,一般以平畦为主,畦宽2m,每畦播4行,每畦搭人字形架2列。

3. 播种方式及播种量露地栽培选用粒大饱满色泽光亮的种子点播,每穴播2~3粒种子。保护地栽培可进行浸种催芽,也可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穴距30cm,行距50cm。

4. 田间管理复叶出现时定苗,每穴留2株。在抽蔓、搭架前各追1次肥,每次用充分腐熟的稀人粪屎约1000kg/667m2。以后在开花结荚盛期结合灌水每次灌稀人粪尿约2000kg/667m2。另外,结合防虫在开花结荚盛期叶面喷施2%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及0.5%的尿素溶液1~2次,以提高产量。平凉黄荚菜豆抗病性强,在一般情况下,不喷农药也不会造成减产。在菜豆生产区,唯独豆野螟为害严重,可用80%敌敌畏800倍液或50%杀螟乳油1500倍液防治。

5. 注意及时采收。

英引苦瓜


品种名称英引苦瓜

分类 瓜类-苦瓜
审(认)定年份1994年

审(认)定情况1994年通过广州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选育单位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品种。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植株蔓生,生长势强,适应性广,分枝多,以侧蔓结瓜为主。果实浅绿色,肉瘤粗直,长25~30厘米,横径5~8厘米,肉厚1.2~1.5厘米,单果质量约400克。肉质嫩滑、微苦,品质优,果形美观,商品率高,耐贮运,适宜出口及市销。中熟,从播种至初收约50天,可延续采收40~60天。

产量表现

667平方米产量3000~4000千克。

抗性

耐热、耐雨水,抗逆性强,适于夏秋季栽培。

栽培技术要点

华南地区适播期3-8月,直播或育苗移栽,每667平方米用种量0.4~0.5千克,支架栽培,栽植密度每667平方米1200~1500株。宜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

适宜地区 长江以南地区均可栽培。

毕引2号马铃薯


品种名称毕引2号

分类 薯芋类-马铃薯
审(认)定年份2004年

审(认)定情况200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认)定编号黔审薯2004006

选育单位 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998年从白俄罗斯马铃薯研究所引进试管苗扩繁筛选育成

品种描述
特征特性

生育日数75天,属中早熟品种。株高70厘米,株型直立,分枝、分棵少,着叶稀,叶、茎绿色,茸毛少而短,顶小叶心形,侧小叶3~4对,花冠白色,大小中等,无重瓣,雄蕊橙黄色,不易开花,天然结果率低。

产量表现

在2002年、2003年贵州省区域试验中亩产分别为2064.5公斤和1783.3公斤,两年平均亩产1923.9公斤。比对照费乌瑞它增产49.3%。

品质分析

经贵州省理化测试研究中心测试,淀粉含量26.0%,还原糖含量0.11%。

抗性

抗病毒病,晚疫病始发期晚。

栽培技术要点

1. 精选种薯,留种的地块要及时清除杂株、劣株、病株,确保种薯纯度。

2. 播种时未通过休眠期的,采用催芽处理以保全苗。需要切块播种的必须保证每个切块上有两个芽眼,种植密度,适宜分带轮作,2400株/亩为宜。

3. 施用农家肥1500公斤/亩、氮素2.75公斤/亩、磷1.5公斤/亩,钾2.0公斤/亩。

4. 适时中耕培土、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

5. 适时收获,剔除烂薯,在通风透气环境条件下贮藏。

适宜地区
适宜贵州省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作蔬菜种植。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

相关推荐